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汤苑芳
    热带地理. 2010, 30(3): 322-326,337.
    Baidu(6)
    利用民国时期档案,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对民国时期的广州河涌治理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出一些可资今日借鉴的经验:在治理力量上,应进一步合众之力举公益之事;在治理方略上,应按部就班循环治理,注意治水与治人并举;在资金运用上,若能因地制宜注重环保地开展治理,或可有效节流.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刘桂奇
    热带地理. 2010, 30(3): 327-332.
    Baidu(29)
    以广州市为例,引用广州志书资料和民国文献档案资料,采用历史文献、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复原广州医院历史分布图,发现广州近代医院在景观扩散模式上,早期阶段属于墨渍式迁移扩散,之后,转向以区位条件优次为主要选址依据的等级扩散;在选址布局上,形成以老城高优势度区域为中心,自中心向外围环状递减的等级区域分布格局,而公市医院和私立医院密集于城市中心,教会医院和慈善医院散布在城市外围,在类型上,呈现为外围型和中心型相结合的空间形态.研究显示,广州近代医院的空间布局,主要受人口、经济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同时,政治、宗教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吴水田,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9, 29(6): 583-587.
    Baidu(36)
    按照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传统地理学的疍民研究以空间描述为主,近代地理学阶段的疍民研究着重描述文化的空间占用,而到现代地理学阶段则涉及疍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对疍民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法等传统方法为主,专门地理学视角的研究成果很少.从研究趋势看,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疍民研究应该从文化地理过程、文化保全、文化地理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
  • 历史与文化地理
    郝晋, 钟建科
    热带地理. 2009, 29(6): 588-593.
    Baidu(9)
    根据86份文献分析了深圳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地规划、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产地游客行为4方面,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资源的基础性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遗产资源的综述性研究3方面.深圳遗产研究的时空演变特征总体呈现从简单片面到全面深入,且与城市发展历程和需要紧密结合,未来应侧重从深度、方法、对象和学科视角方面进行完善.
  • 历史与文化地理
    罗迎新
    热带地理. 2009, 29(5): 495-499.
    Baidu(15)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李凡,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9, 29(5): 500-506.
    Baidu(22)
    清代以来,基督教文化逐渐传入佛山.从古地图和历史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以及教堂、寺庵、神庙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以教堂景观为视角,通过GIS空间分析表明,佛山的基督教文化景观与佛教、宗族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景观呈交错分布,而且基督教各教会在佛山的布道范围有明显空间差异.基督教各教会在佛山空间扩展可以概括为"中心型"和"边缘一中心型"两种类型,基督教循道公会势力最强,表现为从佛山城市边缘向中心扩展的态势,而其他教会则呈现出"中心型"的特征.这种空间分布和扩展诠释出清至民国时期佛山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热带地理. 2009, 29(2): 182-187.
    Baidu(12)
    位处珠江口河海交汇点城市的广州,其母亲河命名、建筑和布局、方言中采词、龙蛇图腾、南海神和妈祖神崇拜,以及江海社会族群蛋民生产生活等,充分表现了广州城市水文化景观,以及多元、开放、重商、开拓、兼容等广州文化风格.这应作为一种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为构建名城广州文化品牌服务.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吴水田, 游细斌
    热带地理. 2009, 29(2): 188-193.
    Baidu(37)
    以赣南八景文化景观为例,结合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与演变等文化地理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空间分布概貌和流行原因,阐述其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揭示了赣南八景文化的圈层式扩散、随城市空间扩展等时空演变规律,指出其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重要地位.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香
    热带地理. 2009, 29(1): 85-90.
    Baidu(8)
    根据服饰文化与环境相感应原理,即是在以湿热气候为主和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的背景下,岭南汉民系服饰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风格.文中通过对其服饰文化景观横向比较,析出其差异,即分布在江河丘陵地区的广府人服饰文化景观具有多元化特征;深处山区的客家人服饰文化景观特征单一;居住在沿海的福佬人服饰景观特征是精细、耐水.根据以上这些景观差异,划分出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服饰文化亚区.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薛熙明, 唐雪琼, 朱竑
    热带地理. 2009, 29(1): 91-95.
    Baidu(2)
    宗教传播必须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来实现.来华基督教新教首传广东,不但与广东远离中原、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区位,自然交通路径发达和湿热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广东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商贾文化、华侨文化、天主教文化,以及与港澳的近邻关系和发达的城镇经济等社会环境,也为新教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然而,新教在传播扩散过程中也对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基督教新教与广东地域环境的关系并非仅体现为单向的环境决定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司徒尚纪, LI Ai-jun
    热带地理. 2008, 28(4): 388-393.
