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庄立, 刘洋, 梁进社
    2011, 30(8): 1351-136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从多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资源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自然资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由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渗透性,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耕地和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渗透性最强。论文从相对稀缺指数衡量中国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世界是否稀缺。根据中国及世界的消费量及储量等相关数据,计算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结果表明,能源矿产资源中以石油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中以钾盐、天然碱、钴、镍、铝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可再生资源皆表现为相对稀缺,且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着全面稀缺,能源资源和耕地资源具有高渗透性和相对稀缺性,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 地表过程研究
    李勋贵, 魏霞
    2011, 30(8): 1361-136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演化风险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土壤侵蚀风险的时间变化关系,是发生土壤侵蚀可能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其对于评价不同时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及其效益意义重大。以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例,基于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和信息熵理论,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提出土壤侵蚀风险演化因子及其计算公式,分析泾河流域1986~2000年的土壤侵蚀演化风险。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与流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有密切联系,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呈现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流域20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总体来说较为有效。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侯西勇, 徐新良
    2011, 30(8): 1370-137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条带分割法以及优势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了21世纪我国海岸带区域(海岸线向陆30km范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集约化特征。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距海远近不同,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向海特征最为显著,其次是耕地。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岸线10km左右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峰值。海岸带土地利用还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不同省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组合差异显著;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分异亦非常显著,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50m以下的低海拔区,林地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区,而草地则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区域都有分布。
  • 土地资源与利用
    吴玉琴, 严茂超
    2011, 30(8): 1380-139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代谢间的研究为全球变化的核心计划,是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Odum的能值评估方法为分析工具,以广州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研究范围,以1990~2006年的资源流动量核算17年来广州城市代谢的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探讨了广州城市代谢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广州市近年来各类土地使用面积变化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增长,大大影响了广州城市代谢过程中的各项物质流与能量流,能量由自然地区与农业地区向城市地区集中,代谢强度增大给代谢过程带来压力,广州城市代谢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2)外界输入资源在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伴随产业的转型,广州市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石油等矿物燃料、水泥等建材资源,增加了城市的环境负荷,能值可持续性指数逐渐降低。(3)广州市1990年以来农地面积虽然逐渐减少,农地的能值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农地的总能值效益得到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逐渐由低能值转换率的水稻生产转变为高能值转换率的蔬菜等产品为主。本文可为广州市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新的思路。
  • 土地资源与利用
    辛良杰, 李秀彬, 谈明洪, 郝海广
    2011, 30(8): 1391-140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全国农业统计数据等,对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农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和幅度明显要快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速度。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省份,其复种指数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物质和服务投入中,省工性投入比重增加,农业种植结构向蔬菜作物和茶果园转变明显。这种趋势有逐渐蔓延全国之势。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面对非农工资的上升,农户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与非农工资匹配的目标。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是唯一途径,其具体的政策建议是:持续增加农业补贴,继续鼓励劳动力非农迁移,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 水文与水资源
  • 水文与水资源
    李景宜, 石长伟, 傅志军, 高蕾, 屈康庆
    2011, 30(8): 1401-141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流域中下游不仅水资源总量紧缺,而且配置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实施洪水资源利用在河道减淤和流域防洪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分析河道冲淤特性、确定洪灾损失标准、统计堤防建设和使用现状,结合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特征,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计算渭河中下游干流洪水资源化综合效益。主要结论:(1)洪水资源利用可以减少河床泥沙淤积0.0434×108t/年,实现减淤效益6200万元/年;(2)实现防洪效益24618万元/年,其中中游1926万元/年,下游22692万元/年;(3)洪水资源化经济效益为7743万元/年,其中畜牧养殖效益1194万元/年,农业灌溉效益6549万元/年;(4)综上所述,洪水资源化综合效益为38561万元/年。
  • 水文与水资源
    潘云, 宫辉力, 朱琳, 李小娟, 赵文吉, 宫兆宁
    2011, 30(8): 1412-142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往往只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很少考虑变化的水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在生态水文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水文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方法。该方法耦合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考虑植物在水分胁迫下的蒸腾抑制机理,通过土壤水分亏缺与植物水分胁迫耦合水文过程与植物响应,进行基于过程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利用模拟的植物水分胁迫因子作为一个生态指标,进行地下水开采管理。本文以延庆盆地为例,通过1981~2000年模拟,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定量的生态水文指标的建立与应用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指标的生态意义、地下水位模拟的精度以及模型的不确定性问题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 水文与水资源
    张华, 张勃, 赵传燕
    2011, 30(8): 1421-143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递归数字滤波法分割黑河上游主要水文站点的基流量,用移动平均、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多年基流变化特点,并对基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上游祁连、扎马什克、莺落峡三站多年平均基流指数均大于0.4;祁连与莺落峡多年基流量呈上升趋势,二者都在1979年发生增加到显著增加的突变。扎马什克基流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三站基流分别存在11年、6年、15年的明显变化周期。基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基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造成黑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使其补给调节基流的能力下降,从而使基流量减少且更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黑河上游基流变化特征符合西北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其受到祁连山冰雪融水补给、山区特殊地形等影响,从而体现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性。
  • 气候与全球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陈明辉, 陈颖彪, 郭冠华, 冯志新
