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江龙;吴湘滨;申志军.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03):64-68 [2] 雷金山;阳军生;肖武权.广州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地质与勘探,2009,45(04):488-492 [3] 陈邦影;周心经.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防治对策.西部探矿工程,2006,(08):280-281 [4] 谢宝堂.广花盆地岩溶特性及工程风险评价.建材与装饰,2007,(08):330-332 [5] 卢学义.广州市西北部地下岩溶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广东科技,2008,(08):104-105 [6] 方燎原.广州地铁岩溶地质条件.地球与环境,2005,33(04):89-91 [7] 史栾生;陈敬德.广花盆地地面塌陷成因与防治.中国岩溶,1996,15(03):278-282 [8] 符诗存;张建国.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03):92-95 [9] 齐锋;张粉艳.广州市花都区岩溶塌陷的地质原因简析.科技资讯,2009,(04):109 [10] 黎友添.广州市西北部地下岩溶分布规律.广州:中山大学,2006, [11] 蓝先洪.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沉积学报,1996,14(02):155-162 [12] 陈伟光;魏柏林;赵红梅.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华南地震,2002,22(01):8-18 [13] 刘尚仁.北江水系的形成和发育.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2):8-15 [14] 姚衍桃;詹文欢;刘再峰.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华南地震,2008,28(01):29-40 [15] 尹同梅;张丽红;罗鑫.新构造运动与古河道变迁对广佛经济圈生态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02):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