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
    张鹏, 张云霞, 汪洋, 丁一, 尹宜舟, 董震, 武喜红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47-106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61
    PDF全文 (192) HTML (2909)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每百万人口死亡失踪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台风灾害灾情重心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南移,灾害影响呈现沿海地区减轻、内陆地区加重的特征;3)台风引发的风雨是灾情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因素是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和农作物损失的驱动因素之一;4)浙江闽北、粤西桂东两大区域灾情集聚特征显著,与台风活动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5)局部地区生产总值与灾情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能力的促进作用。

  • 台风致灾因子模拟分析
    吴国凤, 刘青, 许瀚卿, 魏旭辰, 王军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25-103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54
    PDF全文 (102) HTML (2497)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合洪涝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和北部滨海地区;2)在最大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中,海口市受淹面积估计为148 km2,相较于最小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增加了约15倍,淹没区域中一半以上的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 m;3)在极端雨潮复合情景下,海甸岛、新埠岛及江东新区一带的滨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显著。根据RCP8.5情景预测,到2100年,海口市受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影响区域预计达到约203 km2

  • 台风致灾因子模拟分析
    魏国振, 任明磊, 孙琳, 夏志昌, 陈智洋, 尤再进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16-102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94

    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沿海地区风暴潮发生的频率与受灾程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受风暴潮与上游流域洪水共同影响下的河口感潮河段区域。尽管现有风暴潮模型也引入多种不同的边界设置,但提供的边界条件有限,且无法满足当前国内复杂水工程的概化需求。为此,文章以飞云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上游流域水动力模型IFMS与海洋风暴潮模型ADCIRC模式,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构建河口感潮河段洪水演进模型,实现飞云江感潮河段潮水位时空模拟。该模型不仅有效地考虑了河口海洋处风暴潮上溯对感潮河段区域洪水演进的影响,也考虑了流域上游洪水对该区域的影响。首先,采用2016年台风“鲇鱼”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系列吻合度较高,误差满足基本要求。然后,对台风“杜苏芮”和“卡奴”影响下的瑞安、马屿、碧山六桥及洞头4个潮位站的洪水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4个站点的洪峰误差值均低于0.30 m,纳什系数大于0.80,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高低潮位变化,可应用于河口感潮河段防灾减灾中。最后,还分析了上、下游边界的驱动作用对感潮河段3个站点(瑞安、马屿、碧山六桥)潮水位预测的影响,证明了下边界对3个站点的潮水位预报影响比上边界的影响大。研究成果不仅为河口感潮河段洪水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通过分析给出提升模型模拟精度的方向。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刘蓓蓓, 赵飞, 王曦, 闫雪, 林森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02-111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83

    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是灾前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2009—2022影响中国东南5省的108个台风案例近4 000个县级灾情,融合30类多源风险要素指标,建立台风动态风险评估样本库,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6个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用于灾害事件发生前对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风险等级以及综合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通过实际灾情与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准确率整体达到80%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可用于实际灾害评估工作。实验对比发现,训练样本量提高1~2个数量级能使模型评估准确率提升3%~14%,表明灾害风险大数据的积累对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台风气候背景与区域特征
    李铮, 邱兰兰, 王伟, 何斌, 吴绍洪, 贺山峰
    热带地理. 2024, 44(6): 973-98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36
    PDF全文 (134) HTML (2396)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但北上台风占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总数的比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北上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生成,8月份进入定义区数量最多,生命期强度以超强台风、台风等高强度等级居多,且高强度等级北上台风出现的几率近些年有增加趋势;3)共有159个北上台风在中国登陆,未登陆转向路径台风大多在30°N、125°―130°E附近向东转向。北上台风生成位置大多集中在10°―20° N、130°―150° E,登陆类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更加偏西,消散类台风的生成位置纬度更高;4)Niño 3.4指数与北上台风频数和生命期强度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同时其对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也具有明显影响。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生成的北上台风数量更多,生成位置更加偏西、偏北,但厄尔尼诺年发生的北上台风强度更高。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王雨, 袁海红, 沈浪子, 刘野, 杨盼盼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27-113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207