    2011, 30(8): 1431-143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莞市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于1990~2005年Landsat TM/ETM+反演地表温度,对地表温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东莞市热环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引入建筑密度和交通干道对区域热环境格局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莞市在近15年间城市热环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热岛由起初的分散点状分布向条状和带状分布演变。东莞市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与建筑密度密切相关,非城市用地的热岛强度为0.18℃,比郊区温度高0.18℃;热岛效应随离交通干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较弱。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黄中艳
    2011, 30(8): 1439-144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气象、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大样本数据,通过完善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气象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的定量评判标准,在精细化模拟推算基本气象要素地理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实现了烤烟种植气候的动态分区评估。以云南省两个典型气候年份为例,在GIS平台下将统计模型推算与空间插值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尝试突破传统"空间静态性"作物气候区划,实现"空间+时间动态性"作物种植气候精细化分区评估;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区域地理"面"气候年际波动变化及其对烤烟种植适宜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两种动态分区评估相结合,增强了烤烟气候区划的生产实用指导性,对提高气候区划研究和促进气象服务精细化有科学参考价值。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战金艳, 林英志, 葛全胜, 徐志刚
    2011, 30(8): 1449-145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自然灾害对区域农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分析模型,并基于多种统计与调查资料模拟了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国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模拟表明,汶川地震对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和猪肉主要农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甚微,没有影响全国农业生产的基准面。不过,汶川地震毋容置疑地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重灾区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为准确评价自然灾害对农畜产品市场的影响、合理评估灾害损失及其中长期趋势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为制定并实施灾后农畜产品生产的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信息,为评估区域自然灾害对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提供了借鉴。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张伟丽, 覃成林, 李小建
    2011, 30(8): 1457-147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29个地市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假说进行检验,并与省份数据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地市ESDA分析得到的区域组更加符合俱乐部趋同"组内趋同而组间趋异"的特点;地市经济增长存在两个空间趋同俱乐部,其形成机制是,在经济行为的空间异质性和增长的局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不均衡空间分布,形成HH与LL两个区域组。在它们内部各地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比区域组之间高,因而诱发了HH组、LL组内出现增长集聚。伴随着增长的持续,HH组、LL组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两组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于是形成两个空间趋同俱乐部。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吕韬, 曹有挥, 陈雯, 吴威
    2011, 30(8): 1471-14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服务业时空演化动力机制研究是对服务业演化规律的一种探索,也是服务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服务业演化动力机制研究多从某个或几个因素阐释其对服务业演化的影响。本文以服务产品和空间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出贯穿市场供需、空间集散和政府调控等基本因素的区域服务业时空演化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时空演化是供需机制、空间集散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供需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空间集散机制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表现较为明显;政府调控机制也反映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部分类型服务业的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艾少伟, 苗长虹
    2011, 30(8): 1483-149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是开发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关键驱动力量。在多种异质性行为主体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学习场"中,跨国公司要实现其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就必须与开发区政府和本土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地方化结网"通道"。其中,"政策通道"首先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通道"保障,成为跨国公司进驻开发区的初始动因。通过技术、市场等各种"关联通道"对经济社会关系的拓展而形成的集聚成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主要集聚形态;"价值链通道"则最终形成了全球性力量与地方性力量之间的对接。因此,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的复杂演进过程。从演进机制上看,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存在"地理接近-关系接近-制度接近"等接近机制一般认识过程的"逆向"特征。在这些接近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等开发区内外相互交织的"异质性通道网络"在跨国公司地方化结网中发挥了关键的联结作用。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陈明星, 叶超, 周义
    2011, 30(8): 1499-150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S形曲线是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理论成果,对它在中国的应用却存在曲解。根据诺瑟姆原文,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能达到100%,城市化水平在30%到70%之间也不是一直处于加速状态;进而推导出城市化速度变化的四阶段倒"U"形曲线:孕育阶段、加速阶段、减速阶段、趋零阶段。其政策含义和启示在于:城市化速度变化有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中国已经迈过城市化速度的拐点,加速城市化不应是长期的主旋律;城市化依然是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国城市化理念与重点均需转型;城市化与包容性增长、城乡统筹和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 城市与乡村
    何深静, 钱俊希, 吴敏华
    2011, 30(8): 1508-151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生化作为绅士化现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学生群体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的现象。起因于学生群体的居住偏好,以及投资者与房屋所有者的寻租行为,面向学生群体的居住空间开始产生并聚集,形成独特的学生化社区,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基于对学生化现象相关研究的综述,本文对于广州市中山大学邻近的下渡村学生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阐明其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影响。进而阐释了中西方学生化现象的异同。学生化现象的研究对理解当今中国城市快速重构的复杂机制有着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亦有其实践层面的意义。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柳百萍
    2011, 30(8): 1520-152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对1999~2009年安徽省17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小,分散分布明显;高位序城市旅游规模近年相对集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的回归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呈现两种态势四种类型,即平稳发展和徘徊发展态势,具体为高位序平稳发展型和低位序平稳发展型,徘徊发展"M"型和徘徊发展"W"型。究其原因主要有资源、城市经济和区位交通等因素。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分布受主导因素影响明显,少有城市旅游多年位序表现单边上升或下降趋势,城市旅游规模发展相对不成熟。研究为地方旅游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 文化与旅游
    王世金, 赵井东
    2011, 30(8): 1528-154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80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及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赋值与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冰川区32个地州市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区位交通潜力较高地区集中于冰川进入性和通达性较好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州市,以及具有明显地缘优势的区域;(2)资源环境潜力较高地区位于冰川资源禀赋高、规模大,冰川与周边景观组合条件优越,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区域;(3)基础开发潜力较高地区主要包括现已开展冰川旅游的地州市;(4)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较高地区集中于省会城市与工业基础较好地区,以及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州市。总体上,区位交通条件通达、冰川资源富集、经济社会条件优越,或拥有近域客源市场,或冰川进入性好, 或隶属旅游资源富集区的地州市其冰川旅游发展潜力综合指数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