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优先出版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舒琪, 钟瑜, 郑小云, 郭朴, 赵美霞, 严宏强, 施祺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86
    录用日期: 2025-06-30

    研究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深刻认识珊瑚礁生态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的涠洲岛、大亚湾、万山群岛的造礁珊瑚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光合有效量子产量(Φ PSII)3种生理参数指标,研究相对高纬度珊瑚分布区造礁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通过分析空间异同性探究环境要素的生态影响,对比不同形态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的属间差异。结果显示:1)在相对高纬的珊瑚分布区中,大亚湾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与涠洲岛具显著空间差异,而与珠海万山群岛空间差异不显著,海表温度为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大亚湾海域在相对高纬度海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展现出“避难所”的潜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珊瑚群落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状态。2)不同形态的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具显著的属间差异,珊瑚形态和种间差异对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态适应性具复杂影响。

  • 喻仞石, 屈科, 聂文军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50105
    录用日期: 2025-06-30

    珊瑚岛礁地貌作为海岸的天然屏障,能耗散大部分入射波浪能量,从而保护岸滩免受侵蚀。然而,近年来因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导致岛屿失去了天然屏障的保护。在此背景下,岛礁修复工程成为保障岛屿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揭示潜堤在岛礁地形上的水动力特性,针对有无潜堤2种情况,对一系列非规则波进行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间断潜堤的存在能降低礁坪上的低频能量、次重力波波高、礁坪增水以及波浪爬高。当有效波高和堤顶水深取最小试验值时,间断潜堤对波浪爬高和礁坪增水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同时,堤顶水深的增大会使使短波在爬高中的贡献增加。潜堤的间断宽度增大可进一步增强其对波浪爬高和礁坪增水的削减效果,并削弱次重力波在礁坪上的共振放大效应,而谱峰周期的增大则会增强此效应。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间断潜堤的存在使间断处产生急促的离岸流,并削弱礁坪上的向岸流速。

  • 何彦, 吴晓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05
    录用日期: 2025-06-30

    文章以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为案例,从家庭分工视角对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规律进行解读,比较和阐释该类住区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响应模式,并对其时空选择过程进行理论层面的推导。从时空集聚看,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集聚现象往往与家庭分工强度、空间尺度休戚相关,其中,中、高强度分工下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在主城区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低、中强度分工下的日常活动集聚则在住区尺度上。从响应模式看,各类活动的“时间+家庭”和“空间+家庭”响应模式差异均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工作和非工作活动之间。从诠释模型看,不同活动所涉时间范围的长短总体为:维持型活动>生存型活动>自由型活动,其时间响应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发生在中强度和高强度家庭分工之间;不同活动所涉及空间范围的大小总体为:生存型活动>维持型活动>自由型活动,其空间响应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体现在高强度家庭分工上。

  • 王超, 屈科, 王旭, 陈佳莹, 王傲宇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510
    录用日期: 2025-06-28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一般具有差异坡度的礁坪地形,礁坪地形的变化显著影响入射波浪在岛礁上传播演变的非线性特征。然而,以往研究尚未系统探讨礁坪地形突变对规则波非线性特征的影响。文章基于差异坡度岛礁地形的实验室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差异坡度岛礁地形对波浪非线性特征变化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入射波高、礁坪水深和波浪周期3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偏度、不对称度和厄塞尔数峰值的幅值均在礁坪台阶附近达到最大值,3个非线性特征参数幅值整体上均随入射波高和波周期的增大而增大,随礁坪水深增大而减小。最后,根据波浪偏度和不对称度在差异坡度礁坪上随厄塞尔数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其参数化拟合得到不同礁坪区域内波浪偏度和不对称度的经验公式。

  • 余骄洋, 俞小鹏, 余克服, 马玉玲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365
    录用日期: 2025-06-27

