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黄震方, 祝晔, 袁林旺, 胡小海, 曹芳东
    2011, 30(9): 1543-155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构建了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与资源潜力等要素组成的休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因子权重和赋分评价标准。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休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休闲旅游资源划分与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普适性和可推广性,可为旅游地进行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及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文化与旅游
    吴小根, 杜莹莹
    2011, 30(9): 1554-156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与阶段特征,进而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游客个体因素、旅游目的地情境因素、感知刺激因素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游客认知形象支持要素包括旅游资源要素、旅游可达性要素、休闲娱乐要素以及旅游氛围要素;(3)南通市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支持要素、情感形象支持要素之间具有显性相关性,验证了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具有可行性。
  • 文化与旅游
    周尚意, 杨鸿雁, 孔翔
    2011, 30(9): 1566-157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对保护传统的地方性和发展新的地方性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北京和上海两个艺术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析人文主义机制和结构主义机制的相互作用。按照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区与外界的社会关系;按照人文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家、画廊经营人和消费者对地方性的认同程度。研究发现:(1)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机制共同促成艺术区以景观体现城市的地方性。(2)国外艺术品需求的结构机制虽促成了对中国题材作品的需求,但尚未形成对两个城市地方性题材作品的强大需求。(3)在外界结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三类人群对城市地方性的深层情感认同比较少,因此他们在创作或营销艺术品时,缺少人文主义的内在机制。由此建议:两市的政府应组织一些活动,鼓励艺术家创作本城市题材的艺术作品,从而使该类题材作品逐渐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能抵制经济全球化过程对地方文化的负面冲击。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林耿
    2011, 30(9): 1577-159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本主义视角,以广州X市场为个案,以权力为主线,揭示地理区位和社会系统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1)地方权力关系适度嵌入地理区位,地理区位具有权力依赖指向。(2)权力空间化下的地理区位具有不确定性。市场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地理区位更多的是体现了精英的主体性,精英群体权力的空间化控制、建构或者瓦解着市场。权力空间的生产性,决定市场的地理区位是不确定的。(3)地理区位具有强地方性,是地方响应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既表现在经济精英的本土化,也充分反映在地方政治精英力量的强势表达。(4)地理区位是精英群体权力秩序的表征。地理区位和权力之间不是二元化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权力与地理区位的共在(co-presence)关系,地理区位是权力秩序的表征。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李琳, 韩宝龙
    2011, 30(9): 1592-160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维邻近性是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在区域创新及产业集群方向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了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4个待验假设;进而以我国国家级软件产业园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创造性地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为前导的OLS回归分析方法对待验假设进行双重递进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的影响,但负影响递减;认知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集群外部知识的获取有利于集群创新绩效提升;集群直接创新投入也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但边际报酬递减。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刘作丽, 贺灿飞
    2011, 30(9): 1606-162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500强在华投资数据,研究了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功能区位。随着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功能不断拓展,不同功能的空间分离已非常明显;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而生产功能则对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城市具有更强的偏好。条件逻辑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集聚经济和制度约束是影响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不同功能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生产功能区位选择的被动式嵌入特征明显,其在受制度约束的同时十分关注部门集聚效益,地方化经济对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城市化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而服务功能区位选择则十分关注功能集聚和城市化经济,靠近政策源头布局也是其区位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王茂军, 田丽英, 杨雪春