    基于浙江舟山和温州海岛地区获取的344份水产养殖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和各利益相关者的访谈数据,使用混合数据的因子分析(FAMD)和主成分的层次聚类分析(HCPC),辨识海岛水产养殖家庭台风灾害脆弱性类型,揭示各脆弱性类型的特征,识别家庭脆弱性类型的判别指标,分析台风灾害及其他压力源对海岛渔业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岛地区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家庭呈现高经济脆弱性,大部分虾蟹贝混养类、藻类和贻贝类养殖家庭台风灾害损失严重。2)水产养殖家庭在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家庭呈现3种不同的脆弱性类型及特征。3)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多次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基础设施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是水产养殖家庭呈现台风灾害脆弱性的共同影响因素;风险暴露、养殖品种、家庭年均收入、户主年龄、教育程度、社会支持、采用适应策略的数量及成本-收益情况这些显著判别指标间的差异是形成不同脆弱性类型的关键。4)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和市场、社会、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源相互作用产生累积效应,加剧了海岛地区渔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家庭的社会经济脆弱性。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郑璟, 陈卓煌, 李文媛, 唐力生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39-114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9

    文章结合广东省巨灾保险的具体实践,详细介绍了台风巨灾指数保险的研发流程、数据和关键方法,回顾了2016—2023年期间广东省台风巨灾指数保险的应用情况,系统分析了现有保险方案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主要结论为:1)基于圆形巨灾框、采用台风强度等级作为赔付结构分层标准的台风巨灾指数保险具有方法简单、易于回算、数据易获取、结果客观透明等优点;2)台风巨灾指数保险具有理赔速度快、运营成本低、可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等优势;3)现有台风巨灾指数保险方案在特定情形下基差风险较为明显,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灾害事件的极端性以及单次台风事件影响多个地市等复杂情形考虑存在不足;4)未来可从更加深入全面分析台风灾害事件规律和特征、增加更多的物理参数、获取更为准确的台风强度等级概率分布等方向加以改进。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李颖, 杨程, 方伟华, 姜瑜君, 王振国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13-112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76

    台风大风可导致输电线路杆塔断裂倒塌等事故,影响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因而台风灾害输电线路杆塔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全域杆塔为例,基于杆塔属性、地理信息及台风灾情资料,提出了一种基于“超额损失”的针对连续型和离散型变量的输电线路台风灾害杆塔脆弱性评估模型;利用68 a台风参数风场再分析数据,基于极值理论,建立了台风大风危险性评估模型;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台风大风、杆塔脆弱性之间耦合分析,建立了台风输电线路杆塔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台风大风危险性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态势,随重现期增大呈非线性增大趋势,以20和100 a一遇极大风速为例,浙江省全域风速强度分别为23.5~50.9和32.6~68.9 m/s;台风影响下的杆塔综合脆弱性总体呈南高北低且与地形联系紧密的分布态势,脆弱性高值(>1)区域主要在浙中南和沿海地区;输电线路杆塔风险总体呈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局部差异性较大。应根据具体线路特点采取差异性较大的抗风策略。

  • 台风气候背景与区域特征
    王东, 胡晓霞, 王慧, 王爱梅, 骆敬新, 江羽西, 全梦媛
    热带地理. 2024, 44(6): 987-100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12
    PDF全文 (100) HTML (2249)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降水和海表温度格点数据以及中国沿海台站降水数据,分析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对ENSO时空响应特点,并探讨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受ENSO影响区域特征明显,以连云港和云澳为界可分为3个区域。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呈负相关,东海沿海呈正相关,南海沿海相关关系不显著。2)年代际尺度上,中国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关系不稳定。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负相关在1980年之前和2010年之后较为显著,东海沿海的正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变得不显著,南海沿海的相关关系不显著。3)年代际尺度上,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同期Niño3.4指数、前一年冬季AO指数和当年春季AA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东海沿海都呈显著正相关,南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当年春季北极海冰指数呈明显负相关。对于Niño3.4指数,中东太平洋偏高的海表温度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激发出负太平洋-日本型遥相关波列,使得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和东海沿海增多;当前一年冬季AO和当年春季AAO为正相位时,85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引导中高纬地区气流南下,引起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另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偏西引起上升运动增强,导致东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增多;春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能在850 hPa风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激发出导致南海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反的大气环流形势。