    长棘海星(Crown-of-Thorns Starfish, CoTS, 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并大量摄食珊瑚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原因。共生细菌对长棘海星的发育、繁殖和消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体内细菌的组成与功能了解甚少。文章以采自西沙群岛珊瑚礁区的15个成年太阳长棘海星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主要消化器官幽门盲囊内的细菌组成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太阳长棘海星幽门盲囊中共检出833个细菌OTU,分别属于26个门、55个纲、115个目、171个科和278个属;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94.50%);优势属为弧菌属(Vibrio, 60.61%)、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 17.86%)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6.64%)。通过对比西沙群岛其他礁栖生物共生细菌的组成,发现不同食性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菌组成,表明摄食珊瑚可能是太阳长棘海星幽门盲囊细菌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澳大利亚大堡礁和日本海域长棘海星消化道中的细菌组成,发现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西沙群岛样品的弧菌含量远高于大堡礁和日本,这可能与2020—2021年西沙群岛珊瑚大面积白化有关,因为白化珊瑚共附生细菌中弧菌相对丰度会显著增加。此外,长棘海星作为潜在的弧菌传播载体,可能对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疾病风险。结合细菌功能预测的结果,推测长棘海星幽门盲囊细菌可能通过分泌水解酶来帮助其消化珊瑚。

  • 郑纪祥, 陶海燕, 卓莉, 史雨飞, 包晗, 黄润杰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206
    录用日期: 2025-06-27

    文章通过分析深圳市中心城区共享单车的时空数据,探究其使用模式及特征,以优化共享单车系统的管理和调度。首先,利用数理统计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了解城市内部市民骑行的时间、空间和OD流的特性。然后,运用张量分解模型,深入挖掘共享单车的时空关联特征,加深对深圳市中心人群共享单车时空骑行规律的理解。研究发现,深圳市共享单车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时空模式,工作日和周末的高频使用区域集中在南山区的中南部、福田区的东南部和罗湖区的西南部。特别是在工作日,深圳市共享单车使用出现2个早高峰,表明其空间出行模式更加丰富多样。早高峰时段,单车使用主要集中在生活区和商业区,而非高峰时段则集中在休闲娱乐设施周围。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时段和星期模式对共享单车的使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早高峰和日间时段中,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使用差异较小,说明此类出行多与购物、就餐等日常活动相关;而在晚高峰时段,工作日的出行主要集中于教育机构和政府单位,休息日偏向购物中心和兴趣班,反映居民出行目的和行为的多样化。此外,共享单车的使用与周边餐饮、商圈和交通设施等兴趣点(POI)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POI密度越高,骑行活动越频繁,充分体现市民对灵活便捷出行方式的需求。

  • 魏萍, 黄静, 颜家琴, 贺三维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339
    录用日期: 2025-06-26

    以中部地区超大城市武汉为例,基于中小学POI、教育资源、道路网络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服务区网络分析和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方法,评估武汉各区域中小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和资源分布均衡度。研究发现,尽管武汉市中小学布局整体均匀,但资源密度却偏向中心城区,导致远城区资源分布稀疏。考虑上学交通方式、时间和供需匹配因素,小学生上学的便利性和资源均衡性优于初中生,中心城区优势更明显。这种资源配置现状与武汉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匹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因此,建议武汉未来的义务教育布局应结合区域功能、人口规模及实际需求,实施科学预测与超前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跨区域资源动态调配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及一体化发展。

  • 董玉祥, 马德龙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11
    录用日期: 2025-06-19

    海岸草灌丛沙丘作为海岸风沙地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分布广泛、规模差异较大,是海岸风沙地貌的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国内外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形成发育研究的整体认识,先概括了海岸草灌丛沙丘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沙丘形成发育主要受风动力、沙源和植被以及海岸环境的综合作用、气流与草灌丛沙丘相互作用在不同沙丘部位差异显著等。后总结出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形成发育研究存在发育过程研究尚待完善、发育机制分析尚未完全明晰和动力机制研究有待深化等问题,进而提出了近期海岸草灌丛沙丘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深入认识灌丛沙丘形成发育过程、深化灌丛沙丘形成发育机制研究和强化灌丛沙丘发育动力学机理分析等。

  • 闫绪娴, 王俊丽, 温烜, 刘杨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741
    录用日期: 2025-06-19

