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6, Vol. 36 ›› Issue (5): 786-794.doi: 10.13284/j.cnki.rddl.002878
孟 凯
收稿日期:
2016-03-23
出版日期:
2016-09-05
发布日期:
2016-09-05
作者简介:
孟凯(1986―),男,河南开封人,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E-mail)316221812@qq.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1)
MENG Kai
Received:
2016-03-23
Online:
2016-09-05
Published:
2016-09-05
摘要:
除了工业发展的动力之外,旅游作为一种市场动力,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因此,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乡村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各动力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亟待新的探索和突破。文章引入“国家―市场―社会”作为分析城市化驱动力的三元框架,以云台山景区内的乡村为例,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认为在旅游发展所引导乡村城市化的背后,国家、市场、社会这三元动力在动力主体、作用发挥、角色扮演上和原本框架中各个动力的所指相比都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市场动力从市场供给一方转变为市场需求一方,社会动力从村民组织转变为村民个体。通过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作为旅游发展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三元驱动力,“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也是对“国家―市场―社会”分析框架针对具体研究问题的有效修正和补充。
孟 凯. 旅游发展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驱动力——以云台山景区内乡村为例[J]. 热带地理, 2016, 36(5): 786-794.
MENG Kai.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Urbanization L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s in Yuntai Mountai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5): 786-794.
[1] 李亚娟,陈田,王婧.大城市边缘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62-168.[2]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27(9):71-78.[3] 章倩滢.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10.[4] 严婷.旅游推动的乡村城市化研究——以丹霞山断石村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14.[5] 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6] 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2):40-44.[7] 保继刚,孟凯,章倩滢.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历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8):1422-1434. [8] HUGO G,CHAMPION A,LATTES A.Towar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settlements for demography[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3,29(2):277-297.[9] 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2(4):34-39.[10] HARVEY D.Contested cities:Social process and spatial form [M]//JEWSON N,MACGREGOR S.Transforming cities:Contested governance and new spatial divisions.London:Routledge,1997:19-27.[11] 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2):194-204.[12] 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3] MCGEE T 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M].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14] MCGEE T G.The Future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Indonesia[J].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4,16(1):1-3. [15] 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2-486.[16] 刘保望,曹小曙,薛德升.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28-33.[17]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199(7):82-100.[18] 阎小培,刘筱.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J].热带地理,1998,18(1):7-11.[19] 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5):59-62.[20]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21] 齐康,夏宗玕.城镇化与城镇体系[J].建筑学报,1985(2):15-21.[22] 刘红星.温州市城镇化特点分析和水平预测[J].城市规划,1987(2):39-43.[23]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6):21-27.[24]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88-95.[25] 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6]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6):1068-1075.[27] 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刘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9] MIGDAL J S.State in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4.[30]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社会学研究,1997(1):88-98.[31]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2] 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5(2):72-79.[33] 刘涛,王震.中国乡村治理中“国家—社会”的研究路径——新时期国家介入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5):57-64.[34] 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J].社会,2009,29(3):1-23.[35] 翁时秀,彭华.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J].地理科学,2011,31(3):372-377.[36] 徐祖澜.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研究范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7):130-135.[37] 韩鹏云.乡村政治研究的变迁及理论拓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3-141.[38] REMICK E J.Building local Stat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39] 孙九霞.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J].旅游学刊,2012,18(12):20-21.[40]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
[1] | 赵国帅. 福建东山岛海岸沙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热带地理, 2018, 38(5): 678-688. |
[2] | 宋美娜,杨永春,史坤博,王舒馨. 非洲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模式[J]. 热带地理, 2015, 35(6): 822-832. |
[3] | 符跃鑫,陈影影,张振克. 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J]. 热带地理, 2014, 34(5): 635-642. |
[4] | 郑荣宝, 陈梅英, 陈美招. 广州市花都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 热带地理, 2012, 32(1): 66-71. |
[5] | 周志红, 廖继武, 周永章.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及其机制研究——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1, 31(6): 623-628. |
[6] | 吴大放, 刘艳艳, 董玉祥, 刘海珍, 倪少春. 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热带地理, 2009, 29(5): 472-476,482. |
[7] | 罗迎新. 广东梅州地区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 热带地理, 2009, 29(3): 268-273. |
[8] | 陈志强, 陈健飞. 闽台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的地统计分析[J]. 热带地理, 2008, 28(6): 518-522. |
[9] | 陈松庆, 冯炎基, 黄少辉. 广东省云浮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热带地理, 2006, 26(3): 275-279,296. |
[10] | 税伟, 陈烈, 张启春, 张林英. 山区生态县城镇化的工业驱动力演变与调控研究--以粤北山区始兴县为例[J]. 热带地理, 2005, 25(4): 356-360,377. |
[11] | 赵筱青, 杨树华, 易琦, 林小柏, 谈树成. 怒江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茶山小流域为例[J]. 热带地理, 2005, 25(3): 215-219. |
[12] | 张正栋. 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 热带地理, 2004, 24(4): 356-360. |
[13] | 吴志才, 彭华. 汕头市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热带地理, 2004, 24(1): 69-72. |
[14] | 赵莹雪. 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驱动力分析及发展思路--以五华县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 23(2): 158-161. |
[15] | 陈烈, 赖志才, 夏才源.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J]. 热带地理, 1998, 18(4): 289-2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