  • 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
    邹黎威, 贺智, 周承乐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79-108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82

    结合台风属性数据和多标签分类方法,以BERT-BiLSTM(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为分类模型,提出基于微博文本与深度学习的台风灾情识别方法,对2010—2019年登陆广东省的强台风/超强台风灾情进行识别,在粗分类获取台风灾情相关微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类为交通影响、社会影响、电力影响、林业影响和内涝积水等5类灾情。结果表明:1)提出的台风灾情识别方法粗分类和细分类精度分别达到0.907和0.814;2)强台风/超强台风的灾情占比受台风强度、路径和受灾地区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3)台风登陆前,灾情主要为台风预防措施导致的交通影响和社会影响。台风登陆后,灾情表现出单峰和双峰特征,反映台风灾情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 台风致灾因子模拟分析
    胡晓, 方伟华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01-101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1003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 000、90和30 m分辨率风场模型模拟了中国岛礁区历史热带气旋风速,分地形类型对比分析了各分辨率下岛礁模拟风速大小的差异性,并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100 a一遇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1)30 m空间分辨率风速模拟准确率更高,模拟风速与8个站点实测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4.28 m/s,比90和1 000 m模拟结果误差分别降低了0.08和1.04 m/s;2)不同空间分辨率模拟风速误差与地形类型相关,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90和1 000 m模拟风速与30 m模拟风速的对比表明,平均风速模拟差异比例在山峰地形下分别为6.57%和7.61%,山谷地形下分别为21.28%和17.35%,峭壁地形下分别为22.85%和23.37%,且30 m模拟风速对于迎风坡与背风坡地形转换更敏感;3)对于100 a一遇热带气旋风速,30 m模拟风速会出现最大的风速值且空间差异更大。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1 000、90、30 m分辨率下的模拟风速最大值分别为71.13、73.18和79.97 m/s,标准差分别为3.88、3.72和7.18 m/s。

  • 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
    谢雪苗, 邵亦文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90-110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80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灾害管理领域引入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文章回顾了社交媒体数据的特性及其在台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为灾害管理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以2023年台风“杜苏芮”对福建省的影响为例,运用LDA主题建模方法分析新浪微博台风灾害期间的发文数据,探究社交媒体数据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微博平台活跃度与灾害事件发展进程相关;不同类型用户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个人用户更倾向于关注生活设施恢复和救援物资供应情况,而组织用户侧重于灾情传播和应急处置;主题内容演化分析能反映各城市在灾害管理不同阶段内应急响应和公众关注需求的动态。未来研究可从结合多源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主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探索社交媒体数据在灾后紧急救援和基础设施保障需求中的应用等角度展开。

  • 方伟华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
  • 台风致灾因子模拟分析
    周子滢, 杨赛霓, 刘晓燕, 唐继婷, 石永国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36-104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28

    现有台风灾害链研究大多采用高维对称Copula模型建立多个致灾因子的联合分布,对致灾因子之间非线性、非对称的复杂关联结构探究不足。文章以浙江岛屿城市舟山为例,通过C-Vine Copula函数刻画当地台风灾害链“风-雨-潮”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利用1979—2018年逐日的最大持续风速、累积降雨量以及最大风暴增水数据估算三者的联合概率分布以及重现期。研究表明:1)风速与降雨量在常规数值区间(非极端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最佳联合分布为Frank Copula;风速与风暴增水具有上尾依赖的特征,最佳联合分布为Gumbel Copula;2)降雨量分布在风速条件下显示2处峰值,风暴增水分布在风速条件下近似于均匀,两者之间的最佳联合分布为Gumbel Copula;3)以单变量100 a重现期为例,风速-降雨量与风速-风暴增水组合事件的二维联合重现期分别缩短至29和30 a,而风速-降雨量-风暴增水组合事件的三维联合重现期缩短至17 a。综上,C-Vine Copula函数能准确有效地刻画台风灾害链“风-雨-潮”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深化对于台风灾害链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支持。

