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延军平, 白晶, 苏坤慧, 王娟, 王新华
    2011, 30(7): 1159-116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重大自然灾害为非孤立存在,且同一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为有联系的灾害事件群,在掌握灾害基本信息后分析其时空对称性规律,为今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在时间对称性方面,主要采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进行趋势预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2011年发生Ms≥5.6级地震、太湖流域2011年发生洪水灾害、淮河流域2013年发生水灾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主要应用于地震灾害趋势预测,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三角形或四边形结构)考虑其象限分布对称性。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17次Ms≥8级地震及云南20次Ms≥7级地震划分地震期判断,得出相邻两期地震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地震有加快发展迹象,而未来地震空间位置指向云南东部地区。
  • 地表过程研究
    刘运令, 汪亚平, 高建华, 贾建军, 夏小明, 李炎
    2011, 30(7): 1169-117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胶州湾1936~2002年4期海图的地形对比和1986年、2007年2期Landsat-5 TM影像的对比,分析了近70多年来胶州湾的冲淤灾害地质形势。根据胶州湾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特征将其冲淤灾害形势划分为9类,结果表明:胶州湾在1936~1963年间总体呈现轻微淤积态势,但显浪-红岛连线以东区域(含沧口水道)以轻微侵蚀为主。与前期相比,胶州湾在1963~1982年间的淤积强度明显减弱,基本由轻微淤积转为冲淤平衡状态。该时期内沧口水道转为以较强淤积为主,大沽河水道和岛耳河水道处于大面积轻微侵蚀状态。胶州湾在1986~2007年间多数岸段向海显著淤长,岸线的平均淤进速率为101~102m/a;海床总体上呈轻微侵蚀状态。此外,根据对均衡态下潮汐汊道P-A关系的分析,胶州湾近70年来口门的潮流振幅和相应的等效摩阻系数都呈减小趋势,这表明胶州湾口门的不稳定性逐渐增加。
  • 地表过程研究
    钱亦兵, 吴兆宁, 王忠臣, 蒋超, 杨海峰
    2011, 30(7): 1178-118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纵向沙垄上,按5 m×5 m的网格采集浅层风沙土组合样品184件,调查植被样方100个,并测试了风沙土质地、pH、盐分、含水量、全N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状。研究发现:受沙垄地貌和植被格局的影响,风沙土性状具有中等到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依赖范围(变程)介于21.3~74.8m,大致对应着单一沙垄宽度或垄间地-沙垄-垄间地的地貌单元宽度。利用地统计分析求得不同取样尺度上的分维D。风沙土质地(粒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和盐分(电导率)及养分(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0~40m的取样间隔下,D较大,空间变异程度基本处于中高水平;在90~150m的取样间隔下,D骤减,空间异质性大大增强。风沙土含水量的空间变异强度曲线为几段式形态,并且分维依次递减。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刘云刚, 王丰龙
    2011, 30(7): 1187-119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滞后与低效并存的矛盾局面,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就成为一个焦点。但是,当前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直接预测和间接预测两类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处理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本文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确定性信息为基础,从目标入手而不再基于历史数据的趋势外推,创建了一种目标导向的、多尺度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这种方法包括预测区域总人口、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参数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之间关系的三大步骤。基于1997~2008年中国各地级市的数据,构建了非农业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截面和面板模型,并运用GLS等估计方法对模型中的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进行了修正,得到一个经验方程。尽管该方程在推广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局限,但相对单纯的人均用地指标更符合现实要求;以驻马店市为例对这种方法的验证也表明,该模型具有可推广的潜力。
  • 土地资源与利用
    金晓斌, 周寅康, 李学瑞, 徐国鑫
    2011, 30(7): 1198-12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整理是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明确投入产出因子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部土地整理区各省份在土地整理项目上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对相应效率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在总体上具有规律性,其中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省份,不论投入产出效率值是否达到最优,皆为规模收益递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省份则相反;(2)由于地貌、土壤、气候等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不同,各省份投入产出效率差异较大;(3)由于规模效益差异使得各省份土地整理项目产出不随投入规模的增加而增大,土地整理投入产出结构存在不合理。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王衍祯
    2011, 30(7): 1207-121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供需分析是当前水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高效节约公园水景用水,本文运用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最大用水定额计算方法,以北京市朝阳公园为案例区,对其水景的水量配置供需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水体净化和公共用地取水量的情况下,朝阳公园的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93.71万m3,中等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89.81万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78.11万m3。若公园公共用地取水来源于公园中的水体,则最大环境需水量为404.99万m3,中等环境需水量为401.09万m3,最小环境需水量为389.39万m3。运用最大用水定额模型,得到最大用水定额为390.87万m3,该数值大于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389.39万m3。综合比较下,较节水的朝阳公园水景用水量不能超过390.87万m3,该结论可为公园水景水量配置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环境与生态
