热带地理 ›› 2015, Vol. 35 ›› Issue (6): 833-841.doi: 10.13284/j.cnki.rddl.002758
顾雯娟1,欧向军1,叶 磊2,杨宝宝1
出版日期:
2015-11-05
发布日期:
2015-11-05
通讯作者:
欧向军(1970―),男,江苏涟水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城乡规划,(E-mail)oxjwmy@163.com。
作者简介:
顾雯娟(1989―),女,江苏兴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gwjzhang@163.com
基金资助:
GU Wenjuan1,OU Xiangjun1,YE Lei2,YANG Baobao1
Online:
2015-11-05
Published:
2015-11-05
摘要:
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从要素流动的动态视角,建立要素流的数理模型,借助于ArcGIS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强度和方向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运用赋值法对3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空间层级划分。得出核心区(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八市、环杭州湾地区等地市)和辐射影响区(位于长三角两翼的地市)。基于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特征和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提出进一步引导和规划,即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杭州、合肥和徐州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成以沪宁合、沪杭、沪徐和沪温为4个发展轴的反“K”字型的空间形态,依据城市区位和要素联系特征,将城市群进一步划分为6个城市组团,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增长节点、以发展轴为联结线、以城市组团为发展域的“点―线―面”有序发展的空间互动格局。
顾雯娟,欧向军,叶磊,杨宝宝. 基于要素流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J]. 热带地理, 2015, 35(6): 833-841.
GU Wenjuan,OU Xiangjun,YE Lei,YANG Baobao.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lement Flow[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6): 833-841.
[1]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2] 吴建楠.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97-101.[3] DJANKOV Simeon,FREUND Carolinc.Trade Flow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1987 to 1996[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1):76-90.[4] Matsumoto Hidenobu.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 Some Calculation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4(10):241-249.[5] GLAESER Edward L.Learning in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9,46(2):254-277.[6] SIMMONS J.The Urban System and Linkages.Building,Connecting and Sharing Knowledge:A Dialogue on Linkages Between Communities [D].Toronto:Ryerson University,2005.[7]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等.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74-77,99.[8] 欧向军,顾晓波,李陈,等.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27-31.[9] 秦志琴.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91-497.[10] 李娜.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72-77.[11] 董青.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6):926-932.[12] 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等.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86-95.[13] 朱顺娟.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5):65-68,31.[14] 汤放华,汤慧,孙倩,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0):1357-1366.[15] 李王鸣.联系分析视角下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644-1649.[16] 李王鸣.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3):295-301. [17] 刘承良,李江敏,张红.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6):30-36,51.[18] 熊丽芳,甄峰,王波,等.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7):67-73.[19] 董超,修春亮,魏冶.基于通信流的吉林省流空间网络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4):510-519.[20] 唐子来,李涛.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比较研究——基于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J].全球城市,2014(6):37-45.[21] 姜博,修春亮,赵映慧.“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47-352.[22] 王姣娥,焦敬娟.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过程、格局及空间效应评价[J].热带地理,2014,34(3):275-282.[23] 吴昊,杨秀峰.长三角“俱乐部”扩容[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04-25(01).[2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 ZIPF G K.The P1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6):677-686.[26]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
[1] | 杜德林,莫辉辉,王姣娥. 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网络空间结构比较与演化[J]. 热带地理, 2019, 39(2): 196-205. |
[2] | 李凤珍,钟剑波,谢石营,李郇. 广佛同城化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变[J]. 热带地理, 2016, 36(4): 600-609. |
[3] | 朱其静,汪莹,虞虎,葛履龙,陆林. 上海市会展业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J]. 热带地理, 2016, 36(2): 274-283. |
[4] | 程顺祺,祁新华,金星星,李达谋,林涵.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J]. 热带地理, 2016, 36(1): 122-131. |
[5] | 周尚意,张乐怡. 鲁迅在京足迹折射的文人城市空间结构意象 ——对《鲁迅日记》中北京地名的分析[J]. 热带地理, 2015, 35(4): 456-462. |
[6] | 蔡啸镝,曾建明. 国内外体育场地空间布局研究述评[J]. 热带地理, 2014, 34(1): 123-129. |
[7] | 陈君子,刘大均,谢双玉. 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J]. 热带地理, 2013, 33(3): 349-355. |
[8] | 蒋 丽,吴缚龙. 2000―2010年广州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测度 [J]. 热带地理, 2013, 33(2): 147-155. |
[9] | 曾建明,王 健,董国勇,孙 剑. 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J]. 热带地理, 2013, 33(1): 63-69. |
[10] | 徐秀玉, 陈忠暖. 基于休闲需求的城市公园服务等级结构及空间布局特征——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3): 293-299,320. |
[11] | 叶玉瑶, 陈伟莲, 苏泳娴, 吴旗韬.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 热带地理, 2012, 32(3): 313-320. |
[12] | 戴光全, 左平, 雷嫚嫚, 梁春鼎. 广交会参展商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第109届参展商的分析[J]. 热带地理, 2012, 32(1): 72-78. |
[13] | 戴学军, 庄大昌, 林敬英. 基于GIS的旅游交通巨变下客源空间结构演化分析——以惠州龙门县为例[J]. 热带地理, 2011, 31(5): 502-506. |
[14] | 胡志丁, 骆华松, 李树梅, 夏显芳. 区域综合承载力导向的云南省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研究[J]. 热带地理, 2010, 30(5): 534-539. |
[15] | 赵莹雪. 珠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J]. 热带地理, 2010, 30(4): 425-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