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5, Vol. 35 ›› Issue (4): 463-470.doi: 10.13284/j.cnki.rddl.002717
王 敏,袁振杰,赵美婷
出版日期:
2015-07-03
发布日期:
2015-07-03
作者简介:
王敏(1981―),女,广东人,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建筑地理学、社区感知、城市形态等方面的研究,(E-mail)scutminmin@hotmail.com。
基金资助: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3040014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41、41071106)
WANG Min,YUAN Zhenjie,ZHAO Meiting
Online:
2015-07-03
Published:
2015-07-03
摘要:
文章以广州华侨新村为对象,通过收集历史文本、实地勘查和深度访谈,总结了在建国初期城市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中,中西规划建设思想的对碰和融合。研究发现,广州华侨新村是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背景下特殊存在的首批带私有性质的居住区类型,住区总体空间布局、街道系统及建筑设计(平面、户型、层数等)体现了与同一时期苏化和单位制度下的工人新村不同的规划思想,是融合了岭南特殊的地方和人文特性后所产生的具有西方现代特征的居住小区。文章指明了现代城市规划开端时期的中西方规划思想的交集和实践的历史,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住区规划与世界住区规划的思想交互和对话及其所产生的学科意义。
王 敏,袁振杰,赵美婷. 建国初期西方住区规划思想本土化特例 ——广州华侨新村[J]. 热带地理, 2015, 35(4): 463-470.
WANG Min,YUAN Zhenjie,ZHAO Meiting. Special Cas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Theory in New China: Huaqiaoxincun, Guangzhou[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4): 463-470.
[1] 黄立.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2] 丁桂节.工人新村:“永远的幸福生活”[D].上海:同济大学,2008.[3] 张杰,王韬.1949―1978年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建筑学报,1999(6):36-39.[4] 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4):84-92.[5] 赵晨,申明锐,张京祥.“苏联规划”在中国:历史回溯与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09-118.[6] HORTON John,KRAFTL Peter.Cultur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M].London:Routledge,2014.[7]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3:14.[8] WHITEHAND J W R,CARR C M H.Twentieth-century Suburbs:a morphological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01.[9] WHITEHAND J W R.Sub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form; a historico- geographical approach[J].Münstersche Geographische Arbeiten,2003,46:165-74.[10] 王硕克,程敬琪.居民点分布规划的研究[J].建筑学报,1959(1): 10-14.[11] 王硕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2(1):8-11.[12] 汪骅,陈庆庄.上海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4(2):8-14.[13] 黄报青,吕俊华.二层住宅及街坊设计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58(4):30-36.[14] 汪定曾,徐荣春.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2(2):6-13,22.[15] 汪定曾.上海曹杨新村住宅区的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6(2):1-15.[16] 朱晓明.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J].住宅科技,2011(11):47-57.[17] 华揽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M].北京:三联书店,2003.[18] 吕俊华.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9] 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91-498.[20] 罗岗.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6):91-96.[21] 袁也.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评价——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2):87-94.[22] 莫伯治.广州居住建筑的规划与建设[J].建筑学报,1959(8):21-25.[23] 高远戎,张树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的政策[J].中共党史资料,2008(4):143-153.[24] GU K,TIAN Y,WHITEHAND J W R,et al.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the Guangzhou area,China[J].Urban Morphology,2008(2)97-115.[25]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2005)上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86.[26] 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广州华侨新村[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1-2,15,23.[27] 陈健谊.广州华侨新村建设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28] 刘业.广州市近代住宅研究——兼论广州市近代居住建筑的开发与建设[J].华中建筑,1997(2):117-123.[29] 管东生,覃朝锋,陈玉娟,等.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63-70.[30] 张磊,袁媛.面向管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规划师,2007,23(6):39-41.[31] 王敏,田银生,袁媛.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J].中国园林,2010(4):57-60.[32] 袁媛,朱竑,王玉.当代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0(6):28-31.[33] 王敏,田银生,袁媛,等.从房屋产权变更的角度对本土化的英国花园郊区住宅研究——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J].建筑师,2012(2):15-22.[34] 欧阳萍,陈祖洲.试论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理想对郊区化的影响[J].学海,2009(5):163-170.[35] 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广州华侨新村[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序.[36]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90.[37] 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8] 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39] 管东生,覃朝锋,陈玉娟,等.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J].地理研究,1997(4):63-70.[40] 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41] 田银生,张健,谷凯.广府民居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2(3):68-71.[42] 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3.[43] JACOBS J M,CAIRNS S,STREBEL I.'A Tall Storey...but,a Fact Just the Same':The Red Road High-rise as a Black Box[J].Urban Studies,2007,44(3):609-629.[44]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2005)上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8.[45] 胡冬冬.1949―1978年广州住区规划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46] 王敏,赵美婷.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自主复兴——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4-133.[47] 瑞士卡尔•芬格胡特.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M].张路峰,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 |
[1] | 朱洪平, 朱文涛, 郑荣宝. 地铁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21, 41(1): 114-123. |
[2] | 李嘉欣, 郑卓, 谷俊杰, 马婷, 易西兵, 汤永杰. 广州城区晚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J]. 热带地理, 2021, 41(1): 67-81. |
[3] | 陶伟, 林可枫, 古恒宇, 廖超铭, 刘仕影, 欧倩怡. 句法视角下广州市沙湾古镇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化[J]. 热带地理, 2020, 40(6): 970-980. |
[4] | 潘卓林, 刘晔, 刘于琪, 李志刚. 基于场域理论的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复建房社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 40(6): 981-992. |
[5] | 林琳, 严程棋, 杨莹, 范艺馨, 吴箐. 广州老年人小病慢病“旁路”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6): 993-1003. |
[6] | 陈嘉平, 李静, 温耀鸿. “土地租金剩余”视角下旧厂房改造为创新空间的路径研究——基于广州、深圳对比分析[J]. 热带地理, 2020, 40(5): 795-807. |
[7] | 边艳, 周春山, 胡锦灿. 基于住房需求意愿的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J]. 热带地理, 2020, 40(5): 832-842. |
[8] | 贺辰戋, 欧阳婷萍, 彭莎莎. 广州市表层土壤磁学性质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03-918. |
[9] | 刘颖, 袁媛, 邢汉发, 孟媛, 牛通. 街景图片识别城市贫困的适用性——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验证[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19-929. |
[10] | 辛晓东, 保继刚, 刘义. 展馆迁址对城市星级酒店营收格局的空间重构——广交会实证[J]. 热带地理, 2020, 40(5): 930-941. |
[11] | 朱战强, 陶小芳, 周素红. 城市居民超重的居住分异[J]. 热带地理, 2020, 40(3): 487-497. |
[12] | 张晨, 肖大威, 黄翼. 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3): 551-561. |
[13] | 宋洁, 周素红, 彭伊侬, 林荣平, 徐建斌. 基于移动监测的城市PM2.5污染时空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中心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29-242. |
[14] | 林勋媛, 王广兴, 胡月明. 基于开放大数据的广州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特征研究[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54-265. |
[15] | 张晨, 周霞, 李勇, 杨骥, 李林. 半封闭大棚实验下广州市植被滞尘光谱特征分析[J]. 热带地理, 2020, 40(2): 266-2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