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名家论坛
  • 名家论坛
    陆大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的形成。针对少数学者的偏见,强调并分析了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科学性。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王成金, César Ducruet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装箱技术的传播深刻影响了港口体系的发展,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理论模型重点解析该技术对港口体系空间时序过程的影响机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回顾与评述,根据港口发展的新现象与新机制,综合Hayuth和Notterboom的理论模型,介绍了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最新理论,将其分为前集装箱化、技术试验、巩固集中化、枢纽港中心化、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等六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并从枢纽港本地约束、集装箱航运模式、物流资源整合、内陆配送网络与干港、政府宏观调控和港口建设市场化等角度揭示了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两个最新阶段的发展机制。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进行实证,详细解析了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过程,重点是发展变化与内在机理,验证了本文的集装箱港口体系模型,探讨了该区域可能面临的发展趋势。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欧向军, 沈正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述国内外产业带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产业带建设过程及其区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带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出产业带形成与发展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动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江苏省通过产业带建设布局与发展,使南北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抑制,推进产业带在全省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产业带内县市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强度得到增强。与此同时,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不断发生变化,逐步由单元推进转向多元并进,即由资源开发为主向基础设施引导为主转化,进而转向外向开拓、中心城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多元并进局面。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高军波, 周春山, 王义民, 江海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及GIS空间自相关技术,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公平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核心—边缘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总体较低,且整体综合公平水平低于大部分单类设施综合公平水平,综合公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呈以越秀区和海珠区北部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空间格局,不同圈层间综合公平程度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历史沉积、经济发展及转型期制度政策变革是驱动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演进主导因素,体现出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生态法则"和"专业化决策机制"共同作用的特征。
  • 城市与乡村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靠近城市中心的城中村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层数扩大建设规模,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通过平面和立面共同扩张增加建设规模;发展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启动以降低建筑密度为主的改造从而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研究成果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进行补充,而且可为政府管理城中村制定措施提供建议——不能无视城中村作为一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诉求和演化趋势,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杨钊, 张捷, 蔡永寿, 上官筱燕, 韩国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九寨沟为实证案例地,通过与我国九华山和国外匈牙利、英国萨默塞特和考文垂、加拿大温哥华岛的比较,探讨了不同背景下旅游劳工的行业流动模式、从业评价和驱动规律。研究发现:(1)旅游劳工转移产业分布十分宽广。国外商业、服务业占据了主导行业,衰落产业劳工占据1/10比例。我国农业、制造业占据主导行业,首次就业人群比例高,年轻女性就业需求高。(2)中外旅游劳工的从业感知评价都十分积极。我国两地从业总体满意度主要受职业前景、生活水平、工作时间长度和工作环境指标的支持。(3)因子分析证实旅游劳工行业流动来自五种驱动力。"积极特性因子"主导,职业避风港作用较小。"企业家愿望"因子与个体业主密切相关。"获利手段"和"积极特性"得到各人口特征人群的认可,"职业避风港"在各人口特征人群的认可度都较低。
  • 文化与旅游
    粟路军, 黄福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者忠诚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根据"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构建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的结构方程(SEM)模型,以长沙市乡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探求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服务公平性是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的直接前因变量,对正面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负面消费情感具有显著直接负向影响;(2)服务公平性通过消费情感、旅游者满意两个中介变量对旅游者忠诚产生间接影响; (3)正面消费情感对负面消费情感有显著负向影响;(4)正面消费情感对旅游者满意、口碑宣传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负面消费情感对寻找替代旅游地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5)旅游者满意是旅游者忠诚最重要、最直接的前因变量,对重游倾向、口碑宣传维度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寻找替代旅游地维度具有显著直接负向影响;(6)旅游者忠诚的重游倾向与口碑宣传维度之间存在递进关系。
  • 文化与旅游
    任唤麟, 龚胜生, 周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才图会·地理》与《名山胜记》所载旅游景点为数据来源,统计获得晚明景点旅游资源总数。结合明代与现代旅游资源分类法对晚明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用图表法对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认为:晚明旅游资源类型以山岳与古迹景观为主,南直隶与湖广旅游资源类型最为丰富;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北京-西安-成都"、"南京、杭州-桂林"两大地带,"应天府-杭州府"、"桂林府-永州府"、成都府三大地区,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以及经济、文化的发达相一致。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马建华, 王晓云, 侯千, 段海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河南省某市31个幼儿园采集地表灰尘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Zn、Pb、Cr、Cu和Ni含量,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探讨了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城区幼儿园灰尘Zn、Pb、Cr、Cu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是郊区对照幼儿园的1.93、2.13、5.45、1.90和0.98倍;Pb、Zn、Cr和Cu属于人为源重金属,Ni属于混合源重金属。灰尘Pb污染比较严重,Ni和Zn多为轻污染或偏中污染,Cu和Cr污染较轻。所有幼儿园的灰尘重金属潜在生态总风险均在强烈风险以上,Pb对生态总风险的平均贡献率达70.34%,是最主要的风险因子。潜在生态总风险指数(RI)的分级标准必须根据所研究的污染物数目及其毒性响应系数大小进行调整。
  • 环境与生态
    孜比布拉·司马义, 苏力叶·木沙江, 帕夏古·阿不来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7~2008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结果显示:1997年以来,阿克苏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即1997~1999年阿克苏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具有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从1999年到2008年期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除了2005年呈上升趋势外其他年份都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变化且向不协调的方向发展。从协调度分析可知,12年中有5年轻度失调,三年中度失调,三年勉强协调,一年严重失调,总体来说,阿克苏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还处于不协调状态。