    马学广
    2011, 30(7): 1215-122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城市的塑造和低碳社会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空间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城市边缘区的制度性生态空间因其本身演进中的社会-空间转型和刚性制度约束下的社会互动而使得政策网络的内涵、演变和运作方式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发展背景下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政策网络视角下的广州海珠区万亩果园空间治理研究揭示出空间治理的过程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需要动态的把握政策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同时考察政策网络成员立场、目标和策略的变化,推动政策网络由传统的政府内部封闭循环的运作模式向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基础上的公私合作运作模式转变,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推动政策网络的运作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效治理。政策网络分析方法的引入为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转型中的空间治理提供了理论解释与方法借鉴。
  • 环境与生态
    吴国玺, 喻铮铮, 刘良云
    2011, 30(7): 1227-123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在对其进行几何订正、大气和地形辐射校正的基础上,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动态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边界矢量文件和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该区景观面积变化、景观边缘特征和形状特征,对其植被变化进行了景观生态学评价。针对该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点,进行了生态修复区划研究,将全区划分为生态脆弱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生态稳定区。针对各区划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生态修复合理化建议。
  • 气候与全球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张国平, 晁瑗, 许凤雯, 赵琳娜
    2011, 30(7): 1237-124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气象站点密度在当日雨量和前期有效雨量因子内插中的影响程度,对提高对这2个因子的内插精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东南地区87个泥石流灾害点和20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建立站点密度在5%~100%间变化的空间采样方案,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计算不同站点密度下泥石流灾害点的当日雨量和前期有效雨量。利用分位数方法对站点密度与当日雨量和前期有效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当日雨量和前期有效雨量的内插值,均随着气象站点密度的降低呈减少趋势;前期有效雨量的内插值相对于当日雨量的内插要稳定一些。在站点密度大于5%的情况下内插的前期有效雨量可以保持60%以上的雨量值,而当日雨量只大于30%。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2011, 30(7): 1244-125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阳辐射、雪层密度和雪层污化程度等的不同,开阔地、树冠边缘及距树干1m处的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特征、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特征以及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各异;雪层含水率受气温因子影响最大,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气温变化呈指数增加,由于开阔地和林下微气象条件的不同,三点雪层含水率对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日较差以及逐时气温的响应也不同,且雪层含水率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也各异。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千庆兰, 陈颖彪, 李雁, 莫星
    2011, 30(7): 1254-126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理学和经济学多从宏观视角进行物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工程学和运筹学偏重物流企业内部流程和设施设计,对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物流企业的空间研究比较薄弱,实证研究尤为缺乏。文章基于对广州市3771家物流企业调查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揭示影响其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广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向心集聚性,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和外围县级市,物流企业数量明显递减;物流企业沿城市交通主、次干道呈轴线状分布;物流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服务依赖性,城市工业区和商务区是物流企业的重要集聚区;物流企业的空间格局是区位、交通、政策、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城市与乡村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2011, 30(7): 1262-127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2008年北京市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现状结构,并运用非参数局部回归的方法模拟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的就业密度曲线,进而分析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从就业密度的角度,2004年~2008年间,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下,尽管城市单中心结构仍然突出,经济空间结构已经开始出现多中心发展的雏形。其中制造业就业密度呈现出非常显著的郊区化特征,而第三产业则持续地向城市中心区高度聚集。综合来看,单中心集聚力量的延续对未来北京市发展将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困扰,如中心城过度拥挤、职住分离、交通压力加大等,建议通过政策手段加快布局调整,进一步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能力的郊区次中心,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 城市与乡村
    韩非, 蔡建明