    数智技术是提升城市暴雨态势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从物理-信息-社会三元空间视角出发,通过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和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的混合使用,解决数智手段赋能城市暴雨感知的路径问题,并探讨不同组态路径下的城市受灾特征。结果表明,实现高赋能水平存在3种模式:物理-信息-社会三元空间均衡型赋能、物理-社会空间主导的三元空间型赋能和物理-社会空间交互的二元空间型赋能。同时,一元空间的低赋能模式难以实现灾害的全面感知,验证了三元空间组态交叉的必要性。此外,LDA主题模型分析显示,不同的数智赋能模式匹配了不同受灾类型的城市,二元空间型赋能路径更适合致灾因子敏感型城市(如广州等),物理-社会空间主导的三元空间型赋能模式更匹配孕灾环境敏感型城市(如西安等),三元空间均衡型赋能模式更适合承灾体敏感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

  • 孙俊, 杨玉玲, 李淼, 向家佳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31
    录用日期: 2025-06-19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已历百余年,形成了理解中国地理学“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文章聚焦代表性文本,探讨其勾连的研究预设、方法论、内容,揭示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及其反映的“中外异同”“古今之变”思考演变。讨论揭示,王庸及其之前的格义、反向格义路径在理解“中外异同”上存在歧论;受王庸的影响,单一化反向格义路径重建了近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但存在解释其自主近代化上的叙述障碍;还原路径在批评单一化反向格义基础上,侧重在观念史层面揭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王朝地理学传统;流通研究则在科学知识流通史视角下,揭示以中国为主体的层积式中西地理学碰撞、融合、更新的近代化过程。4种路径尽管各有其特定的观照对象,但批评式层积的演变构型了理解中国地理学史较全面的视角。在多元全球科学史思潮下,中国地理学史研究有必要重新思考“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意义与性质,规避中心化框架与话语,强调地理学传统与社会文化情景因应关系,突出知识网络层面的中西地理学流通史研究。

  • 李霜宁, 韩舒蕊, 黄旭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83
    录用日期: 2025-06-19

    以松阳县南直老街为研究案例,通过田野调研收集图像和访谈资料,结合Lee的食物记忆五维理论,探讨媒介与商业化发展如何重塑传统食物与地方记忆的关系,重点分析人口空心化、制作方法商业化、感官体验普适化、情感联结淡化及场景模式化五大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媒介在其中作为关键中介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原住民流失,外来经营者虽保持情感联系但未能恢复社区氛围;2)挂牌与非挂牌店铺的场景风格差异,前者保持地方特色,后者受媒介影响趋向商业化;3)传统食物制作方法和感官体验因迎合消费需求而发生改变,游客与本地人对地方记忆的理解产生差异;4)媒介的介入削弱了食物与地方记忆的情感联结。文章揭示了在媒介介入食物和地方记忆后,南直老街出现的商业化与地方特色之间的矛盾,这强调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保留地方记忆和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 朱贵芳, 李淼, 孙俊, 陈铄, 李秋赢, 和峰燕, 朱思吉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61
    录用日期: 2025-05-27

    结合多种史料的详细梳理和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准确地获得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创办、改办、改组、停办系年数据。据此,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地理学系设置的数量、过程、隶属院校、学科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1)在设置数量上,有52个高校创办过63个地理学系;2)在设置过程上,结合学系的创改停情况、系年数量、院校分布、学科结构,可分1904—1928年初创期、1929—1936年少量增置期、1937—1945年较多增置期和1946—1949年放缓增置期4个阶段,学系数量总体上在频繁创改停过程中缓慢增长;3)在隶属院校上,主要设置于大学与师范院校,且师范院校数量占比较高;4)在学科结构上,存在高校类型间及不同时期的学科结构差异,独立地理学系主要设置于1929—1936、1946—1949年的大学。

  • 汤茂林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22
    录用日期: 2025-05-26

    拓宽研究对象范围是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重要挑战,探讨国外地理学者的学术活动、路径与贡献则有助于提供借鉴性案例。基于德·布里奇个人的简介、网站信息、自传和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结合同行和后人的评论与研究等,描述了德·布里奇作为一名当代地理学大家,在政治地理学、地理学教材、地理教育和学科普及上的重要贡献。德·布里奇是政治地理学系统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撰写的大学地理教科书《系统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地理学:地区、区域和观念》影响深远,热衷于地理公开演讲,普及地理知识和理念,开创电视开讲地理的先例,还担任Journal of Geography编辑和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的创始编辑。他最为人所知的可能是“早安美国”节目的地理编辑、高端科普著作《地方的力量》《地理学为什么很重要》。德·布里奇基于学术研究写作高品质地理教材,积极传播和推广地理学思维,写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热点问题科普著作等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

