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4年, 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小建, 乔家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区村———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 81户 4 82块农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研究了地形对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农田系统人工能量的转换效率随地块高程的增加而呈降低态势 ,但农田的轮作特点和潜力的挖掘程度 ,又影响这种变化趋势 ;坡度与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比显著负相关 ,坡向、坡度、坡位对农田能量的投入产出也有一定影响。以农田人工能量投入产出关系衡量 ,山区农民对自然条件利用的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经验型利用特征。条件适宜区农田的过度利用 ,使得人工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 ;而其他高程和坡度的一些农田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农田系统属半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然、人工特征 ,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 论文
    王新生, 姜友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发展了一种模拟退火算法辅助产生城市土地空间布局方案。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空间配置问题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是最小化土地开发费用、最大化不同功能地块间的空间协调性。由于问题存在的诸多空间约束条件使得可行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的搜寻过程变得十分缓慢 ,采用了将一些空间约束条件结合到目标函数中的方法 ,如结合了距离约束、方向约束、相同土地利用单元的邻近约束和地块形状的紧凑约束等约束条件。应用于湖南省长沙市暮云工业区用地规划的结果表明 ,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辅助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有用的、有潜力的优化方法

  • 论文
    范金梅, 孟宪素, 薛永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是合理有效安排土地整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生产力原理为理论基础 ,对影响耕地整理潜力因素分成两个方面 ,即影响净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案例 ,进行了实证分析 ,证明所建立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参考

  • 论文
    郭怀成, 戴永立, 王丹, 刘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水循环和水量转换规律的基础上 ,以城市为研究范围 ,找出影响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 ,建立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进行动态仿真模拟 ,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从定量的角度说明政策在系统中的长期影响。本文以沈阳为例 ,运用该方法分析不同政策的实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作用和影响 ,为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论文
    李春晖, 杨志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DVI是表征区域植被覆盖的重要指标。本文把黄河流域划分为 16个区域 ,利用Pathfinder (探路者 )的AVHRR NDVI资料 ,得到各区域 1982~ 1998年NDVI统计序列 ,详细分析了各区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7年来黄河流域各分区年平均NDVI都呈增加趋势 ,说明植被覆盖增加 ,生态环境好转 ,但是 8月份龙羊峡以上和兰河干流区间NDVI则有所下降 ,生态环境有局部恶化趋势。最后研究各区域NDVI与降水、径流和径流系数的年内、年际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从年内变化看 ,黄河流域各区域NDVI变化与降水、径流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 ;从年际变化看 ,黄河流域各区域NDVI波动趋势与降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与径流、径流系数变化的关系相对复杂 ,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论文
    胡云锋, 王绍强, 杨风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巨大且在表层富集 ,而风力侵蚀具有巨大的卷挟起沙、搬移输运和空间再分配能力 ,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 ,风蚀发生地、风蚀土壤输运途中以及风蚀土壤沉降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有着不同的变化过程。基于质量平衡原理 ,可以建立土壤有机碳流失及各路径碳输移量估算的模型。依据第二次全国遥感侵蚀调查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 ,在GIS支持下 ,分析了中国土壤有机碳库以及风力侵蚀的空间格局 ,并计算得到风力侵蚀作用下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变化以及各路径碳输移量。研究表明 ,我国因风力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约为 5 9 76× 10 6 tC/yr,风蚀所致CO2 排放约为 2 9 88× 10 6 tC/yr;风蚀所致的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农区和牧区

  • 论文
    任志远, 李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 ,利用改进型的自然植被NPP测算模型 ,结合区域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蒸散模式 ,测定了植被有机质生产物质量。在此基础上 ,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及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测定了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的经济价值。研究结果 :①秦巴山区植被每年固定CO2 总量为 13 5× 10 7t/a ,释放O2 总量为 9 93× 10 7t/a ;②利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总经济价值为 35 2 2 4× 10 7元 /a ;③利用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释放O2 经济价值为 374 19× 10 8元 /a ;④本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物质量和价值量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 ,其次是亚热带落叶灌丛。本研究可为区域“绿色经济账户”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

