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方创琳, 王德利
    2011, 30(11): 1931-19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借助象限图法,通过对城市化质量、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从经济、社会、空间三方面提出了由三类指标、12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的三维指标球及判别标准值,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进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1980~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正在缓慢提升,但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分类城市化质量呈现出经济城市化质量< 社会城市化质量< 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态势;全国分省城市化发展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呈现出"内陆→沿海→内陆→沿海→整体提高"的时空差异性,东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总体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质量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
  • 城市与乡村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段进军, 武清华
    2011, 30(11): 1947-195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和"冒进"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农林交通建设大规模占地、毁地等现象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破坏。为此,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科学思维。
  • 城市与乡村
    冯健, 吴芳芳
    2011, 30(11): 1956-196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性研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产生的,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强调与被调查者间的互动,通过"深描"来建构"扎根理论"。西方学者较为重视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运用质性方法,而国内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目前仍偏重于运用统计数据开展分析,对作为微观主体的"人"重视不够,导致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机制的剖析缺乏力度。本文结合西方的研究趋势和作者的实践经验,讨论了质性研究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提出通过质性方法可实现对城市社会空间的"解构"、"映射"、"讲述"和"扎根"等功能作用。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应用质性方法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进行深度质性访谈、如何搭建与"空间"和"空间重构"的联系以及如何建构扎根理论等。
  • 城市与乡村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2011, 30(11): 1970-19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北京市第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 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与2004年相比,2008年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布局呈现郊区化态势:建筑运输与制造功能呈现最明显的郊区化特征,沿主要交通干线向远郊区快速拓展;生产服务功能以及复合功能也呈现出初步的近域郊区化特征。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城市中心区专业化于生产服务、公共服务功能;近郊区内沿专业化于复合功能、科教服务功能;近郊区外缘与远郊区专业化于建筑运输与制造功能。北京都市区的功能地域结构也在2004年"两轴两带八区"的基础上有所调整,2008年的功能地域结构更加综合,同心圆、轴向、多核模式均有所体现。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黄建欢, 王良健
    2011, 30(11): 1983-199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因特网普及环境中的证券营业部空间布局等因素,以及影响证券公司投入产出效率的机理。逻辑分析各类因素综合影响公司效率的机理并提出理论假说,基于模型分析,构造一类新指标将区域因素和竞争因素整合到企业层面,利用2006~2008年横截面数据,运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实证考察各类因素与证券公司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因特网、区域变量和网点空间布局对公司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竞争区域可能比竞争结构更重要,网点规模相对较高的公司效率反而较低。前述影响机理的显著存在性及其特征不但暗示着因特网普及的环境中证券公司仍需考虑网点选址和布局问题,还可为营业部的选址和空间布局策略、证券公司空间布局竞争力的评价和投资选择等问题提供策略启示。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曹卫东
    2011, 30(11): 1997-200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苏州市1990~2007年的物流企业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样方、空间自相关以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近20年来,物流企业区位分布总体处于集聚状态,但BPI呈减小趋势,显示集聚强度减弱;物流空间分布从少数高强度中心向多集聚中心扩散,缺乏全局性的高值和低值集聚中心区,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发生演化和迁移;(2)物流企业分布的热点区发生明显的扩散和迁移,热点区由单一向多极、由中心城区向次中心城镇扩展,拓展呈现明显的沿路和沿江的带状分布;(3)资产型和非资产型物流企业区位及演化存在显著差异,资产型物流企业在中心城区分布呈扩散和离心化特征,而非资产型物流企业在中心城区分布呈集聚和向心化趋势明显。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关伟, 朱海飞
    2011, 30(11): 2008-20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的方法对2000~2009年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辽宁省县际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区县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并有向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阜新、朝阳及葫芦岛等所属的广大辽西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在空间分布上虽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但仍以沈阳地区、大连地区最为活跃。在进一步从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分析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辐射功能或带动作用仍然有限。
