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0, Vol. 30 ›› Issue (2): 188-193.
桂壵壵, 朱喜钢
出版日期:
2010-03-10
发布日期:
2010-03-10
基金资助:
GUI Yaoyao,ZHU Xigang
Online:
2010-03-10
Published:
2010-03-10
摘要: 借鉴国外成功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案例,总结其在政策、交通、综合设施、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基于上版南京总规对河西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新版总规纲要背景下,探讨河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过度追求区域性CBD、生活设施不配套以及现状交通不便等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决策的超前性和实际建设中缺少"人本性"相矛盾,提出河西建设要与主中心错位发展及正确定位,增强其综合性等建议,同时给下一步的城市分区规划提供参考,也给国内其他城市的副中心建设以启示.
中图分类号:
桂壵壵, 朱喜钢. 从国外城市建设经验探讨南京河西副中心发展[J]. 热带地理, 2010, 30(2): 188-193.
GUI Yaoyao, ZHU Xigang. Discussion on Hexi Sub-CBD Development in Nanjing[J]. , 2010, 30(2): 188-193.
[1] 王玲慧;万勇.国际大都市新城发展特点比较.城市问题,2004,(02):66-70 [2] 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城市问题,2005,(02):73-76 [3] 史卫东;熊竞.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理性思考-以上海市真如副中心为例.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46-48 [4] 陈劲松.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黄婧.浅议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上海城市规划,2005,(02):39-43 [6] 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巴黎地区新城建设回顾.国际城市规划,2002,(01):27-31 [7] 张开林.巴黎拉德芳斯Sub-CBD建设及其经验借鉴.城市开发,2004,(18):60-62 [8] Asato Saito.Global City Formation in a 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Tokyo and the Waterfront Sub-center Project.Urben Studies,2003,40(02):283-380 [9] 铃木美湖.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陈述.中国园林,2004,(11):78-81 [10] 杨振山;蔡建明.国外多中心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国际城市规划,2008,(04):71-77 [11] ANDRE-SORENSEN.Subcenter and Satellite Cities:Tokyo's 20th Century Experience of Planned Polycentrism.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1,6(01):9-32 [12] 姚兢;郭霞.东京新城规划建设对上海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7,(06):102-107 [13] 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 郝钢;黎志涛.南京城市空间发展走向评析.规划师,2005,(07):95-97 [15] 罗震东;张京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检讨与建议.规划师,2007,(06):81-86 [16] 蒋朝晖.中国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之辨.国际城市规划,2005,(04):68-71 [17] 唐德才;徐斌.关于南京河西CBD规划建设的一些思考.南方建筑,2006,(11):10-14 [18] 成峰;史嘉玮;候德劭.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95-499 [19] 张京祥.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经济地理,2007,27(03):452-457 [20] 甘信标;张越.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07):285-288 |
[1] | 黄 莉. 城市功能复合:模式与策略[J]. 热带地理, 2012, 32(04): 402-408. |
[2] | 乔纪纲, 邹春洋. 规划导向的CA约束方法与城市用地格局变化预测——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3): 263-268. |
[3] | 叶玉瑶, 陈伟莲, 苏泳娴, 吴旗韬.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 热带地理, 2012, 32(3): 313-320. |
[4] | 王成芳, 孙一民.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方法研究—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2): 154-159. |
[5] | 李小云, 田银生, 陈锦棠.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 热带地理, 2011, 31(6): 575-579. |
[6] | 蔡小波, 许学强. 广州市中心镇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热带地理, 2011, 31(5): 478-483. |
[7] | 江海燕, 周春山. 广州公园绿地的服务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热带地理, 2011, 31(4): 397-402. |
[8] | 吴箐, 钟式玉. 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及其中国化探析[J]. 热带地理, 2011, 31(4): 409-415. |
[9] | 蔡克光, 陈烈.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规划绩效偏差分析[J]. 热带地理, 2010, 30(6): 633-637. |
[10] | 孙波, 张翔, 王婧静. 彰显人文特色的村庄规划探索——以广东省德庆县武垄村规划为例[J]. 热带地理, 2010, 30(5): 510-514. |
[11] | 郭红雨, 蔡云楠.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J]. 热带地理, 2010, 30(2): 121-126,134. |
[12] | 蔡小波. "精明增长"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 热带地理, 2010, 30(1): 84-89. |
[13] | 陈平, 魏清泉, 游细斌. 广州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住房困境与策略研究[J]. 热带地理, 2010, 30(1): 73-78. |
[14] | 汪毅, 徐旳, 朱喜钢. 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J]. 热带地理, 2010, 30(1): 79-83,100. |
[15] | 徐美, 刘春腊.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热带地理, 2009, 29(4): 356-3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