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4-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郑度, 杨勤业, 顾钟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历程中,黄秉维院士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突出地理学学科的基础性,始终抓住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断开拓并指导地理学的许多综合工作。他强调地理学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与实践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要为农业服务,面向生产实践;他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思维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密切注视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动向和趋势,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他提出以陆地系统科学为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鲜明的前瞻性。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宝贵财富,将继续指引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 论文
    王凯, 李国胜, 方国洪, 李柏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z坐标下的三维斜压海洋动力学数值模式为基本模式原型,在整理渤海基本数据并诊断计算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作为背景环流场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渤海海域动力环境数值模式。模式采用了经校正的Bagnold型方程来计算渤海底移质沉积物输运,悬移质计算则是取二维深度平均悬移质输运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计算含沙量分布以及由悬移物引起的冲淤厚度。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沉积物输运模式,定量模拟了渤海沿岸和海底的沉积物输运方向和冲淤分布。模拟结果与通过多年实测水深估算获得的渤海海底沉积物的冲淤变化分布相比较,两者之间在基本结论上是比较一致的

  • 论文
    李占海, 柯贤坤, 王倩, 高建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5年2~3月在琼州海峡两岸12个站点的同步观测资料,本文集中分析研究了海峡的水沙输运特征。琼州海峡潮流作用活跃,流速平均在015~074ms-1(大潮)和012~051ms-1(小潮)之间。海峡悬沙浓度大小潮十分接近(分别为0028kgm-3、0026kgm-3),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周日单宽悬沙输运量在30~11000kg之间。潮流和波浪产生的泥沙再悬浮对海峡含沙量有较大影响,潮流作用还造成底质沉积物的运动,海峡周日单宽推移质输运率最大可达16400kg。受潮波系统和地形地貌影响,海峡北岸输水、输沙方向以西向为主,南岸以东北、东南向为主,流速、余流、悬沙输运通量皆具有大潮强于小潮,北岸强于南岸的特点

  • 论文
    贺清云, 朱翔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水灾减灾机制,探讨了洞庭湖区的治水方略,提出应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调蓄功能,协调江湖关系,改善冲淤关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三峡水库与湖南四水水库的优化调度

  • 论文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环境中最突出的污染问题,以满足河流最基本的稀释自净功能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计算河道基本环境需水量的方法,即月(年)保证率设定法,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黄淮海平原总的河道环境需水最小为2176亿m3,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其中海河流域309亿m3、黄河下游52亿m3、淮河流域片1347亿m3。通过Tennant法验证,说明计算结果可靠。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内涵,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研究区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论文
    王五一, 李永华, 雒昆利, 杨林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巴山区典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大巴山区土壤中硒、氟等生命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巴山土壤中硒、氟的背景值高,其含量远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硒、氟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土层聚集,氟在心土层淀积;土壤中硒、氟的含量受土壤母质的控制,同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

  • 论文
    李卫红, 陈跃滨, 徐海量, 郭永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对1999~2001年的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环境污染物特性、水环境质量变化、排污源分布及排污量计算等方面探讨了博斯腾湖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

  • 论文
    刘玉, 刘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控效应。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虽存在不足,但对调控区域经济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财政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其次,财政转移支付与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强。目前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低于发达地区,与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金投向有关。第三,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 论文
    余丹林, 毛汉英, 高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回顾承载力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基础上,指出单因素承载力对区域实际承载力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并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环渤海地区为例,求算出环渤海地区现实的承载力情况。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 论文
    黄金川, 方创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交互耦合的过程分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文章最后对浙江省进行了实证分析

  • 论文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毁林开荒过程是一种林地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可以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本文通过覆盖全国的TM影像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对全国毁林开荒过程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时期有17630km2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不同面积等级的开垦过程在不同流域分布也不同:面积小于10hm2和介于10~100hm2的被开垦林地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大流域;而面积介于100~1000hm2的被开垦林地主要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南省所在流域;大于1000hm2的被开垦林地则几乎全部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坡度大于3°的毁林开荒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5%;对土壤侵蚀背景的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

  • 论文
    陈正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区域”GIS控件的概念———即以特定的地理区域为对象,将基础地理信息连同有关的GIS功能操作融合为一个可重用的程序模块,以Microsoft的COM(即“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为基础,组织为“GIS化”的ActiveX控件。这种GIS控件,将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空间,其核心思想是不仅封装了GIS的数据模型,必要的功能操作,而且封装了所有的基础地理信息。由于省去了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因而这种GIS控件可被广大非GIS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者灵活、简便地用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GIS功能扩充,也可用于构建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因而有利于GIS技术应用的普及。文章最后给出了有关陕西省的应用实例

  • 论文
    潘瑜春, 钟耳顺, 梁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GIS应用的深入发展,以文件管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GIS应用的需要,而空间数据库技术正是为解决GIS应用的企业化和社会化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是当前GIS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空间数据对象、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技术及其实现,研究了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系统在空间数据共享、海量数据管理、大范围查询检索、分布式空间数据处理与维护、地籍制图、数据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通过具体应用系统建设,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 论文
    陈小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环境技术以GIS图形图像数据、景观纹理等信息为输入,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图形设备和技术,生成具有近似真实感受效果的模拟环境,便于认知主体以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更直观的视景、更逼真的感受探索虚拟环境,形成对现实环境的正确认识,开发空间智能。本文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卡集洼(Cudgewa)汇水盆地为实验地,应用虚拟环境技术,模拟现实环境。然后,应用认知科学的方法,检验虚拟环境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虚拟地理环境的真实性和环境认知的可靠性,为虚拟环境技术的地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

  • 论文
    韩秀珍, 马建文, 罗敬宁, 张跃进, 汤金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蝗灾属于毁灭性的生物灾害,它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一旦爆发,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将遥感与GIS结合,对蝗虫生境特征、历史蝗灾记录、蝗害发生时有关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可提供蝗灾时空变化、蝗灾范围、蝗灾程度、灭蝗的最佳时段等重要信息。本文重点论述遥感与GIS在蝗灾中的应用,以遥感反演的温度和水分为例来讨论蝗灾前后生境的变化状况,依靠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飞蝗灾害监测的信息化。信息化监测与防蝗站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监测蝗灾发生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