  • 旅游与文化
  • 旅游与文化
    魏雷, 朱竑, 唐雪琼
    2011, 30(11): 2017-202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西方学界,国内在婚恋旅游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云南泸沽湖摩梭男性与女游客的交往是婚恋旅游应当关注的典型且鲜明之案例,且由于泸沽湖地方性中蕴含的特殊婚恋文化与西方研究所反映的婚恋旅游虽形态相似但本质迥异。本文从摩梭男性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借助对摩梭人的访谈以及对网络文本的分析发现,摩梭男性与女游客的婚恋关系是摩梭文化和主流文化交互、网络话语误读、旅游行为互动等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与摩梭走婚文化高度契合,这种婚恋关系可以看作是摩梭文化的衍生部分。在游客与旅游地的互动当中,地方性不断被表达,体验,乃至重构。而与女游客的交往,在一定层面巩固了摩梭男性自身的文化认同,使其文化身份由潜在的无意识身份上升为确凿的摩梭男性文化身份。
  • 旅游与文化
    李燕琴
    2011, 30(11): 2030-204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错综的矛盾常令以旅游业扶贫的乡村很快面临发展的瓶颈。以内蒙古边境村落室韦为例,以身处贫困漩涡中心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居民介入当地"家庭游"时间不同分为3组,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剖析不同居民在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感知方面的差异,从社区居民态度角度揭示出困扰当地旅游发展的三对主要矛盾,即负向的经济影响感知与正向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居民强旅游支持与弱幸福感、高参与意愿与低政策评价。围绕这些矛盾,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贫困地区破解旅游发展瓶颈的两大政策调整方向:一要建立以收入提高、分配公平和文化保护为核心支撑的多元化扶贫目标;二要注重政策的差异化和动态性,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非同质化特征。
  • 气候与全球变化
  • 气候与全球变化
    范泽孟, 岳天祥, 陈传法, 孙晓芳
    2011, 30(11): 2043-205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GCM模拟的气温数据分辨率不高,很难用于区域尺度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模拟。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1964~2007年)的全国气温观测数据,结合经纬度数据、以及DEM、坡向、坡度等系列地形特征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在构建年平均气温降尺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对HadCM3的A1Fi、A2a和B2a三种情景1961~1990、2010~2039、2040~2069、2070~2099年时段的全国未来平均气温进行高精度曲面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四个时段内,A1Fi、A2a和B2a三种情景的全国未来平均气温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在A1Fi情景中上升速度最快,B2a情景中增速最慢;A1Fi和A2a两种情景的平均气温均呈加速上升和增加趋势,而B2a情景的平均气温则呈减速上升和增加趋势。本文构建的降尺度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IPCC GCM的低分辨率的气温未来情景数据降尺度转换成高分辨率气温数据。
  • 气候与全球变化
    李跃军
    2011, 30(11): 2052-205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降雨引起水土流失,影响观光河道水体质量,探讨水体观光影响性降雨特性,对于旅游地水土保持建设和景观资源有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天台山风景区石梁景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观测,获取流域降雨特性与观光水体浊度数据,借助水体视觉美感和侵蚀性降雨分析,探讨观光影响性降雨的临界值、降雨特性、时空差异及其水色变化规律,得到研究区观光影响性降雨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0mm/h,临界降雨量为15mm;指出观光影响性降雨要素临界值界定与流域的地貌、植被、土壤等特性有关。本文提出流域水体观光影响性降雨的概念,提供了确定观光影响性降雨临界值参考方法。
  • 气候与全球变化
    李占玲, 王小娟
    2011, 30(11): 2059-206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本文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黑河中上游分布均匀的8个气象站点5个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站点的多年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及日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对于多年年降水量序列,只有托勒站在0.1显著性水平下呈现增加趋势,其余站点年降水量序列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不显著;对于多年年日照时数,只有山丹站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减少趋势。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是气候变暖、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局地水循环、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宋冬梅, 张茜, 杨秀春, 郭鹏, 温少妍
    2011, 30(11): 2067-207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6天合成的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对三江源区NDVI和EVI植被指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NDVI和EVI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下降的趋势。植被指数随季节呈现出规律变化,最高值出现在8月。不同海拔高度两种植被指数对植被覆盖情况的指示作用比较一致。植被类型的NDVI与EVI的差异随植被指数值的增大而增大,而EVI比NDVI对植被变化的表征更为稳定。对植被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表明,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与植被指数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植被指数对降水量存在滞后性而对月平均气温不存在滞后现象。降水量在植被生长中的作用要大于气温。
  • 环境与生态
    章文龙, 曾六福, 张林海, 曾从盛