    2011, 30(9): 1621-163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1932年的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城镇间的关系矩阵,讨论了1932年时山东省城镇间土洋货流通网络的全网结构特征,并识别出网络中的城镇角色和关键链接。研究发现:第一,城镇度符合幂律分布,绝大多数城镇度值较低,少数几个城镇度值较高。网络连通性差,城镇节点度与聚集系数为负相关关系。结构为树枝状是当时铁路网和公路网发育状况的真实写照。第二,全网包括6大社团,社团规模、自立性和地域性差异明显。第三,全网结节城镇为济南、青岛、周村和济宁,全网中介城镇为济南和青岛。社团结节城镇、中介城镇相同,再次印证了山东省土洋货流通网络为多个星状社团组成的树状网络。第四,青岛-济南、青岛-烟台、济南-济宁、济南-周村、青岛-周村、青岛-潍县为全网中最为重要的边。
  • 城市与乡村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2011, 30(9): 1637-164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8年乡村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划分了区域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区乡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7.71%;(2)县域乡村发展格局无明显变化,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仍在增大,乡村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由0.346增加到0.350;(3)县域人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与乡村发展水平呈日益强化的显著负相关关系;(4)基于SOFM聚类算法,将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8大类。本文认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应立足地域类型特征,突出核心优势、明确限制因子,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县域人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与乡村发展水平关系"倒挂"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区乡村发展,亟需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黄姣, 高阳, 赵志强, 李双成
    2011, 30(9): 1648-165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自然区划一直是中国地理学界的研究核心和热点之一,已有大量的区划方案应用于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或教学活动中。已有的区划工作主要是基于传统地域划分研究范式,大多采用专家经验集成方法和技术。专家经验与知识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会对区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为了弥补传统区划范式的不足,丰富区划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探讨了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在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在GIS技术支持下,秉承传统区划的研究成果,采用温度带、干湿地区和自然区的三级单位系统,分别选取相应的温度指标、水分指标和地形、植被指标,构建和运行不同层次的SOFM网络,将中国陆地区域划分为8个温度带,17个干湿地区和43个自然区,并将区划方案与传统区划方案进行了对比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基于GIS平台的SOFM网络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具有划分层次明显、区域分割清晰、客观性强等优点,是对传统区划方法的有力补充和拓展。
  • 地表过程研究
    刘和平, 王秀颖, 刘宝元
    2011, 30(9): 1660-166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径流流速不仅是坡面径流的重要水动力学特性,而且是计算其他水力特性及侵蚀产沙的重要参数,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坡面细沟流和细沟间薄层水流流速沿坡面的变化过程,比较细沟和细沟间径流流速的差别。实验选取1 m、2.5 m、4 m、5.5 m、7 m、8.5 m和10 m共7个坡长的小区(均为5°),装填粉壤土,采用历时2 h、总雨量121 mm的变雨强人工模拟降雨,在固定的降雨时段用染色法测量不同坡段细沟和细沟间的径流流速,每个坡长进行干、湿运行降雨各1场,两者间隔24 h。结果表明:(1)在各坡长上,细沟间薄层水流流速小于相应坡段细沟内的径流速度,细沟间流速变化于0.03~0.1 m/s,而细沟内流速的变化范围为0.15~0.45 m/s,整个坡面平均细沟流速是细沟间流速的2~4倍。(2)细沟和细沟间流速是距坡顶距离L的幂函数,对于细沟流速,L的指数为0.409~0.420,对于细沟间流速,L的指数为0.175~0.218。(3)平均来说,各坡长细沟流速为湿运行大于干运行,且随着距坡顶距离增加,湿运行细沟流速增加较快;而细沟间流速正好相反。本文揭示了细沟和细沟间流速沿坡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细沟、细沟间侵蚀机理的差异。
  • 地表过程研究
    李金亚, 徐斌, 杨秀春, 金云翔, 李亚云, 张济, 赵莉娜, 李润林
    2011, 30(9): 1669-16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正蓝旗为研究区,以TM/ETM+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栅格运算等方法,对该区1980年代以来四个时期的草原沙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并探讨了正蓝旗草原沙化变化与降雨、温度、人口和牲畜等数据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三级沙化草地及未沙化草地间的相互转换主导着草原沙化发展或是逆转的方向; (2)中度沙化草地的变化方向对草原沙化发展的方向及沙化结构影响作用突出; (3)沙化发展区主要分布在赛音呼都嘎苏木东南部以及桑根达来镇东部;(4)自然因素作为草原沙化的环境背景并无明显变化,畜牧、沙化治理政策等人为因素是草原沙化逆转或发展的主导因子。
  • 水文与水资源
  • 水文与水资源
    王金霞, 邢相军, 张丽娟, 刘亚克
    2011, 30(9): 1683-169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作物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以后,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的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而且用水协会转变的速度超过承包管理,成为改革的主导方式。在一些村中,用水协会或承包管理也可能又返回到原来的集体管理。最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用水协会转变初期,作物用水能显著减少;但是如果继续推行,节水的效果就不再显著。因而,如何建立长效的节水激励机制继续促进改革绩效的提高是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 水文与水资源
    王兆礼, 覃杰香, 陈晓宏
