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郭怀成, 张振兴, 于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种制约,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进行系统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本征性灰色系统,本文以灰色多目标规划(GMOP)方法为核心,提出了一套流域土地利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方法既可有效地处理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系统的动态性,又可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的多目标性。在对密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通过应用交互式调整和情景分析方法,得到该模型在两种情景下的优化方案,并结合密云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进行了方案筛选。

  • 论文
    尤联元, 卢金发, 陈浩, 周金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沙现象的发生与作用力(风力)大小和下垫面特征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反下垫面的特性,从而影响风沙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以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多伦县为例,在充分查明原有每个土地利用地块抗风蚀特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基础上,根据下列原则:(1)依照大的地貌类型或地貌区域的差异,进行宏观尺度上土地利用格局配置;(2)不再沙化条件下维持生态安全;和(3)充分考虑目前现实状况,进行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调整结果反映在两县市的1∶250000土地利用图上。另外,对多伦县的土地利用格局也作了初步探讨。

  • 论文
    何凡能, 田砚宇, 葛全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明末清初的抛荒期、顺治十年至乾隆六年的复垦期。乾隆六年至咸丰末年的拓垦期、同治元年至光绪六年的新抛荒期和光绪六年至清末的新复垦期,大致在雍、乾之际宜农土地即已复垦完毕,耕地面积可达或接近原额水平,道、咸年间出现耕地数的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关中地区清前期的复垦是以平原、原为主,中期拓垦则以山地、丘陵为主,晚期复垦与康、雍复垦相比,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类同性。

  • 论文
    杨庆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西南地区而言,其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必须与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相一致。本文从国际国内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整理目标区域分工的角度,论述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提出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小流域土地整理是实现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典型模式。

  • 论文
    孔凡哲, 芮孝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地形控制着地表径流的路径和累积水量的空间分布。地形指数ln(a/tanβ)反映了径流在流域中任一点的累积趋势以及重力使径流顺坡移动的趋势,流域地形可以用地形指数的空间分布来表示。地形指数可用作水文相似性指数,即具有相同地形指数的点对降雨具有相同的水文响应。TOPMODEL利用地形指数频率分布计算流域径流过程,可以认为:具有相同地形指数频率分布的流域具有水文相似性。分析认为长江流域上游的沿渡河流域与香溪河流域具有水文相似性,利用香溪河流域率定的模型参数计算的沿渡河流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拟合较好

  • 论文
    毛德华, 夏军, 龚重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长沙市防洪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防洪大堤高度等的确定;建设方针与程序、整体防洪能力建设、防洪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协调发展等。长沙设计洪水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湘江长沙段洪水与其支流和东洞庭湖洪水不存在高标准洪水同期遭遇问题,更不存在同频率洪水遭遇问题;湘江洪水流量与水位关系不是长沙洪水设计的主要依据;而南洞庭湖洪水位顶托和河道槽蓄量减少是影响长沙洪水位高低的动、静态因素。目前,长沙城市堤防设防高度偏高,减少了大堤的稳定性,造成了无效投资,影响了城市景观。防洪工程建设应分期实施、先除险后加固、注重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并处理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关系。

  • 论文
    张百平, 聂朝俊, 朱军, 姚永慧, 莫申国, 罗扬, 岑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79、1984、1990、1995、2000年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等方面总结了该省近20年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详细资料,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林业用地面积、天然林面积与蓄积量均呈下降趋势;其后,由于贵州省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如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贵州森林资源自1990年以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 论文
    兰安军, 张百平, 熊康宁, 安裕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生态退化问题的现状和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构建了生态脆弱度指标,并将研究区分为四个亚区,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赵清, 丁登山, 阎传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借助AutoCAD技术,运用植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幕燕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幕燕山地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组、12个群系,绘制了幕燕山地1∶5000植被群系图,计算了幕燕山地各群系的面积。分析了南京地区山地森林植被10个主要群系(青冈+栓皮栎林,枫香林,白栎林,栓皮栎林,麻栎林,黄连木+黄檀林,朴树+构树林,刺槐林,马尾松林,黑松林)间的演替关系,构建了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措施,预测了上述措施实施后幕燕山地植被类型构成的变化,并绘制了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规划图(1∶5000)。