  • 环境与生态
    高迎春, 佟连军, 马延吉, 李名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省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策略导向下的环境绩效,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改进方向。结果表明:清洁生产的控污效果在数量上大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产业生态化发展表现出以预防策略为主的特征。但是,环境目标主要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来实现,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滞后;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之间的技术效应相关性较差,清洁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污染控制,而技术水平进步和规模的扩长都可以带来末端治理排污强度的降低;吉林省需要在源头预防策略指导下积极推动面向产品过程的污染控制转向面向系统过程的环境管理,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张茂恒, 李吉均, 舒强, 陈晔, 赵志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位于苏北盆地中部的兴化XH-1孔350.08 m连续岩芯的古地磁测年,确定了年代地层序列。在此基础上,对钻孔沉积物进行了以粒度特征为重点,包括矿物组成、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组合在内的综合岩相古地理分析,划分出8个沉积相和19个沉积亚相。并根据沉积相的组合特征,将苏北盆地3.20M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划分为沉降盆地—收缩湖盆—开阔平原湖泊—滩地湖沼4个大的阶段和8个沉积体系,恢复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从活动到稳定、从沉降到充填、从起伏到平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构造、沉积、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对苏北平原形成的影响。通过对比,揭示了中国东部沉降盆地的地形、气候变化和水系重大调整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的藕合关系,其中发生在距今2.25~2.10Ma和1.90~1.72Ma左右的2次运动使盆地地形和水系发生重大调整,而发生在距今0.99Ma左右的昆黄运动导致东亚季风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冬、夏季风强度都显著增加,盆地沉积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 地表过程研究
    黄大鹏, 郑伟, 张人禾, 霍治国, 李加林, 彭顺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层次分析法并融合专家意见,遵循客观性、数据获取便利性、指标量化可行性并突出主导因素等原则,构建综合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以及灾害管理能力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估。评估表明:蚌埠市防灾减灾能力最高,其次为淮南市、淮北市,再次为凤台县、阜阳市、滁州市、濉溪县、宿州市,其余县市为较低以下防灾减灾能力。分析发现:淮河干流以南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淮北平原相对较高;沙颍河右侧的临泉县和阜南县防灾减灾能力低,左侧县市相对较高;涡河蒙城以上的涡阳县和亳州市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 地表过程研究
    王晓东, 刘惠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白山北坡林线为研究区,选择4块样地(83个样方)进行岳桦种群径级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采用单因子方差等方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砾石含量)和岳桦种群(灌丛和乔木)径级结构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法做岳桦种群与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岳桦种群的扩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足以决定林线的进退, 岳桦通过不断调整生活型克服土壤约束以应对气候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王欣, 刘时银, 韩海东, 蒋宗立, 莫宏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年7~9月对科其喀尔冰川消融区冰面湖、表碛、裸冰的温度和消融观测,分析三者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探讨冰面湖的热机制。结果表明:科其喀尔冰川冰面湖表层水温受瞬时天气状况影响明显,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但不如气温变化剧烈并有1~3h滞后性;由于白天冰川融水注入与表层暖水混合下沉,深层湖水在一天的14~16时左右形成低温谷,致使深层水温变化曲线呈"V"字形,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湖面平缓了湖面上气温的变幅,冰面湖表层温度变化幅度介于表碛0.2~0.5m深处的温度变化幅度之间。对比表碛、冰面湖和裸冰三类下垫面,冰面湖的温度垂直递减率绝对值最小,为0.33℃/m,反映在冰川消融区不同类型下垫面中,冰面湖向下层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其他下垫面类型强。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克新, 刘普幸, 张锐, 霍华丽, 曹立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西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55~200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ArcGIS 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分析河西地区四季开始日及其长短变化特征,以揭示气候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河西地区四季开始日主要表现为春、夏和秋季提早,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变化最为明显,且以21世纪初最为显著。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表现为东部春季开始日提早的趋势比中西部明显;而夏、秋季开始日提早趋势中部大于东西部;冬季开始日的推迟趋势是东部远大于中西部。平均四季长短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平均四季开始日突变分析表明:春、夏季开始日突变年份一致,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秋季开始日在1993年发生突变,而冬季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春夏秋3季较早,为1975年。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廖顺宝, 刘睿, 尹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覆被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覆被遥感制图是支持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数据,制图质量是相关研究成果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全国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的精度评价,用大类分错扣1分,同一大类中的小类分错扣0.5分的计分评价方法,共选取190个样点,在内蒙古东部进行了实地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制图的总体精度为84.21%。其中,聚落10个样点,精度为100%;农田67个样点,精度为92.54%;湿地、水体20个样点,精度为87.50%;草地59个样点,精度为81.36%;森林34个样点,精度为66.18%。土地覆被类型错分的主要情况包括:将河湖滩地解译成沼泽、水浇地解译成水田、草甸草地解译成典型草地、典型草地解译成沙漠、森林解译成草地等。
  • 土地资源与利用
    梁友嘉, 徐中民, 钟方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需要开发了很多土地利用变化/覆盖(LUCC)模型。但迄今没有一个单独的模型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揭示所有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过程。本文尝试开发一种集成SD模型与CLUE-S模型的建模方法,用以弥补已有LUCC模型缺陷,并将其应用于张掖市甘州区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中,得到的LUCC模拟结果可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同时为基于不同LUCC下垫面的水文过程情景分析提供源数据。结论如下:(1)开发了一个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影响的SD模型,用于预测2000~203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总需求量。(2)利用CLUE-S模型实现了土地利用需求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表现。2000年土地利用模拟图的Kappa值为0.86,2005年的Kappa值为0.81,集成模型的整体精度较高,500m×500m的空间格网分析尺度适合研究区。(3)分析该集成建模优势及不足,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 重大项目进展
  • 重大项目进展
    吴绍洪、戴尔阜、潘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正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有效防范棳是保障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0B05)",围绕此科学问题开展了四年多的研究棳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 重大项目进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