    2011, 30(9): 1693-170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6~2008年东江流域各降雨站点逐日降雨资料,建立枯水期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时间序列(LCDD),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析该序列的多尺度振荡变化及趋势变化,应用Mann-Kendall法识别突变点,采用R/S分析方法探讨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特征,并初步分析LCDD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3年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时间序列具有以2.3 a为主的多个波动周期,表现出复杂的多时间尺度性;LCDD序列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6 d/a,并于1982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LCDD序列存在状态持续性和长期记忆性,未来仍将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东江流域枯水期LCDD的多少可能受ENSO信号的调节,即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LCDD普遍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LCDD普遍增加。
  • 水文与水资源
    孙鹏, 张强, 陈晓宏
    2011, 30(9): 1702-171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1种概率分布函数,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五河"6个水文站年最小连续7日平均流量(或称极值流量)。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以及拟合优度分别由线性矩与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方法(K-S法)检验,选出最适合该区极值流量分布函数,同时运用Mann-Kendall(M-K)方法对极值流量趋势进行分析,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探讨。研究表明:(1)韦克比分布是用于研究鄱阳湖流域水文极值的最佳概率分布函数;(2)李家渡极值流量显著减少,1970年代以后枯水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其余五站枯水流量呈增加趋势,枯水事件发生概率减小。其中,虎山和万家埠枯水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非常显著;外洲枯水流量多年变化最小,李家渡枯水流量多年变化最大;(3)降雨量是影响极值流量最重要的因素,水利工程和森林覆盖率变化有利于枯水流量的增加以及减少流量多年变化的不稳定性;而农业用地的增加显著减少枯水流量,易导致枯水流量变化的不稳定。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郭怀成, 都小尚, 刘永, 周丰, 何成杰
    2011, 30(9): 1713-172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区域规划环评在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和景观格局规划方案系统优化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框架,构建了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累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规划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安全性判别,实现了区域景观格局的系统优化,从而为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学支持。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框架和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的简捷、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优化后的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原规划方案,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 环境与生态
    王岱, 张文忠, 余建辉
    2011, 30(9): 1725-173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推进国内区域研究的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面临的促进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实际问题对完善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施政思路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06~2008年在日本佐渡岛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揭示了政府推进朱鹮野生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农户农业经营条件的恶化以及农户的意识和应对行为,从而说明了在推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关注欠发达地区发展权和弱势群体生存权的必要性,以民众利益为落脚点进行利益展示的重要性,加快扭转生态效益及相关经济效益分配不公平的局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性。
  • 书评
  • 书评
    张忍顺
    2011, 30(9): 1736-173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年3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必须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浙江的海洋文化资源。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积极组织青年学者,开展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系列研究。目前,该研究中心的课题“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前期系列成果——《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浙江海洋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
    龙花楼
    2011, 30(9): 1737-173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农村系统可持续性专业委员会(CSRS)第19届年会于2011年8月1~7日在爱尔兰高威大学(NUI Galway)地理学与考古学院召开,该学院的Mary CAWLEY博士担任该年会组委会主席,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农村系统的可持续性——地方和全球的机遇与挑战”,涉及6个议题:(1)土地利用、农业与食物;(2)遗产、旅游与环境;(3)经济社会变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人口与居民点;(4)农村发展与管理;(5)农村和区域就业机会创造的新方法;(6)农村社会和可持续能源。
  • 会议报道
    邱扬
    2011, 30(9): 1738-173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90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