  • 杨晨阳, 汤文蕴, 马健霄, 尹超英, 汪寒镔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94
    录用日期: 2025-05-19

    为更准确理解共享单车与常规公交接驳出行需求,针对出行分布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根据公交站点附近共享单车密集度变化特征,识别接驳出行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MGWR)分析各种因素对接驳出行的影响并探讨其空间异质性差异。结果表明:公交站点附近共享单车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识别接驳出行的缓冲区半径设定为50 m,接驳出行订单量占总订单的17.1%。深圳市接驳出行集中分布在龙华南部、罗湖西部、福田和南山的中部地区,其次为光明和宝安区。各类因素对接驳出行的影响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其中购物消费、酒店住宿、科教文化和GDP对接驳出行的需求存在促进作用,住宅用地密度、道路网密度和站点接近度对接驳出行需求存在抑制作用,旅游景点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对接驳出行需求的影响作用相反。

  • 李大海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856
    录用日期: 2025-05-16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其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针对该分支正当性的质疑与争议,复原其来自苏联历史地理学观念的事实,修正完全从中国自身寻找学理性依据的封闭式解释进路,审视苏联相关知识体系对我国产生的深刻影响。比较中苏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可知,“任务带学科”的组织方式是推动其创立的实践基础,虽然受到苏联概念知识的直接影响,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相对独立地形塑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成了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构建,促进了学科整体的现代转型。作为中西知识会通的产物,回顾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演变,运用国别比较的考察路径,具有重要的科学知识地理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廖望, 曹小曙, 袁立洋, 钟志平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578
    录用日期: 2025-05-08

    作为21世纪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然而,目前无人驾驶主导下的低空经济研究仍处于成长期,其人文化转向亦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对国内外已有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推动低空经济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发展。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WOS)、Scopus和CNKI数据库中以低空经济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对国内外低空经济研究发文情况、研究内容与研究脉络进行全面梳理,进而分析概括其发文特征、主题内容以及各阶段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低空经济研究的领军人物和研究团队虽已初步显现,但跨机构的学术联系较少,尚未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2)国内外低空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特征有所差别,但前期均以通用航空为研究主线,2010年后转为无人机主导下的新时代低空经济研究。3)现阶段低空经济研究中,外文文献注重对无人机机型及其工程技术、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无人机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探讨,中文文献更侧重于对低空空域改革、无人机体系建构及其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的反思与总结;4)自然空间的人文化转向是成长期低空经济研究的重要特点,但目前国内有关低空经济人文化转向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建议学者建立适合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实践的科学体系,扩张研究视角与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加强学者间的广泛沟通和交流,推动多样化和多元化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网络的形成;深入挖掘低空经济研究中人地关系思想与空间组织理念,综合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元视角对无人机智能化、协同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无人机产业链、无人机相关配套设施、市场消费与公众态度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

  • 鲍建涛, 李昭, 张雪容, 邓应彬, 李晓芳, 彭小燕, 陈仁容, 贾翊文, 李彤, 邓琰, 杨骥, 吴希文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43
    录用日期: 2025-03-27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升高,导致藻华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叶绿素a(Chl-a)浓度是监测湖库水质状况的关键因素,能准确体现湖库的水质状况以及藻华程度。由于季节、天气和水体富营养程度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型不能满足复杂场景下Chl-a浓度高精度预测的需求。文章探讨了以因子交互作用、昼夜差异和营养化状况等3种类型的场景划分方法,针对每种类型的数据特征进行多场景划分,并分别运用机器学习(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库水体Chl-a浓度进行短时预测。结果表明:1)以因子交互作用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RMSE为0.004 5,比场景划分前的平均RMSE提高了4.26%;2)按昼夜差异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较差,平均RMSE为0.004 74,比场景划分前的RMSE降低了0.9%;3)在富营养场景中,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是最高的,RMSE分别为0.003 4、0.003 6、0.003 5和0.003 9,其中RF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 蔡淼芳, 钟业喜, 吴思雨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162
    录用日期: 2024-12-24