    Baidu(8)
    借鉴区域文化地理的相关研究,对区域军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提出区域空间军事文化景观包括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原则、框架和方法,试图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军事文化景观研究模式.通过对地域遗留的与军事相关的地理景观和空间分布的研究,探讨军事文化的地域起源、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与现代文化的整合.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薛熙明, 朱竑
    热带地理. 2008, 28(3): 288-293.
    Baidu(9)
    空间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宗教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神职人员宣教地的空间分布则可以间接地反映宗教在空间上的扩散情况.通过对广东不同历史阶段基督教宣教地的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发现宣教地的分布与广东交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清末以前水运交通占主导地位时期,宣教地主要分布在沿河海各港口,且因水运交通流向的改变而变化;19、20世纪之交,由于交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铁路的出现和轮船航运的兴起,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和水铁转运节点相继成为宣教地.总体来看,宣教地的空间扩散明显带有点轴状的迁移扩散和以交通重要性来划分的等级扩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蔡晓梅,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8, 28(2): 187-192.
    Baidu(23)
    壮、瑶、畲族是广东的世居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壮族饮食结构以水稻为主,玉米、番薯和麦类为辅,副食品种包罗万象,饮料以酒为主;瑶族喜食糯米、山珍野味和油茶;畲族以玉米、番薯等五谷杂粮为主食,喜食黄米粿,喜饮三道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进步,某些饮食文化特质慢慢消失,但却通过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反映在作为强势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饮食文化民系上.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三大汉民系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融而不合,各自又保留着原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李爱军,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8, 28(2): 193-198.
    Baidu(11)
    起源于北宋杨家将抵抗外敌入侵历史的杨家将文化,经过长期的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和信仰扩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品牌之一.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分布广泛,遍布内地18省市.其成因与杨家将历史活动、文化信仰、军事激励、祭祖文化等因素有关,地域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形成以杨家将历史活动区域为中心的历史活动区、军事文化地名扩散区、敬仰文化地名扩散区、后代迁徙地名扩散区四大功能区,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和汉水上游地区为杨家将地名分布的最大板块.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薛熙明, 魏雷
    热带地理. 2008, 28(1): 86-91.
    Baidu(3)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8, 28(1): 92-97.
    Baidu(4)
    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指出岭南历史名镇渊源久远,早期随军事和政区建置而兴起,主要是宋代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较多地出现,成为城乡物质交流中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近代则大量出现,同为聚落和工商产业所在.岭南历史名镇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交通、产业、市场、名人、艺术文化等类型,具有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生态良好和美学价值高等特点,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杨宏烈, 徐铭
    热带地理. 2007, 27(6): 569-573,封3.
    Baidu(10)
    恩宁路骑楼街区是广州粤剧、粤曲、南拳、南狮、仪乐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为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日见消亡的岭南特色骑楼建筑,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社区,有必要将广州恩宁路打造成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休闲娱乐一条街、地方性民间艺术商品旅游经营一条街、西关家居旅馆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换言之,传承和发展历史名城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则是广州恩宁路骑楼街区极具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
  • 历史与文化地理
    王彬, 朱竑
    热带地理. 2007, 27(6): 574-579.
    Baidu(11)
    明清时期,回族从西北、华北、华中、江南、东北及周边省份迁移而来广东.从职业看,多为驻防军士、任职官员及其家眷,亦有来粤经商、游教及被流放人员;从迁移性质看,多系受政府支配,甚至是被迫迁移的.来粤回族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肇庆为中心的西江一带,其它地区亦有零星分布.他们在城市自成街区,在农村独成村落.展转来粤的回族人士因种种缘由后来又继续迁移,甚或迁往省内外及港澳等地区.对明清时期广东回族来源及分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广州乃至全省多元文化相融并蓄的文化格局和区域(城市)文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香,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7, 27(5): 477-482.
    Baidu(7)
    根据服饰研究文献和相关成果,综述了目前我国服饰地理研究的特点,即多学科综合应用、多角度探究分析为主.基于服饰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提出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尤应注意服饰的人地关系分析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剖析服饰地域差异和服饰地理分区,以及继承、发掘服饰历史文化遗产,为服饰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当今发展服饰产业服务.
  • 历史与文化地理
    俞万源
    热带地理. 2007, 27(4): 379-384.
    Baidu(13)
    在把握梅州城市近千年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剖析其空间形态演化的成因.受河流的阻碍与切割、行政建制的变迁与政府导向、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城市的职能转变与规模扩张等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梅州城市空间形态呈"块状-星状-纺锤形-圈层状"演化.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嬗变要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分散组团状空间形态将是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香,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7, 27(2): 179-184.
    Baidu(4)
    根据人类服饰与环境感应相协调的原理,分析岭南服饰文化风格形成、变迁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同步发生的对应关系,指出适应自然是岭南服饰文化一个基本要求,而岭南边缘化政治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时代差异、多次移民高潮和多元民族分布格局才是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和与时变化的根本原因.
