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 论文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 论文
    顾朝林, 段学军, 于涛方, 孙毅中, 陈启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起来 ,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空间数据模型 ,经过网络联结使每个人都能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 ,至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 ,并没有在“数字城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多种GIS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3D GIS、三维城市规划、城市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等等。

  • 论文
    刘高焕, 朱会义, 蔡强国, 甘国辉, Ferko Csillag, Virginia Maclaren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的小流域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科学决策为目标 ,以地块为基本操作单元的土壤侵蚀模型、生产潜力模型、成本效益模型与GIS的集成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查询、更新、处理、模型分析和输出等多种功能。分析模型与GIS集成的基本单元是地块 (landunit) ,在地块上实现模型参数的提取与传递、模型计算及显示与分析。在分析各种集成方式的基础上 ,选取了动态连接库及其扩展方式 ,实现了土壤侵蚀模型、生产潜力模型、成本效益模型、规划模块与GIS的紧密集成 ,以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 ,服务于水土保持的现代化管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 论文
    肖乐斌, 钟耳顺, 刘纪远, 宋关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前期GIS概念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面向对象整体GIS数据模型 ,并针对整体GIS软件的实现在系统数据组织、存储结构与访问机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Deskpro最后简单介绍了基于整体GIS数据模型的商品化软件———SuperMapDeskpro的实现情况

  • 论文
    周涛, 仪垂祥, 史培军, 罗巾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人类活动及陆地表层碳循环各要素反馈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了陆地表层碳循环零维模型 ,对陆地表层碳循环与温度反馈机制进行了研究。零维模型研究碳在陆地表层生物、残落物、土壤有机质、大气中的流动 ,把人类活动及海洋对碳循环的影响作为一种外在强迫加以考虑。它较好地反映了 186 0年至 1997年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及温度对碳循环的反馈关系 ,它模拟的大气CO2 含量的变化与实际观测值相近 ;模拟的地表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实际观测值及同行的研究结果一致

  • 论文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区属于环境变化的过渡区域和敏感区域 ,是最容易感受气候变化的地带之一。该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 ,对 5 0年代以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典型站点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进行了分析 ,主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和规律 ;区域和样地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与温度的时空变化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 论文
    李炳元, 潘保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最近 5 0年青藏高原古地理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中新世~上新世青藏古地理环境 ,高原在 3 6MaBP海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强烈隆升。青藏高原最近三次冰期年代分别为 72 5~ 5 81、 2 89~ 136、 82~ 10kaBP ,冰期中不存在“大冰盖”。高原晚新生代重大古地理演化阶段和事件为 :38~ 2 2MaBP行星风系控制的热带 亚热带低地、 2 2~3 6MaBP古季风出现与主夷平面发育、 3 6~ 1 7MaBP高原强烈隆升与现代季风形成和现代河谷发育、 1 1~ 0 6MaBP高原抬升进入冰冻圈与大冰期出现、 0 15MaBP以来强烈隆升与高原内部干旱化。本文还讨论了高原古地理尚需深入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

  • 论文
    侯少范, 李海蓉, 王丽珍, 李德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人体胎儿至成人期身长的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身长的生长发育是按一定的时序进行的 ,是时间的函数。空间环境因素对身长的影响是一个多含义的不断变化着的可调控的泛域性因子 ,既有自然环境也包含着社会人文环境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人文因素对身长和体重的影响日益突出 ,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医学和公共健康问题。时空环境因素与身长的关系的综合研究 ,无论对人体体格(包括身长、体重 )生长发育或在理论上均有现实意义

  • 论文
    薛领, 杨开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上两类模拟区域空间演化的模型策略 ,着重讨论了它们的建模思想和手段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复杂性 (Complexity)研究的重要成果———复杂适应系统 (CAS)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CAS模型的思想 ,探讨了区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一般特征 ,并且通过一个城市空间演化的概念模型阐述了CAS模型的技术问题及其建模的独到之处

  • 论文
    宗跃光, 张振世, 陈红春, 郭瑞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 1992 - 2 0 0 0年北京地区 2 0 0 0多个土地开发项目统计资料 ,通过实证对城市土地空间开发的理论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特定区域的土地开发 ,表现为乘数效应作用下的逻辑斯蒂增长。根据模型对各环线和扇面模拟的相关系数高达 0 95以上。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 ,预测北京大都市土地开发的趋势

  • 论文
    袁雯, 杨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上海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过程 ,基于 7项原则 ,选取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总投资、城区人均居住面积、水质指数、环境保护投资等 10个指标 ,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 ,对上海 1978— 1998年间城市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寻求上海区域环境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 2 0年来上海环境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协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在经济适度增长时期这种改善表现得较为突出 ;相关分析的结果则表明 1990 - 1998年间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总体上高于 1979- 1989年间 ,且部分指标间相关系数发生了正负向的变化.

  • 论文
    张文忠, 樊杰, 杨晓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 ,对重庆市区企业的空间扩散行业类型、过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近期 ,市区企业向外扩散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类企业、食品和饮料类企业以及纺织和服装类企业。空间扩散范围近期以市区近郊为主 ,中期以市区周边县区和中等城市为主 ,远期则不断向三峡库区其它县区发展。在企业空间扩散分析基础上 ,重点就重庆市区企业对库区企业的空间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探讨。

  • 论文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著 ,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

  • 论文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整合现代经济地理学、新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规范性区位分析三种理论 ,提出了一个包括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等区位因子并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相结合的综合区位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