    基于2000、2010、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2000—2020年城市生育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城市生育率呈下降趋势,集散程度随时间推移先增后减,城市间的离散化趋势缩小,生育率区域差异也缩小。2)城市生育率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但异质性特征明显。具体而言,胡焕庸线西侧高于东侧,但东侧生育率波动高于西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但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生育率仍在下降。聚焦到五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生育率最高,成渝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最低。整体上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西部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中国北方和东部地区。3)经济、政策、人口以及社会因素始终是影响生育率的关键因素,其中以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为表征的经济因素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政策因素在中国北方和东部地区的正向影响显著,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人口质量与生育率呈强负相关,中国东南地区人口数量与生育率呈正相关,胡焕庸线东侧婚育观对生育率负向影响大于西侧,东侧部分地区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仍较大。

  • 郭文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8-01

    依据地理哲学分析框架,对不同阶段地理学知识生产过程、整体规律、思想启发以及未来中国地理学知识生产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哲学是支撑地理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底色,地理学的知识生产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内容分合续替,在融贯中逐步积累新知且朝向整体性的显现过程。2)在地理学知识生产过程中,地理学以显现的特征体现知识的实有,以未显现的特征体现知识的实在;地理学的知识生产总是在实践中动态存在,探索实践中的动力和过程,更能理解地理学的存在和本质。通过对地理学阶段性差异的协调达到普遍性意识,才能体现地理哲学的有效功用和终极诉求。3)未来中国必将进入复杂发展和实践阶段,“叠写的中国”必然更需要“叠写的地理学知识”。地理学的知识生产与实践,需要具有融合不同时空维度智慧的综合性眼光,并根据时代变化与诉求,建立明确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积极推动地理哲学体系建设的本土化,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吴国凤, 刘青, 许瀚卿, 魏旭辰, 王军
    热带地理. doi: 10.13284/j.cnki.rddl
    录用日期: 2024-06-05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合洪涝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和北部滨海地区;2)在最大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中,海口市受淹面积估计为148 km2,相较于最小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增加了约15倍,淹没区域中一半以上的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 m;3)在极端雨潮复合情景下,海甸岛、新埠岛及江东新区一带的滨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显著。根据RCP8.5情景预测,到2100年,海口市受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影响区域预计达到约203 km2

  • 邹黎威, 贺智, 周承乐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结合台风属性数据和多标签分类方法,以BERT-BiLSTM(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为分类模型,提出基于微博文本与深度学习的台风灾情识别方法,对2010—2019年登陆广东省的强台风/超强台风灾情进行识别,在粗分类获取台风灾情相关微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类为交通影响、社会影响、电力影响、林业影响和内涝积水等5类灾情。结果表明:1)提出的台风灾情识别方法粗分类和细分类精度分别达到0.907和0.814;2)强台风/超强台风的灾情占比受台风强度、路径和受灾地区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3)台风登陆前,灾情主要为台风预防措施导致的交通影响和社会影响。台风登陆后,灾情表现出单峰和双峰特征,反映台风灾情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 胡晓, 方伟华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 000、90和30 m分辨率风场模型模拟了中国岛礁区历史热带气旋风速,分地形类型对比分析了各分辨率下岛礁模拟风速大小的差异性,并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100 a一遇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1)30 m空间分辨率风速模拟准确率更高,模拟风速与8个站点实测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4.28 m/s,比90和1 000 m模拟结果误差分别降低了0.08和1.04 m/s;2)不同空间分辨率模拟风速误差与地形类型相关,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90和1 000 m模拟风速与30 m模拟风速的对比表明,平均风速模拟差异比例在山峰地形下分别为6.57%和7.61%,山谷地形下分别为21.28%和17.35%,峭壁地形下分别为22.85%和23.37%,且30 m模拟风速对于迎风坡与背风坡地形转换更敏感;3)对于100 a一遇热带气旋风速,30 m模拟风速会出现最大的风速值且空间差异更大。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1 000、90、30 m分辨率下的模拟风速最大值分别为71.13、73.18和79.97 m/s,标准差分别为3.88、3.72和7.18 m/s。