  • 历史与文化地理
    邓运员, 冯亚芬, 杨载田
    热带地理. 2007, 27(2): 185-190.
    Baidu(29)
    湘西洪江古商城,凭借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久负盛名的西南地区商品转口贸易城市,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立体式山水型城市,是明清以来祖国大西南特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作为以完整风貌保存下来的中世纪专业性商城,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应该妥善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朱竑, 许然, 韩亚林
    热带地理. 2007, 27(1): 86-91.
    Baidu(6)
    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6, 26(4): 384-388,394.
    Baidu(3)
    在以近代产业和公民思想的区域集聚为特征的城市型政区理论诠释基础上,阐述1925年广东省江门设市的历史地理基础,包括明清以来潭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活跃,海关设置、铁路兴修、侨资投入,近代产业兴起等,由此改变近代广东政治地图,并产生强化江门城市近代治理形式,采用西式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形成经济生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多种效应,是近现代广东政区建置史上一件盛事.
  • 历史与文化地理
    陈立新, 杨宏烈
    热带地理. 2006, 26(4): 389-394.
    Baidu(16)
    广州近代大规模兴建的骑楼商业街,是继十三行夷馆之后,中西建筑文化再次相结合的历史性产物.人民南路骑楼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全市骑楼街道网络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高架路的负面影响,使其丧失了宜商、宜住、宜游、宜通行、宜创业的固有优势而走向衰落.保护具有连续空间的骑楼文化遗产,坚持名城地域性特色,复兴优秀历史街区,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时代义务.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6, 26(3): 290-295.
    区域经济联合应获得文化支持,而文化支持的基础在于文化共同性.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地区,自古以来即不断发生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直到唐代以前,形成以百越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格局,同时在以铜鼓和风俗为代表文化变迁和发展上表现出更多文化共性,折射泛珠三角各个区域历史交流和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奠定了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形式出现的文化基础.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蔡晓梅, 熊伟,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6, 26(2): 192-196.
    Baidu(18)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范建红, 陈烈, 张勇, 祁新华
    热带地理. 2006, 26(1): 86-90.
    Baidu(22)
    从岭南园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岭南园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岭南园林形成的地理背景、岭南园林的地域特征及岭南园林的时空发展特征,得出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变迁起决定性作用的结论.提出当代岭南园林应以地方文化为底蕴,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因地制宜发展的建议.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曾新, 梁国昭
    热带地理. 2006, 26(1): 91-96.
    Baidu(13)
    历经2000多年,广州老城区的湿地环境变迁显著,广州珠江河道缩窄近9/10,不少古河涌今已改建成暗渠,面积广大的古湖泊及沼泽均已湮没.湿地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河涌担负着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及排水防涝功能,并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与布局;各类湿地为城市提供了拓展空间和丰富的农产品;湿地还可以调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甚至为广州地方文化打上"水"的烙印.这一切对当今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 历史与文化地理
    韩光辉, 陈喜波, 杨仁举
    热带地理. 2005, 25(3): 283-288.
    Baidu(31)
    桂林不仅拥有甲天下的山水名胜和凭依自然山水兴造的古代城市建筑,而且拥有早自南朝下至明清与民国的历代摩崖石刻、壁书1643件、造像602尊.这些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石刻壁书和造像与桂林自然山水名胜相得益彰,具有历史悠久、代有佳作、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分布普遍的特点,拥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摩崖石刻的管理与保护.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梁国昭
    热带地理. 2005, 25(2): 185-188.
    Baidu(12)
    岭南地区有多处相传是舜涉足过的地方,流传着有关舜的传说,有的地方还有舜的纪念建筑、纪念活动和碑刻,它们构成了岭南的舜文化.这些"舜迹"和相关传说,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即分布在五岭古通道及与古通道相连接的通航河道附近.古老的传说常常给我们传递某些历史信息,这些"舜迹"的线状分布,展示了古交通线的走向,在地理上具有合理性.舜南巡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中原与岭南人文交流的史实.弘扬和传播岭南舜文化,在今天有其现实意义,岭南的"舜迹"和传说,还有旅游开发价值.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刘南威
    热带地理. 2005, 25(2): 189-194.
    Baidu(26)
    分析了现行南海诸岛海地名的4个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采用;阐述了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的来历,指出记载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岛渔民手抄的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以及有关单位的<调查报告>;探明了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类及其名称的现代含义;考释了南海诸岛各具体岛礁的渔民习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在地名学上和维护领土主权上的意义.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5, 25(1): 87-91.
    Baidu(13)
    在介绍广东五邑侨乡自然和人文历史地理背景基础上,阐述以华侨为纽带引进近代西方城镇规划布局制度,营建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骑楼、碉楼等所体现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特质和风格,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创新,说明华侨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应予继承、弘扬和发展,为今天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