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id W V C.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success.Environment,1989,31:7-9 [2]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27 [3] 董新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02):46-50 [4] 杨燕红;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8,18(05):526-532 [5] 甘师俊;陈玉祥.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50-466 [6]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82-401 [7] 匡耀求;孙大中.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初探.热带地理,1998,18(03):249-255 [8] World Bank.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w York: World Bank,1997,:1-163 [9] 董新保;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度量方法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zk):20-22 [10] 董新保;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03):54-58 [11]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地学前沿,1996,3(1-2):1-98 [12] 李平;叶兵.反思美国的发展模式--评<谁在养活美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01):91-92 [13]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262 [14] 蔡运龙.城市人地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以黄土高原城市为例.地理研究,1997,16(ZK):74-82 [15]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6,(04):16-23 [16] 牛文元.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预测.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02):150-157 [1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09 [18] 钱智;徐铭杰.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地理学报,1998,53(02):149-155 [19] 曹凤中.可持续发展城市判定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03):69-73 [20] 董新保;刘荣英.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01):41-46 [21] 冯玉广;王华东.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02):42-46 [22] 董新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理论和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zk):23-26 [23] 董新保;于伟.不断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zk):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