  • 邵婧妍, 方伟华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为了探索机器学习模型在热带气旋灾害损失评估中的作用,基于2009—2020年福建省县级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数据,分别采用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LightGB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等5种算法,优化了直接经济损失等级评估模型参数,并用不同的热带气旋事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ightGBM算法性能最佳,其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均在79%以上,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最大小时降雨量、3 s极值风速是最重要的2个致灾指标,固定资本存量是比GDP更重要的指标;通过4种登陆点/路径和2种风雨强度的热带气旋事件的对比,发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一致,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王雨, 袁海红, 沈浪子, 刘野, 杨盼盼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基于浙江舟山和温州海岛地区获取的344份水产养殖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和各利益相关者的访谈数据,使用混合数据的因子分析(FAMD)和主成分的层次聚类分析(HCPC),辨识海岛水产养殖家庭台风灾害脆弱性类型,揭示各脆弱性类型的特征,识别家庭脆弱性类型的判别指标,分析台风灾害及其他压力源对海岛渔业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岛地区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家庭呈现高经济脆弱性,大部分虾蟹贝混养类、藻类和贻贝类养殖家庭台风灾害损失严重。2)水产养殖家庭在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家庭呈现3种不同的脆弱性类型及特征。3)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多次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基础设施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是水产养殖家庭呈现台风灾害脆弱性的共同影响因素;风险暴露、养殖品种、家庭年均收入、户主年龄、教育程度、社会支持、采用适应策略的数量及成本-收益情况这些显著判别指标间的差异是形成不同脆弱性类型的关键。4)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和市场、社会、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源相互作用产生累积效应,加剧了海岛地区渔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家庭的社会经济脆弱性。

  • 王雨, 袁海红, 沈浪子, 刘野, 杨盼盼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基于浙江舟山和温州海岛地区获取的344份水产养殖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和各利益相关者的访谈数据,使用混合数据的因子分析(FAMD)和主成分的层次聚类分析(HCPC),辨识海岛水产养殖家庭台风灾害脆弱性类型,揭示各脆弱性类型的特征,识别家庭脆弱性类型的判别指标,分析台风灾害及其他压力源对海岛渔业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岛地区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家庭呈现高经济脆弱性,大部分虾蟹贝混养类、藻类和贻贝类养殖家庭台风灾害损失严重。2)水产养殖家庭在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家庭呈现3种不同的脆弱性类型及特征。3)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多次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基础设施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是水产养殖家庭呈现台风灾害脆弱性的共同影响因素;风险暴露、养殖品种、家庭年均收入、户主年龄、教育程度、社会支持、采用适应策略的数量及成本-收益情况这些显著判别指标间的差异是形成不同脆弱性类型的关键。4)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和市场、社会、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源相互作用产生累积效应,加剧了海岛地区渔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家庭的社会经济脆弱性。

  • 刘蓓蓓, 赵飞, 王曦, 闫雪, 林森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是灾前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2009—2022影响中国东南5省的108个台风案例近4 000个县级灾情,融合30类多源风险要素指标,建立台风动态风险评估样本库,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6个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用于灾害事件发生前对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风险等级以及综合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通过实际灾情与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准确率整体达到80%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可用于实际灾害评估工作。实验对比发现,训练样本量提高1~2个数量级能使模型评估准确率提升3%~14%,表明灾害风险大数据的积累对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胡晓, 方伟华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6-05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 000、90和30 m分辨率风场模型模拟了中国岛礁区历史热带气旋风速,分地形类型对比分析了各分辨率下岛礁模拟风速大小的差异性,并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100 a一遇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1)30 m空间分辨率风速模拟准确率更高,模拟风速与8个站点实测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4.28 m/s,比90和1 000 m模拟结果误差分别降低了0.08和1.04 m/s;2)不同空间分辨率模拟风速误差与地形类型相关,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90和1 000 m模拟风速与30 m模拟风速的对比表明,平均风速模拟差异比例在山峰地形下分别为6.57%和7.61%,山谷地形下分别为21.28%和17.35%,峭壁地形下分别为22.85%和23.37%,且30 m模拟风速对于迎风坡与背风坡地形转换更敏感;3)对于100 a一遇热带气旋风速,30 m模拟风速会出现最大的风速值且空间差异更大。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1 000、90、30 m分辨率下的模拟风速最大值分别为71.13、73.18和79.97 m/s,标准差分别为3.88、3.72和7.18 m/s。