  • 流动性与空间结构组织
    王姣娥, 车恩瑜, 肖凡
    热带地理. 2024, 44(5): 771-78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0
    PDF全文 (144) HTML (1808)   可视化   收藏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安徽→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

  • 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
    邵婧妍, 方伟华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64-107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62

    为了探索机器学习模型在热带气旋灾害损失评估中的作用,基于2009—2020年福建省县级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数据,分别采用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LightGB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等5种算法,优化了直接经济损失等级评估模型参数,并用不同的热带气旋事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ightGBM算法性能最佳,其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均在79%以上,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最大小时降雨量、3 s极值风速是最重要的2个致灾指标,固定资本存量是比GDP更重要的指标;通过4种登陆点/路径和2种风雨强度的热带气旋事件的对比,发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一致,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城际出行与交通韧性
    马爽, 陈欣, 马嘉悦, 陈浙辉, 李双金
    热带地理. 2024, 44(5): 864-87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3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乡镇街道尺度的流空间视角,利用网约车出发地―目的地(OD)出行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别对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基于网约车流的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网络关联强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耦合;2)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形成南部发展均衡性高,北部单点发展能力强的格局;3)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在乡镇街道与城市尺度上呈一定差异,部分交通网络中的高层级乡镇街道在城市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4)乡镇街道间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活力、城市建设水平、行政区划归属和地理区位差异对乡镇街道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行政区划归属差异影响最重要。

  • 交通地理
    邵勇振, 张涵露, 司烨林, 焦敬娟
    热带地理. 2024, 44(7): 1196-120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92

    基础设施网络和经济网络可从不同的维度对城市系统进行刻画,两者存在密切联系,研究两者间的动态耦合关系对促进城市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8—2023年高速铁路运营服务数据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构建分别反映城市间高铁联系和企业异地投资联系的高速铁路服务网络(简称为“高铁网络”)与异地投资网络,应用象限图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2种网络时空耦合协调性,识别城市和城市联系的类型。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和异地投资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高铁网络扩张明显快于异地投资网络;高铁和异地投资网络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先上升后下降。2)高铁和异地投资网络同步发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行政和经济发达的城市;而高铁网络滞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非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大连、乌鲁木齐等;高铁网络超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高铁干线周边城市。整体上,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地区,城市在高铁网络或异地投资网络中的地位越高,城市间的高铁和异地投资联系越强。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黄俊辉, 龚岳, 杨振杰, 徐逸昉, 朱蕙桢
    热带地理. 2025, 45(2): 197-20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01

    文章从移民网络的视角,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其中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落户意愿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同时探讨省际与省内迁移模式对落户意愿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高学历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大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友缘、亲缘网络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业缘网络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乡缘网络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移民网络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迁移形成物质情感的社会支持,对落户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亲缘、友缘和业缘影响较大,乡缘影响较小;3)省内高学历流动人口由于迁移距离较近、迁移成本低等原因,其落户意愿受到亲缘的影响更大,而省际高学历流动人口则因在流入地缺少亲缘等原因,落户意愿较弱,且受友缘和乡缘影响更大。未来的人才迁移研究和政策应更多考虑社会因素,这有利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流动性与空间结构组织
    吴旗韬
    热带地理. 2024, 44(5): 783-79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5

    推动港澳与内地交通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大湾区由于制度差异对跨境交通产生边界效应,但现有研究中利用真实交通流大数据对边界效应的动态测度研究不足。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收费数据和跨境交通数据构建大湾区交通流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和边界效应度量方法,研究大湾区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边界效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流网络具有独特的广佛、深莞惠“双核心―边缘”结构,疫情后大湾区交通流网络的交通覆盖度和紧密度都有较大提升,港澳车流开始跨越边界向北延伸,粤港澳交通融合加速,形成“两岸互通、全域互联”的空间格局,但整体上香港和澳门在整体网络的重要性依然较弱。香港和内地、澳门和内地间的阻碍系数高于内地各县区间的阻碍系数,客车的阻碍系数普遍低于货车的阻碍系数。疫情后全网络的阻碍系数呈现动态下降趋势,边界效应的限制作用降低。文章拓展了交通流网络研究中边界效应的定量研究框架,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融合发展。

