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6, Vol. 36 ›› Issue (3): 513-520.doi: 10.13284/j.cnki.rddl.002831
• 论文 • 上一篇
李 波a,b,刘 影a,b,冯兴华a,c
出版日期:
2016-05-05
发布日期:
2016-05-05
通讯作者:
刘影(1964―),男,江西宜春人,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liuy64@126.com。
作者简介:
李波(199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libolucky@qq.com
LI Boa,b,LIU Yinga,b,FENG Xinghuaa,c
Online:
2016-05-05
Published:
2016-05-05
摘要: 基于历代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追溯法、地理空间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名人数量、分布特征、演变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地域分布差异较大,赣中名人类型丰富,赣东北和赣南名人类型较为单一,赣江、抚河、信江中下游地区为名人集中区域。随着历史的演变,名人类型及规模逐渐丰富,名人重心轨迹由赣北向赣中、赣南转移;名人分布与发展不平衡是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教育、交通和人口迁移、宗族、科举家族和好学之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波,刘影,冯兴华.. 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分布及其成因[J]. 热带地理, 2016, 36(3): 513-520.
LI Bo,LIU Ying,FENG Xinghua.. Distribution and Cause of Celebr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3): 513-520.
[1] 朱翔.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3):89-94.[2] 徐宝芳.人才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S1):64-67.[3] 何先柱.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2):46-50.[4] 张伟兵.我国现代水利人才分布及其背景[J].水利发展研究,2011(4):71-74.[5] 李瑞,吴殿廷,鲍捷,邱研,王维.高级科学人才集聚成长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典型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7):1123-1138.[6] 余国忠,方圆圆.我国人才分布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04-207.[7] 方志.我国人才省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4):71-79.[8]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5):702-706.[9] 刘琪.江苏省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分异[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0] 贾蔷薇.京津冀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分异[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1] 付文文.山东省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分异[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2] 孙宁.山西省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分异[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3] 李剑.广东省古今人才的地理分布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4] 李世珍.明代江西状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15] 刘锡涛.江西宋代人才地理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1):55-59.[16] 郑建明.试论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J].宜春师专学报,1998,20(4):32-38.[17] 詹伟强.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及其文学影响[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18] 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3(4):23-28.[19] 庄汉新.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20]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M].江西:江西人名出版社,1982.[21] 廖盖隆,罗竹风.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2] 文玉钊,陈文峰,钟业喜,郭泉恩.赣南原中央苏区中西城市的选择与培育[J].热带地理,2014,34(4):568-576.[23] 傅娟.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J].新疆财经,2011(2):22-27.[24]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20(1):117-120.[25]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619-1623.[26] 梅介人,田景荣,等.人才·环境·选择[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27] 白新良.中国书院发展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158-160.[28] 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1.[29] 任泉香,朱竑,李鹏.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30] 崔德才.对人才地理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4(3):79-80.[31] 江西省自然地理志编撰委员会.江西自然地理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2.[32] 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3):71-79.[33] 王恩涌.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 吴宝树.唐代进士群体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35] 杨杰.“两宋”时期江西书院的发展及考试制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158-160.[36] 李国均.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37] 曾子鲁.试论书院对江西文化发展的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27(2):32-38.[38] 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J].地理学报,1998,53(6):50-58.[39] 江西省政府网.江西概况 省情简介[EB/OL].[2015-06- 30].http://www.jiangxi.gov.cn/dtxx/jxgk/. |
[1] | 卢俊文,袁奇峰,黄哲,李志刚. 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J]. 热带地理, 2018, 38(3): 384-393. |
[2] | 袁少雄,唐光良,张虹鸥,宫清华,尹小玲,黄光庆. 广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民系特征[J]. 热带地理, 2017, 37(3): 318-327. |
[3] | 乔浩浩,王朝辉,朱晓丽,蒲白翎. 大都市旅行社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以上海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6, 36(5): 806-814. |
[4] | 李凤珍,钟剑波,谢石营,李郇. 广佛同城化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变[J]. 热带地理, 2016, 36(4): 600-609. |
[5] | 曾兰华,蔡锦城,欧先交. 揭西石肚溪河谷壶穴的形态与成因[J]. 热带地理, 2016, 36(4): 619-625. |
[6] | 王 芳,周年兴,关 健,彭 鹏. 中国民歌文化景观基因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J]. 热带地理, 2015, 35(6): 797-803. |
[7] | 蒋 丽. 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J]. 热带地理, 2014, 34(6): 850-858. |
[8] | 张荣天,焦华富. 转型期省际城市化效率格局演变与成因探析[J]. 热带地理, 2014, 34(5): 627-634. |
[9] | 李建新,钟业喜,冯兴华. 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J]. 热带地理, 2014, 34(5): 655-662. |
[10] | 陈美球,徐星璐,朱美英. 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基于江西省254户农户调查[J]. 热带地理, 2014, 34(4): 505-510. |
[11] | 文玉钊,陈文峰,钟业喜,郭泉恩. 赣南原中央苏区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J]. 热带地理, 2014, 34(4): 568-576. |
[12] | 李细归,吴 清,刘大均.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4, 34(3): 422-428. |
[13] | 程文汉. 广东英德市碳酸盐岩地热田地温场特征和成因[J]. 热带地理, 2013, 33(5): 617-620. |
[14] | 程文汉. 广东英德市碳酸盐岩地热田地温场特征和成因[J]. 热带地理, 2013, 33(5): 617-620. |
[15] | 郭泉恩, 钟业喜, 黄哲明, 查紫君.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及其空间分布[J]. 热带地理, 2013, 33(4): 444-4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