  • 段雪松, 胡志丁, 牛福长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24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周边邻国,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家。在新冠疫情导致中缅边境封控之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依旧突飞猛进。然而这种态势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层面依然将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作为首选。这显然是对缅甸自2000年以来的国别地缘环境变化理解不足。文章借助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通过阐述缅甸基本国情、主要关系与矛盾,揭示在内外因素跨尺度、多领域、多元地缘体互动等共同作用下缅甸地缘环境的演变,即2000—2010年外压内稳和2011—2021年外斗内乱。缅甸整体地缘环境变化为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从地缘环境视角论证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战略定位。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新认识,且为大力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 谢雪苗, 邵亦文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24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灾害管理领域引入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文章回顾了社交媒体数据的特性及其在台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为灾害管理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以2023年台风“杜苏芮”对福建省的影响为例,运用LDA主题建模方法分析新浪微博台风灾害期间的发文数据,探究社交媒体数据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微博平台活跃度与灾害事件发展进程相关;不同类型用户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个人用户更倾向于关注生活设施恢复和救援物资供应情况,而组织用户侧重于灾情传播和应急处置;主题内容演化分析能反映各城市在灾害管理不同阶段内应急响应和公众关注需求的动态。未来研究可从结合多源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主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探索社交媒体数据在灾后紧急救援和基础设施保障需求中的应用等角度展开。

  • 郑璟, 陈卓煌, 李文媛, 唐力生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24

    文章结合广东省巨灾保险的具体实践,详细介绍了台风巨灾指数保险的研发流程、数据和关键方法,回顾了2016—2023年期间广东省台风巨灾指数保险的应用情况,系统分析了现有保险方案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主要结论为:1)基于圆形巨灾框、采用台风强度等级作为赔付结构分层标准的台风巨灾指数保险具有方法简单、易于回算、数据易获取、结果客观透明等优点;2)台风巨灾指数保险具有理赔速度快、运营成本低、可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等优势;3)现有台风巨灾指数保险方案在特定情形下基差风险较为明显,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灾害事件的极端性以及单次台风事件影响多个地市等复杂情形考虑存在不足;4)未来可从更加深入全面分析台风灾害事件规律和特征、增加更多的物理参数、获取更为准确的台风强度等级概率分布等方向加以改进。

  • 孙俊, 刘佳灵, 潘玉君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21

    民族地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和近30年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取向的梳理表明:1)中国民族地理学发展存在由“显学”逐渐演变为“显而不扬”学术领域的过程;2)当代地理色彩浓厚的民族理论探讨强调了“地理”于民族发展、整合、认同的意义,但对“地理”的理解复杂多样,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民族地理理论探讨方向;3)作为独立学术领域的狭义民族地理学,仍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结合现当代地理学思想,地理学介入民族理论探讨有望增强民族地理学领域整体性、促进地理学学科间融合。其现实路径包括:1)以“国家-区域-地方”尺度框架来整合广义民族地理学理论体系;2)以自然、社会、人文3个学科传统来对接民族阐释维度,形成“自然-社会-人文”民族阐释体系;3)在狭义理论层面,聚焦强调联系性、流动性、转换性的地理性民族理论探讨,从而增强民族的地理性理解,而不仅是地理的解释。

  • 吴旗韬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02

    推动港澳与内地交通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大湾区由于制度差异对跨境交通产生边界效应,但现有研究中利用真实交通流大数据对边界效应的动态测度研究不足。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收费数据和跨境交通数据构建大湾区交通流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和边界效应度量方法,研究大湾区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边界效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流网络具有独特的广佛、深莞惠“双核心-边缘”结构,疫情后大湾区交通流网络的交通覆盖度和紧密度都有较大提升,港澳车流开始跨越边界向北延伸,粤港澳交通融合加速,形成“两岸互通、全域互联”的空间格局,但整体上香港和澳门在整体网络的重要性依然较弱。香港和内地、澳门和内地间的阻碍系数高于内地各县区间的阻碍系数,客车的阻碍系数普遍低于货车的阻碍系数。疫情后全网络的阻碍系数呈现动态下降趋势,边界效应的限制作用降低。文章拓展了交通流网络研究中边界效应的定量研究框架,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融合发展。