  • 城际出行与交通韧性
    战武麟, 席广亮, 居阳, 石飞
    热带地理. 2024, 44(5): 850-86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5

    探究城际出行网络的时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对推动区域内部不同城市的分工协同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百度迁徙数据,利用PPML(Poisson Pseudo Maximum Likelihood)重力模型和交互项检验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城际出行网络特征,并挖掘城际出行时间异质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际出行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工作日城际出行强度最低,周末倾向短途出行,节假日城际出行强度最高的特点;2)城际出行受到推拉力和中间障碍的影响作用。城市发展水平、个体出行诱因等推拉力要素对城际出行具有促进作用,出行成本和行政文化壁垒等中间障碍因素对城际出行具有阻碍作用,推拉要素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段具有差异性。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吴景豪, 刘晔, 唐红林
    热带地理. 2025, 45(2): 250-26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51

    在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转型期,公务员队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历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优化对于提升政府效能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基于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的招录数据,使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的梯次迁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被录取应届生的迁移模式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非同级迁移的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一线城市为主;同级迁移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二线城市为主。2)个人属性(包括性别、毕业学校等级和来源城市等级)中,除四、五线城市高校应届生外,其他属性应届生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3)岗位条件(即单位等级)和岗位要求(包括学历和基层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中,各组别被录取者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4)个人属性、岗位条件和岗位要求共同影响被录取者迁移模式的选择,其中个人属性和岗位要求影响相对显著。5)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迁移模式选择机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互动,有客观与主观的权衡。这一编制类就业模式相较于其他非编制类就业有更强的逆向梯次迁移可能性,其原因可能是岗位设置、竞争强度以及主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 人才的社会文化嵌入
    陈文丽, 韩俊哲, 张明泽, 孙婧文, 刘秀, 古恒宇
    热带地理. 2025, 45(2): 333-34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802

    残疾女性技能化是新时代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工作之一,基于赋权理论解析残疾女性技能化的路径与机制,对于残疾女性融入社会和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以江苏省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为案例地,分析了赋权理论在提升残疾女性自我意识、增强能力以及实现技能化的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发现:1)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政策支持―市场拓展―社会助力”的协同赋能模式,为残疾女性提供了从培训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显著提升了残疾女性在传统工艺领域的专业技能,为残疾女性提供了“地方身份资本”,增强了这一群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独立性。2)技能化成果改变了残疾女性的社会身份,使该群体从边缘化的无业或低收入群体转变为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人士。3)技能化过程使残疾女性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能力,不仅扩展社会网络,增强其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使其自身的赋权成果得到优化,并且提高了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

  • 古恒宇, 高权
    热带地理. 2025, 45(2): 347-348.
  • 人才地理研究综述
    林赛南, 彭馨雨
    热带地理. 2025, 45(2): 169-18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79

    文章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0—2024年相关领域有关人才流动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国内外人才流动的研究热点,比较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方面,国内侧重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空间分布、城市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及人才与城市创新的互动,而国外更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技能移民的流动决策及其在流入国的社会适应;2)理论上,国内外均围绕劳动力迁移理论,从宏观区域与微观个人视角探讨人才迁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舒适物、创意阶层等理论框架;3)研究进展上,国外逐渐凸显迁移者生命历程及社会文化微观机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方法上趋向定量与质性相结合,而国内主要聚焦于人才流动空间格局及宏观城市因素的影响,以定量分析为主。未来中国人才流动研究应加强微观机制探讨,构建本土理论框架,推动质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并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突破数据获取的限制。

  • 人才与区域发展
    周笑琦, 敖荣军, 陈京, 侯纯光
    热带地理. 2025, 45(2): 291-30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73