    2011, 30(11): 2076-20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各个构件生物量和钾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地上部分各个构件钾元素含量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减少,除夏季外,其余季节绿茎和绿叶钾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立枯部分(P<0.05),花仅出现在秋冬季节,且在秋季钾元素含量达到峰值(8.97 ± 0.51 mg·g-1);地下部分不同深度根系钾元素含量全年波动较小,在4.38 ± 0.87 mg·g-1 ~ 7.34 ± 0.56 mg·g-1之间,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绿茎和绿叶钾元素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立枯部分(P<0.05),钾元素积累量主要集中在绿茎,其次为绿叶;地下部分,不同季节,钾元素积累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夏季地下总积累量达到全年最低值7.89 ± 2.60 g·m-2;地上和地下部分总的钾元素积累量秋季最高(38.10 ± 3.38 g·m-2),冬季最低(23.77 ± 6.38 g·m-2),全年除冬季外,其余各个季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构件中生物量与钾元素含量对钾元素的积累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 环境与生态
    陆莹, 王乃昂, 李卓仑, 董春雨, 朱金峰
    2011, 30(11): 2083-209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Q-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化学离子为变量,将研究区划分为A、B、C三个分带(区)。同时,利用遥感影像资料提取相应湖泊的面积信息,并进行等级划分,与湖泊水化学特性作对比分析,以探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沙漠东南边缘的A类湖泊沿东北-西南向呈带状分布,以淡水湖和微咸水湖为主,湖泊面积极小;B类湖泊占据了腹地湖区的绝大部区域,沿西北-东南呈带状分布,以面积大,盐分高为主要特点,且与A湖泊带无交叉区域。C类湖泊数量少,分散在A、B湖泊带的边缘地带,但理化特征却不同于周边湖泊,极有可能是由局部地理环境造成的主要湖泊带周边的特例。聚类结果与面积分级的综合分析表明,沙漠南北湖区水化学与面积不完全相关。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侯鹏, 王桥, 王昌佐, 蒋卫国, 赵彦伟
    2011, 30(11): 2092-209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辽河流域的浑河-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了流域空间尺度上的LUCC特征及其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的生态指标对LUCC的响应程度略有不同:(1)从景观生态格局角度看,反映生态系统斑块形状特征的景观指数对LUCC的响应较弱,而对生态系统斑块之间关系的景观指数对LUCC的响应较强。2007年与1992年相比,SHDI呈现出变大的趋势,分别反映出各生态类斑块呈均衡化状态变好。CONTAG呈现出变小的趋势,反映出优势生态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2)从生态功能效应角度看,2007年与1992年相比,LUCC使得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能力等单因子生态功能效应指标呈现出变好的特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功能的综合生态功能效应呈现出持平的特征。
  • 土地资源与利用
    张仕超, 尚慧, 余端, 魏朝富
    2011, 30(11): 2099-210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为目标,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两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标准化柑橘园)为例,从工程、生物技术方面探讨了改土和配套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必须立足库区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经济功能差异,配套服务早、中、晚熟不同柑橘品种产业化的改土、田间道路、排灌体系工程,重视改土过程耕作层保护、土壤改良与培肥,以及路、水、林的可持续生态化建设。
  • 地理学家
  • 地理学家
    吴凤鸣
    2011, 30(11): 2109-211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眉初(1876~1940)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家,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从古代地理常识向近代科学地理学发展阶段新地理观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提出地理学研究要着重于人地关系因素;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时效性、社会功能性的学科。白眉初的《地理哲学》一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地理学思想。他主要负责编辑的《地学杂志》,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 地理学家
    董锁成, 杨旺舟, 石广义
    2011, 30(11): 2115-212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 (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科学贡献;(4)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 (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 书评
  • 书评
    陈彦光
    2011, 30(11): 2123-212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大年先生及其合作者的《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一书,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展示了作者有关城市空间分布对称规律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成果。从城市对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到分析范例,书中都系统地进行了表述。这本书的特色非常明显。其一是学科交叉性质。叶先生及其合作同事都不是地理学出身,但却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地理学研究专著。其二是大家风范。作者视野开阔,纵览全球,广征博引而又能从容收放,思维方式往往一反常规而不斤斤计较于研究对象的细枝末节。其三是科学性。虽然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权威的"科学"定义,但"科学"的标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书中列举的大量事例说明了城市对称规律的可重复性,书中的任何一个模式都很容易借助地图和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验证。其四是生动有趣。作品图文并茂,行文深入浅出。毕竟,好的研究一定是生动的研究,好的科学一定是有趣的科学。最后,特别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本书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参考文献——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居然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是真正的原创性作品。作者通过长期考察中、外地图发现了人文地理现象的对称规律,并揭示了城市对称分布格局背后的自然地理过程。
  •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
    2011, 30(11): 2126-212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年10月7日~1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1年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南京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