  • 论文
    张文忠, 刘旺, 李业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现状和居民个人居住区位选择偏好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居民居住空间偏好以及居民个人属性特征与居住空间偏好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城北明显高于城南,居民购房也多倾向于选择城北;从居民居住空间偏好看,三、四环之间仍是居民购房的首选空间。

  • 论文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 论文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CBD)的距离的影响;2)城市用地扩展在距CBD10km范围内主要表现为上海市区扩展的空间异向性,距CBD10km范围之外城市扩展的异向性则源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周边城镇的异速扩展过程,并受河流、渠系等小尺度地貌格局差异的影响;3)上海主要郊区城镇扩展可分为标准型、被动扩展型、平缓扩展型和不规则扩展型。

  • 论文
    胡伟平, 杨国清, 吴志峰, 何建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1988年与199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域的TM卫星影像提取各城镇的实际建筑覆盖区面积等专题信息,并利用Arc/Info802建立珠江三角洲乡镇级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的空间扩展特性,并就企业、交通设施、人口、区域经济与行政体制等驱动因子进行了初步综合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总体圈层格局相对稳定,核心增长与交通指向扩展非常显著,城镇建筑覆盖区增长总量与增长速率空间分布不一致,城镇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分布也显示出核心增长与交通轴向增长显著的特征

  • 论文
    肖捷颖, 葛京凤, 沈彦俊, 常春平, 梁彦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石家庄市多年的图文资料、城市土地利用数据等大量信息,运用GIS技术,分析1934年至2001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简要分析城市扩展的主要原因及所导致的环境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石家庄市城市用地在时间上具有快慢交替的4个成长阶段和空间上的3种扩展模式。其发展具有圈层式向外扩展、扩展高速区域沿京广铁路线东西摆动的特点;人口、政策及交通条件等是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

  • 论文
    潘志强, 刘高焕, 周成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了一年中三个不同时相的TM影像,分别求出了三幅影像的NDVI分布图,将其合成为一幅影像图。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作物在三个时相中的NDVI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在NDVI合成图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区域。通过对不同颜色区域进行采样分析,可以确定桃红色区域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轮作区,蓝紫色区域为棉花、春玉米、杂粮种植区,亮蓝区域为水稻种植区,亮绿色区域为林地、草地。最后,根据不同颜色区域的NDVI变化特征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像进行了分类提取。这样便可对黄河三角洲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宏观的了解,为农作物种植合理布局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论文
    刘纪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研究员岳天祥博士主编的《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由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10月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陈述彭先生为此书作序,并对此书的理论与实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本书系具有深厚数学造诣的作者经过多年积累,是继查询、清理《地理学报》有关地学数学模型试点工作之后,对近百年来有关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的数学模型进行逐一的精选、查证、汇编而形成的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全书分4篇28章,涵盖资源环境各个研究领域的数学模型3055组,共约220万字:(1)第一篇为地球信息

  • 论文
    杨勤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人口、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四大问题。其中全球水资源问题尤其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总量尚属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居世界第88位,按照世界标准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大部分地区缺水,多数城市又供水不足,而洪涝灾害和水污染问题还非常严重。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自宜昌至湖口的长江中游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而年径流量却占全国年径流量的16.6%。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利用,但是,降水和径流过分集中在汛期,区内和上游若发生连续性强降水,

  • 论文
    郭声波, 马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蓄水工程开始前夕,西南师范大学蓝勇教授主编的《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从学人角度为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厚礼。《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系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三峡地区历史地理的大部头学术著作。通读《长江三峡历史地理》,明显地感到该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浓重的现实关怀和服务意识历史学早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历史地理学更是与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可以说关注现实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功能。当三峡蓄水高度达到175米时,不难想象千年三峡历史风貌势必大有改变,并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自然与现

  • 论文
    邓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完成的《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一书,已于2003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开创和倡导的,并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学问。所谓沙漠历史地理,是关于沙漠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等)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沙漠化扩大等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内在机制。数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