    产业与职业密不可分。现有演化经济地理研究多关注产业关联或职业关联等单要素关联,没有对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其异质性进行系统探索,多要素交互关联为理解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文章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对产业演化的内生影响,并系统分析其区域异质性与产业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城市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加;平均产业关联密度与职业-产业交互关联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产业-职业交互助推中国城市产业演化。中国城市产业演化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产业-职业交互可以扩大地区产业比较优势。3)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分样本结果呈现一定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市和大规模城市的产业与职业交互效应更突出,中东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更可能通过技能结构与潜在产业的相关性实现路径突破;分产业门类看,劳动力技能更有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多样化。

  • 城际出行与交通韧性
    赵鹏军, 赵桐, 张梦竹, 肖婷
    热带地理. 2024, 44(5): 820-83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7

    国际地缘政治对运输网络格局的影响是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探究俄乌冲突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结构特征变化,可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的论据。文章采用AIS船舶轨迹大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19—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整体特征、节点重要性与核心边缘和组团耦合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海运网络结构变化对中国原油进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运格局发生了结构性演变。港口间的联系密度、强度和网络通达性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网络无标度特性不断增强,原油海运向部分主要联系集聚,出口端更加明显;俄乌冲突后中国与中东原油海运联系取代了部分中俄原油海运联系。2)海运港口重要性格局与核心边缘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出口港综合重要性先略有降低,俄乌冲突后大幅增加;网络结构经历了单核―多核―单核的转变,俄乌冲突后国际原油市场供需格局改变,较大规模的出口港对原油海运网络中广大进口港和其他中小规模出口港的控制力明显加强。3)海运网络核心边缘与组团耦合结构前期变化稳定,后期变化突出。俄乌冲突后核心边缘与组团耦合结构在核心港、地理分布和组团规模方面发生明显变革。4)海运网络变化对中国原油进口稳定性的影响显著且具有异质性。中国原油进口网络的稳定性先增后减,俄乌冲突后的降幅远大于冲突发生前的增幅;相比环渤海湾和长三角港口,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港口的原油进口稳定性受俄乌冲突影响更大。

  • 流动性与空间结构组织
    宗会明, 刘绘敏, 陈易林, 张大鹏, 张嘉敏
    热带地理. 2024, 44(5): 794-80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4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客流数据,采用社会网络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客流联系视角探讨重庆市与毗邻地区的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重庆中心城区为网络的绝对核心,长寿、江津、璧山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涪陵、璧山、长寿在网络中通达性明显,涪陵、黔江、江津、万州的中介作用突出;2)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客流网络呈现三级轴线联系,整体网络呈现明显的放射性特征,部分地区联系突破省级行政边界,网络层级按照“4+15+18”分布;3)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凝聚子群表现出高度的地理邻近性,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未来重庆中心城区需进一步加强与四川东部地级市的辐射能力与交通联系,进一步培育与成都双城联系的发展轴,在远期发展中考虑纳入遵义市等地区更好融入重庆都市圈。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杨云佳, 崔璨, 王强, 陈南希
    热带地理. 2025, 45(2): 238-24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818

    基于200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履历大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尺度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同就业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学历和学校层级人才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主要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会直辖市以及城市群形成集聚;相较于初次就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当前就业阶段的空间集聚度有所升高。2)不同就业阶段人才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初次就业阶段,经济因素对人才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当前就业阶段,舒适性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后期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后,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关注日益增强。同时,人才政策在两个阶段均对人才分布起重要作用。3)不同学历与学校层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分布的影响因素呈现异质性。高人力资本群体(研究生学历及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对舒适性因素的关注度更高,尤其在当前就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显著。

  • 城际出行与交通韧性
    李涛, 崔磊波, 王姣娥, 陈慧灵
    热带地理. 2024, 44(5): 838-84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8

