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08, Vol. 28 ›› Issue (3): 259-264.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出版日期:
2008-05-10
发布日期:
2008-05-10
基金资助:
YAO Hua-song,XU Xue-qiang,XUE De-sheng
Online:
2008-05-10
Published:
2008-05-10
摘要: 基于广州市典型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对流动人口的人口属性、迁移、工作、经济状况特征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已/未婚比例相当,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户籍来源以广东、湖南、广西、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等7省区最多.迁移特征表现为来广州时间1月至1年居多,以赚钱为主要目的;来广州途径以亲戚朋友介绍为主.工作特征以工人居多,大都就业于私营企业,合同率很低,且工作变动频繁.经济状况表现为以中低收入为主,整体消费水平偏低.
中图分类号: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广州流动人口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J]. 热带地理, 2008, 28(3): 259-264.
YAO Hua-song, XU Xue-qiang, XUE De-sheng. 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in Guangzhou[J]. , 2008, 28(3): 259-264.
[1] 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城市规划,2001,25(12):25-30 [2] 陈吉元;庾德昌.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4] 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 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选择与行为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3,(01):109-113 [8]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5(01):61-67 [9] 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02):1-13 [10] C Cindy Fan.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risons.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5,52(02):295-311 [11]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04):42-52 [12] 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18-24 [13] 郝虹生;杜鹏;林富德.我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问题与对策.人口研究,1998,22(02):28-34 [14] Shen J F.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licy.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455-480 [15] Zhu Y.Beyond large-city-centred urbanizaition:in situ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in Fujian Province.Asian Pacific Viewpoint,2002,43(01):9-22 [16]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17] 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城市问题,2001,(01):43-47 [18] Fan J;Taubmann W.Migrant enclaves in large Chinese cities.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002,:183-197 [19]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学报,1999,54(03):204-212 [20] 朱传耿;马荣华;甑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人文地理,2002,17(01):65-69 [21] 李若建.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3,43(03):73-81 [22] 鲁奇;黄英;孟健.流动人口在北京中心区和近远郊区的分布差异的调查研究.地理科学,2005,25(06):655-664 [23] 冯健;周一星;程冒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规划研究,2001,25(01):16-23 [24] 赵渺希.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分布研究.地理信息世界,2006,2(01):31-39 [25] 广州市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广州市流动人口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69-92 [26] 姚华松.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流动人口空间研究.广州:中山大学,2008,:169-170 |
[1] | 李大全,孙武,欧阳睿康,黄盛,高梦媛,李庆祥,黄启明. 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宏观地形的依赖[J]. 热带地理, 2019, 39(3): 365-376. |
[2] | 王少剑,刘志涛,张婷婷,魏嘉仪,黄孚中. 服务业与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3): 450-460. |
[3] | 刘晔,潘卓林,冯嘉旋,陈宏胜,刘于琪. 中国大城市保障房居民情绪幸福感影响因素 ——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2): 180-187. |
[4] | 戴颖宜,朱战强,周素红. 绿色空间对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的社区分异 ——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2): 237-246. |
[5] | 朱战强,黄存忠,柳林,刘宣. “绿道—邻里”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城市绿道使用的影响——以广州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2): 247-253. |
[6] |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李志刚. 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 ——基于中国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 热带地理, 2019, 39(1): 58-68. |
[7] | 张园林,刘玉亭,陈妙蓉. 子女随迁的乡—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融入 ——以浙江金华市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1): 69-80. |
[8] | 范诗彤,李立勋,符天蓝. 流动摊贩疏导区的实践效应和挑战 ——以广州市荔湾区源溪社区疏导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1): 81-90. |
[9] | 张隆龙,劳颖宜,程国宇,王敏. 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 ——广州广钢新城案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1): 99-107. |
[10] | 陈再齐,姚华松. 广州古代港—城空间关系演化[J]. 热带地理, 2019, 39(1): 108-116. |
[11] | 王长建,张虹鸥,汪菲,叶玉瑶,吴康敏,徐茜,杜志威. 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6): 759-770. |
[12] | 方远平,唐艳春,赖慧珍. 从公共纪念空间到公共休闲空间: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空间生产[J]. 热带地理, 2018, 38(5): 617-628. |
[13] | 胡应龙,陈颖彪,郑子豪,吴志峰,李娟娟,杨智威. 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变化[J]. 热带地理, 2018, 38(4): 475-486. |
[14] | 曾建明. 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区域布局及其规划应对方略 ——以上海、广州、武汉、乌鲁木齐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4): 516-524. |
[15] | 卢俊文,袁奇峰,黄哲,李志刚. 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J]. 热带地理, 2018, 38(3): 384-3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