  • 论文
    董云社, 齐玉春, Manfred Domroes, 耿元波, 杨小红, 刘立新, 刘杏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于 2 0 0 1~ 2 0 0 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进行了连续 2年的野外定位试验 ,获得羊草草原原状群落与土壤N2 O年排放通量分别在 3 91~ 4 71μgm- 2h- 1以及 5 5 0~ 10 0 3μgm- 2 h- 1范围内变动 ,证明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是大气中N2 O的源 ;系统分析了羊草草原N2 O通量的季节变化、源汇特征以及关键的环境因子对草地N2 O通量的影响等 ,建立了N2 O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方程 ;并利用两年连续完整的观测数据对羊草草原N2 O年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 论文
    齐玉春, 董云社, 耿元波, 杨小红, 刘立新, 李明峰, 刘杏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羊草草原不同物候期原状群落与土壤CH4 通量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羊草草原土壤为大气CH4 的吸收汇 ,不同观测日CH4 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气温及表层地温与CH4 吸收通量除果后营养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 ,其余观测日两者的相关性不明显 ;原状群落与土壤CH4 吸收通量间除2 0 0 2年果后营养期以及 2 0 0 3年开花期两者差异分别达到 0 10与 0 0 5的显著性水平外 ,两者在其余观测日差异均不显著 ;不同物候期间CH4 日平均通量除原状群落开花期与结实后期间 ,开花期与 2 0 0 1年果后营养期以及结实后期与 2 0 0 2年果后营养期间差异显著外 ,其它不同物候期之间CH4 吸收通量没有显著差异

  • 论文
    章国材, 毕宝贵, 鲍媛媛, 廖要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 2 0 0 3年淮河流域 6~ 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2 0 0 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历了 7次强降水过程 ,降水总量和洪水流量都超过 1991年 ,但小于 195 4年 ;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和突发性强是 2 0 0 3年淮河降水的突出特点 ,也是造成淮河流域全线超保证水位的原因。同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 2 0 0 3年淮河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后发现 :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稳定维持 ,副高脊线持续稳定在 2 2~ 2 5°N之间 ,淮河流域恰好位于高空急流的右前方 ,低空急流的左前方 ,是造成 2 0 0 3年 6~ 7月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 论文
    栾维新, 崔红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三角洲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区。本文以GIS为平台 ,以盘锦市 1∶10 0 0 0 0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作为底图 ,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获得地面 1km× 1km范围高程值以及评估单元基础数据 ,并计算出在没有防护、不同潮位背景、海平面上升不同高度的条件下 ,辽河三角洲未来海平面上升将淹没的土地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生态损失 ,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淹没面积及相应的经济价值。可为制定区域减灾防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宗跃光, 王莉, 曲秀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专门研究不确定性变化规律的蒙特卡罗 (MonteCarlo)模拟法结合GIS ,研究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北京非典时间变化的影响度指数结果表明 ,海淀区(10 6 6 6 6 7)、朝阳区 (6 6 92 31)、东城区 (5 974 36 )、西城区 (4 1794 9)和通州区 (3 6 410 3)等 5个地区占北京地区非典影响率的 72 8% ,其中海淀区就占了 2 5 % ,远郊区县的影响几乎为零。非典整体频数 /次数特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偏正态分布 ,因此前期及时对公众预警并切断传染途径是预防体系的首要环节。非典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并且具有西北—东南走向 ,因此非典的空间防御体系应该沿核心区向外设立几道防御圈层

  • 论文
    方创琳, 李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 论文
    刘卫东, Peter Dicken, 杨伟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通信技术的进展引发了对经济活动集聚和扩散力量的争论。本文以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星网工业园为例 ,探讨在新的信息技术下地方企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过去几十年中 ,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只是一种提供可能或促成发生的介质 ,并不是决定性的。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群” ,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 ,但是零部件厂是否选择在地理空间上与整装厂集中在一起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在这个过程中 ,时间成本正成为企业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

  • 论文
    余青, 吴必虎, 殷平, 童碧沙, 廉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对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这一研究主要从城市节事活动的主要类型、现状评价、基本规律、讨论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节事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经济效益及效益机理评估、节事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节事运作模式等方面 ,研究范围较狭窄。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类型多而举办历史短 ,政府干预多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 ,主题重复与文化、经济结合不紧密 ,节事活动运作模式多样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我国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并对其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 论文
    任健美, 牛俊杰, 胡彩虹, 刘永存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分析了五台山气候状况和气象景观 ,计算了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 ,得出了人体气候舒适度的时间分布。根据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穿衣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并提出穿衣建议 ,从而为五台山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论文
    李燕琴, 蔡运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139位生态旅游者的调查 ,根据回答者每年去基于自然的目的地旅游次数以及他们的NEP得分 ,从而类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数据分析使用了描述性统计以及一系列独立性T TEST检验和ANOVA分析。研究表明 :(1) 3类生态旅游者在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管理倾向等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2 ) 3类生态旅游者对自然环境态度都很友好 ,而严格的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 ;(3)不同的生态旅游者来源有不同 ;(4 )与国外的生态旅游者相比 ,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更年轻 ,男性更多 ,但受过很好教育的游客数量不及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