    在不确定性成为交通运行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城际出行韧性,掌握需求侧城际出行波动的时空格局对韧性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城际出行韧性内涵,基于长时间序列城际出行数据和扰动事件一般属性构建了城际出行韧性测度模型,并以COVID-19扰动为案例,揭示了COVID-19三年以来的城际出行适应性格局与韧性时空格局规律。研究表明:1)兼顾季节性与节假日趋势所构建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扰动事件影响下的城际出行波动时空格局。2)COVID-19疫情对城际出行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全国大流行高峰期>奥密克戎高峰期>多点波动高峰期。城际出行强度随距离增加呈线性衰减趋势,每增加50 km的距离,3个阶段的城际出行分别要多损失0.86、1.03、1.15个百分点。3)全国大流行、多点波动和奥密克戎3个阶段居民城际出行平均距离分别缩短了52.55、65.31、105.16 km。4)城际出行韧性呈现多点波动时期>奥密克戎暴发时期>全国大流行时期,在时序上表现出城际出行韧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3阶段的城际出行韧性在空间上亦明显呈现出差异化空间分异和区域集聚特征。

  • 城市交通与低碳出行
    郭海京, 钟远军, 邢汉发, 高绵新, 彭嘉茵
    热带地理. 2024, 44(5): 906-92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6

    城市街道空间是一种复杂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然而现有研究通常只聚焦于街道空间的交通功能,忽略街道空间所承担的其他功能类型,给街道的设计以及品质优化带来阻碍。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出租车轨迹与街景图像的街道空间城市功能分类方法,该方法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构建城市居民在街道空间上的动态出行特征,基于街景图像构建街道空间的物理环境特征,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街道空间进行聚类。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识别出商业、交通和居住3种类型的街道空间,识别结果可为街道空间设计与品质优化提供参考。

  • 流动性与空间结构组织
    李欣潼, 戴技才
    热带地理. 2024, 44(5): 804-81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网络增强了城市间通达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溢出效应。文章从高铁网络通达性切入,采用最短出行时间、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通达性指数、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铁网络通达格局演化与其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高铁网络提高城市通达性水平,缩小城市间通达水平差距,弱化圈层结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2)高铁网络产生显著的时空收敛效应,核心与边缘城市的时空收敛效应表现为不同模式,边缘城市2 h等时圈面积变化更显著;3)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使区域经济联系强化,非核心城市吸引力水平差距减小,但各要素趋向核心城市聚集,双核现象增强;4)邻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会促进本地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溢出效应;邻地第三产业经济水平提高会抑制本地的发展,呈现虹吸效应,说明成渝地区发展处于虹吸阶段。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劳昕, 刘皓妍, 张逸秀, 崔璨
    热带地理. 2025, 45(2): 210-22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97

    基于2022年8个城市78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流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嵌套Logit模型分析家庭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城市间就业流动的影响以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家庭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资本水平越高,毕业生越倾向于流向高等级城市;2)不同家庭资本水平的毕业生在就业流动过程中关注的因素不同:家庭资本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更关注城市经济因素和城市舒适度因素;3)在家庭资本影响毕业生就业流动的过程中,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学历、学校类型、学生干部身份、学习成绩、证书、实习经历)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和一定的负向调节作用。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齐宏纲, 产健, 师俊杰, 雒瑞慧
    热带地理. 2025, 45(2): 223-23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26

    基于2009—2020年1 248名有过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且随后回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履历信息,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嵌套Logit模型分析了中国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境外人才流出城市网络以中国香港、美国剑桥为核心城市,流入城市网络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且回流城市分布区域差异显著;2)剑桥(美)是北京、上海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回流至南京的境外人才的主要来源城市是新加坡,而中国香港是广州、武汉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3)个体微观因素上,学缘联系与人才引进计划等级均显著影响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宏观因素上,中国城市的高薪资待遇、较高的科技投入强度和顶尖科研平台的高度集聚是吸引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教育服务设施舒适性和气温舒适性因素也显著影响境外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4)城市宏观因素对人才回流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男性、流动经验丰富、境外居留时间长、重视学缘社会联系、获得高等级人才引进计划支持以及于较晚回流的境外人才在回流选择时,更为重视城市较高的薪资水平和顶尖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

  • 人才的社会文化嵌入
    周妍, 高权
    热带地理. 2025, 45(2): 305-31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92

