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10-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谢凝高, 郑心舟, 谷光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石林为审美对象,探讨了石林的景观结构和形象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石林景观美感度评价。如何评价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美感度)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关键是对于评价要素的提取难以达成一致。文章提出的景观的科学成因、科学价值与形式美原则相结合,“专家评估法”与“系统调查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研究,必将推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美感度)评价的深入研究。

  • 论文
    樊杰, 许豫东, 陈澄, 林培英, 袁孝亭, 高俊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 论文
    孙樱, 陈田, 韩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城市老龄化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市区,老龄人口的比重已经占到城市市区总人口的20~30%,部分老龄化社区也初见端倪。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口的贫困、医疗保健以及老龄公寓等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及休闲健身活动的要求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区50个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张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长江干流地区始终承担着全国工业化主体发动机的作用。随着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初长江干流地区的这种作用还将得到明显增强。作为全国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长江干流地区需从自身特点出发,合理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方向,以期真正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 论文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食物安全水平受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食物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或获取维持生命所需食物的能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本文从食物安全的内涵出发,依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定了与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等,构建了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1950~1998年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对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50年代我国处于食物基本安全状态,60~70年代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80年代初期及至90年代已进入食物安全阶段。从60年代开始食物安全水平逐年提高,80年代以来进入持续良性发展阶段。

  • 论文
    陶波, 葛全胜, 李克让, 邵雪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 论文
    延军平, 郑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气象水文部门截止1999年的气象水文实测数据,计算分析在气候变暖过程中中国秦岭具有的区域响应分界意义。由于气候变暖,在百年时间尺度上,通过旱涝指数分析证明秦岭以北进入干旱期,秦岭以南为湿润期;在10年时间尺度上,陕南气温变化较小,而关中气温增高较快,陕南与关中年均气温差值变小;关中和陕南降水量差值变小,二者同时干旱或陕南更干旱,反映出秦岭在气候变化中显著的分界作用。气候变暖,渭河与汉江年径流系数同步减小,其中渭河径流系数由50年代的02下降为90年代的01以下,渭河流域已变为少水带,即相当于气候上的干旱区。秦岭以北地区较其以南地区环境干暖化的趋势更明显,这对于认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差异有参考意义。

  • 论文
    雷梅, 陈同斌, 冯立孝, 常庆瑞, 阎湘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地考察太白山北坡地质、地貌、气候和植被等成土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了用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两种分类体系划定的太白山北坡土壤垂直带谱。根据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太白山北坡的土壤垂直带谱是:暗瘠寒冻雏形土(3500~3767m)———暗沃寒冻雏形土(3300~3500m)———酸性湿润雏形土(2500~3300m)———简育湿润淋溶土(1400~2500m)———简育干润淋溶土(<1400m)。分析、比较表明:两种体系有密切联系,均以成土因素为依据,建立在土壤发生学理论之上;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相比,土壤系统分类用可以度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土壤分类,不仅能够反映出山地土壤成土因素的垂直变化趋势,而且避免了太白山北坡土壤类型鉴定上的许多歧义。

  • 论文
    唐政洪, 蔡强国, 许峰, 李忠武, 王忠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于温带及半干旱地区植物篱的侵蚀及养分控制过程研究较少的状况,利用冀西北黄土丘陵区较为完备的试验小区的长年观测资料,并结合野外全坡面的大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地分析黄土丘陵区坡面侵蚀分异规律,得到了在暴雨条件下细沟产生并导致侵蚀剧烈增加的临界坡长为10~15m,从而以此作为植物篱在该区域布设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模拟和分析了植物篱对养分流失拦蓄的形态、植物篱改变坡面侵蚀过程、控制细沟产生以及拦蓄泥沙而达到控制侵蚀及养分的目的,对于植物篱———农作复合农林技术在温带及半干旱地区的实践具有科学价值。

  • 论文
    李忠武, 蔡强国, 唐政洪, 吴淑安, 朱远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来王家沟流域不同种类和不同年份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特征,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基于土壤侵蚀条件下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从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膜覆盖、施肥、梯田等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论文
    李永华, 王五一, 谭文峰, 刘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几种土壤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的类型,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铁锰结核锰矿物的类型及其含量不尽相同,但锂硬锰矿普遍存在且结晶程度较高;与土壤相比,土壤铁锰结核的化学组成仍以Si、Al、Fe为主,但Fe含量超过了Al,Mn含量远大于Mg、Ca;结核中一些重金属富集顺序为Pb>Co>Ni>Cu>Zn>Cr;揭示了土壤铁锰结核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成核富集作用、成矿作用、专性吸附作用和轻度积钙作用。

  • 论文
    胡小猛, 杨景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5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时间距今大约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5.2万年。“丁村组”的堆积与气下S1古土壤的发育和L1黄土下半段的堆积几乎是同期的,其形成时代横跨了中、晚更新世。

  • 论文
    连鹏灵, 方修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4~3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 论文
    张青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点、线、面等基本图形要素不仅直接表示了各种地理现象,而且隐含地表示了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例如斑块结构、棋盘结构。在许多GIS应用中,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概括处理,以派生出较小比例尺的数据集或地图。由于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规律和地理景观格局的重要反映,因此需要识别数据库中隐含的空间结构,并在概括后的数据库中有意识地反映这种空间结构。

  • 论文
    王雷, 冯学智, 都金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与地学之间存在着数据与知识上巨大的互补性。本文通过地面类型数据将遥感影像分类与地学知识发现结合起来:用遥感数据驱动发现地学知识,用地学知识解释、确认、检验遥感分类结果,并使用统计值和分布谱来定量化表达地学知识,形成一体化的遥感地学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