    2011, 30(7): 1271-128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正面临或经历空前的形态演变和现代转型。如何继承、保护与发展乡村文明,做好转型期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与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形态演变和发展类型,探讨其发展机理和重建路径,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经历了传统均质化形态、转型初期异质异构的混杂形态、转型后期功能区块布局形态三个阶段,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可以通过城镇化整理、迁建和保留发展三种重建路径来实现,分为农民集中安置导向下的农民新村、农业专门化生产导向下的农业专业村镇和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民俗旅游村等三类发展模式。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宗跃光, 张晓瑞, 何金廖, 薛松
    2011, 30(7): 1285-129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将英国Pearce教授的自然资本不能减少的强可持续发展生态阈值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生态评价技术相结合,以潜力-阻力模型为基础,首次通过构建可开发度指数(PDI)和四力模型,创建一套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敏感性、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潜力等四类指标。采用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SPDSS)的空间分析和决策集成功能,以可开发度指数为依据,根据对未来发展决策导向的预期,将京津地区划分为生态优先和社会经济发展优先的两套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 经济与区域发展
    马仁锋, 王筱春, 张猛, 刘修通, 李文婧, 韩博
    2011, 30(7): 1296-130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探讨边疆高原山地省份的主体功能区划实践的难题与解决方法,以期为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指导与管理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对于自然环境空间分异显著、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明显、交通主导经济格局和面临民族与边疆地缘政治复杂情境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过程以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以主导因素-综合指数法为核心的"整体判断-主导因素与综合指数评价-参与式协商-方案确定"区划技术路线是行之有效的。此外,(1)以国家和省级各类标签地为基础划分禁止工业与城市发展类型区; (2)筛选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并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划分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优化、重点、限制三类发展区;(3)综合民族与边疆地缘政治诉求构建了云南沿边开发开放特色功能区。
  • 经济与区域发展
    王鹏飞, Robert BAO, Catherine WONG
    2011, 30(7): 1309-131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尼系数、变动系数、加重变动系数及锡尔系数对加拿大地域间收入差距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自1950年代至1960年代加拿大地域差异的缩小比较缓慢,到了1970年代中期地域差异呈现出急剧缩小的倾向,随后地域差异缩小开始停滞,而进入1980年代后期地域差异又有扩大的倾向。同时加拿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地域差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西洋各省与魁北克省在一定程度享受到了政府补贴收入所带来的实惠。从各个地域锡尔系数的相互关联来看,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及东部5省内的差异在不断缩小,说明财政补贴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实质GDP成长率与经济成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这并不代表经济成长地域差异就缩小,经济停滞地域差异就扩大,地域差异缩小主要是对低收入地域所进行的财政补贴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财政补贴的规模缩小,地域差异缩小的倾向也开始停滞。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杨效忠, 刘国明, 冯立新, 梁家琴
    2011, 30(7): 1319-133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以跨界旅游区内主要旅游企业的人才就业、餐饮原料与用品、住宿用品、旅游商品等的供给为经济要素指标,以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各经济要素的供给地,以此为社会网络节点,构建跨界旅游区经济联系发生矩阵、邻接矩阵及其网络结构图,探寻各跨界网络特征、成因分析及其模型构建,结果表明:(1)跨界旅游区的两侧景区与地方经济联系较弱,边界效应极强;(2)两侧景区均以餐饮网联系度最高,就业网最低,分网络之间呈金字塔结构模式;(3)在邻接网中,西安、吉县、乡宁三点中心度最高,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关键节点;(4)跨界旅游区空间结构与规模呈现显著的行政对称格局,在网络演化过程中,节点选择、节点数量、经济联系度等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反扇形对称扩散形态。
  • 文化与旅游
    祁黄雄, 谢钱
    2011, 30(7): 1331-134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对游客重游和推荐意愿等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以BCM模型为基础,提出3维度的初始测评模型。论文对顾渚村150家乡村旅游企业457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15份,通过因子分析对初始模型进行相应修正,形成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由技术、功能、环境和硬件质量四维度及其下的18个题项组成。论文运用该测评模型,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维度结果分别为3.92、3.69、3.78、3.6,总服务质量结果3.78。计算表明,游客对其服务质量总体是满意的;对于技术、环境和功能质量比较认同;对硬件质量认同度一般。论文认为乡村旅游企业应从合理定价、服务准时、告知注意事项、合作关系、外包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应设立相关机构,从规范、建立劳务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规范和指导企业发展;游客可以通过四维度了解服务水平,从选择产品、安排行程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提高旅游体验。
  • 文化与旅游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钟林生
    2011, 30(7): 1341-135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入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态度-行为"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法;(2)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可实现社区潜力在空间上的尺度转换;(3)青田案例发现,当前"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潜力较高,村级尺度到乡镇尺度的转换结果与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符合度。本文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