    文章从知识生产的嵌入性视角出发,通过融合“蜂鸣-管道”模型和强弱关系理论,分析国际学者在全球、国家和地方等多尺度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结构及其特征,并揭示不同类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对知识生产的具体影响。同时结合定性分析,通过与国际学者的深度访谈,探讨其合作网络嵌入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结果发现:1)在本土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呈现“弱关系(广泛)的国内管道 + 强关系(稳定)的地方蜂鸣”的主要特征,该模式对知识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在国际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倾向于建立强关系(稳定)的国际管道,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文化与制度环境上难以深度嵌入地方,从而转向维持国际合作网络。

  • 城市交通与低碳出行
    高瑜堃, 赵鹏军
    热带地理. 2024, 44(5): 877-89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2

    手机信令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时空精度较高、稳定实时追踪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人群的空间活动和出行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大数据类型之一。文章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其在职住空间关系和交通出行行为研究中的技术应用,随后结合上述应用成果和已有文献对其在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和场景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出行行为和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框架、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内容与技术创新方向。目前,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职住地识别、职住关系和通勤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在出行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驻留-出行识别、出行方式和路径识别,以及人群移动普适规律解析。以上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服务交通碳排放领域研究,为交通碳排放测算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长时序动态追踪、大范围对比分析以及人口和交通新现象研究,并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及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

  • 人才的社会文化嵌入
    罗加威, 马凌, 陈家豪, 王海峰
    热带地理. 2025, 45(2): 319-33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93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角建立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解释框架,结果发现:1)地理空间资源的不均衡、现代社会的流动方式多样化和高校毕业生(“Z世代”)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共同推动青年反向流动的择地意愿;2)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教育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实现,以及对城市生活成本与综合环境的考虑等;3)高校毕业生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即向更低等级城市流动,并不一定代表其社会阶层的降低;一部分人适应反向流动后的生活,在经济和文化上渐渐融入当地,并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享受到在原大城市不同的生活品质。研究通过分析高校青年人才空间流动的新特点和现象,为优化城市引才体系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政策建议。

  • 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效应
    彭一升, 杨林川
    热带地理. 2024, 44(5): 951-96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74

    地铁重塑了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拓展了他们接触各类资源的机会。然而,现有文献往往忽略地铁所带来的资源接触机会拓展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文章以“15 min生活圈”概念为基础,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网络分析对居民的活动空间进行划定,将资源配置划分为邻里层面和跨区域层面,并构建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分析地铁可达性特征、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1)最近地铁站接近中心性对住宅价格贡献率达14.26%,成为住宅价格的重要解释因素之一;2)邻里层面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的贡献率分别为34.60%和19.55%,表明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有较强的解释力度,但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地铁可达性特征、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与住宅价格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不同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趋势。

  • 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效应
    熊昌盛, 胡宇瑶, 周博, 刘学, 栾乔林
    热带地理. 2024, 44(5): 938-95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2

    文章从理论上辨析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与影响范围,并围绕海南环岛高铁展开实证研究,通过GIS缓冲区分析揭示了不同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范围与强度差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不同高铁站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差异化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1)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建设运营后,其周边建设用地均出现了扩张;2)海南环岛高铁24个站点中有20个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范围集中在0.5~3.5 km内,且该20个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主要呈现“高铁―主城区”“高铁―城镇中心”“高铁―旅游景区”3种方向;3)20个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强度差异主要与高铁站点自身属性以及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关,且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呈“所处社会经济环境>所处区位条件>高铁站点自身属性>所处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

  • 人才与区域发展
    金文纨, 贺馨仪, 朱晟君, 张旭东
    热带地理. 2025, 45(2): 275-29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40

    利用全球专利数据库,从人才流动视角探讨人才来源国多样性对目的国实现空间维度创新突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解地理、文化与制度距离,剖析在多样性外来群体中具有更强作用的部分。研究发现,高技能人才来源国多样性有利于目的国突破现有知识基础,形成关联程度较低的技术创新,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空间维度。此外,“来源国-目的国”之间的多维邻近性会影响多样性群体积极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地理距离较远而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人才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制度距离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