  • 战武麟, 席广亮, 居阳, 石飞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02

    探究城际出行网络的时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对推动区域内部不同城市的分工协同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百度迁徙数据,利用PPML(Poisson Pseudo Maximum Likelihood)重力模型和交互项检验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城际出行网络特征,并挖掘城际出行时间异质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际出行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工作日城际出行强度最低,周末倾向短途出行,节假日城际出行强度最高的特点;2)城际出行受到推拉力和中间障碍的影响作用。城市发展水平、个体出行诱因等推拉力要素对城际出行具有促进作用,出行成本和行政文化壁垒等中间障碍因素对城际出行具有阻碍作用,推拉要素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段具有差异性。

  • 刘畅, 郭亮, 杨朔, 张庆昊, 贺慧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5-02

    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有待提升的现实背景,以及对车外环境和替代出行方式关注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出行链视角,结合武汉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和街景数据,利用百度地图模拟出行路径,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全面分析了出发地、目的地和车外路段建成环境对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化出行阶段并考虑替代小汽车的公交出行方式,可增强分析深度和模型精度;2)建成环境是影响2种交通方式选择倾向的关键因素,其中车外环境与出发地、目的地的建成环境同等重要;建成环境因素与交通方式选择倾向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部分因素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影响有所差异;3)建成环境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机理可分为弹性调整、有限支撑和直接驱动3种类型。

  • 熊昌盛, 胡宇瑶, 周博, 刘学, 栾乔林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文章从理论上辨析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与影响范围,并围绕海南环岛高铁展开实证研究,通过GIS缓冲区分析揭示了不同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范围与强度差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不同高铁站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差异化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1)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建设运营后,其周边建设用地均出现了扩张;2)海南环岛高铁24个站点中有20个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范围集中在0.5~3.5 km内,且该20个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主要呈现“高铁―主城区”“高铁―城镇中心”“高铁―旅游景区”3种方向;3)20个高铁站点对周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强度差异主要与高铁站点自身属性以及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关,且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呈“所处社会经济环境>所处区位条件>高铁站点自身属性>所处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

  • 王姣娥, 车恩瑜, 肖凡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安徽→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

  • 高瑜堃, 赵鹏军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手机信令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时空精度较高、稳定实时追踪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人群的空间活动和出行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大数据类型之一。文章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其在职住空间关系和交通出行行为研究中的技术应用,随后结合上述应用成果和已有文献对其在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和场景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出行行为和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框架、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内容与技术创新方向。目前,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职住地识别、职住关系和通勤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在出行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驻留-出行识别、出行方式和路径识别,以及人群移动普适规律解析。以上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服务交通碳排放领域研究,为交通碳排放测算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长时序动态追踪、大范围对比分析以及人口和交通新现象研究,并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及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

  • 宗会明, 刘绘敏, 陈易林, 张大鹏, 张嘉敏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客流数据,采用社会网络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客流联系视角探讨重庆市与毗邻地区的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重庆中心城区为网络的绝对核心,长寿、江津、璧山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涪陵、璧山、长寿在网络中通达性明显,涪陵、黔江、江津、万州的中介作用突出;2)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客流网络呈现三级轴线联系,整体网络呈现明显的放射性特征,部分地区联系突破省级行政边界,网络层级按照“4+15+18”分布;3)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凝聚子群表现出高度的地理邻近性,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未来重庆中心城区需进一步加强与四川东部地级市的辐射能力与交通联系,进一步培育与成都双城联系的发展轴,在远期发展中考虑纳入遵义市等地区更好融入重庆都市圈。

  • 刘佳林, 高悦尔, 齐瑞臻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文章基于公交IC刷卡数据,构建收入法模型评估厦门市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客流换乘的时间成本,与政策规定所减免的费用进行对比,根据乘客的换乘时间评估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乘客出行的整体效益,将换乘客流划分为换乘零成本客流、换乘额外费用成本客流、换乘额外时间成本客流、换乘额外时间+费用成本客流4类,并从站点、线路、交通小区、OD点密度、通勤与非通勤5方面分析了各类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站点以岳阳小区为中心的区域聚集大量不同类型的客流;线路以24路为主聚集大量不同类型的客流;交通小区以地铁及岛内BRT线路周边的交通小区聚集大量不同类型客流;OD点密度以轨道一号线各站点和BRT各站点作为起点或讫点,聚集大量换乘客流;通勤时各类客流的活动范围较小,跨距较短,跨岛客流相对较少,非通勤时客流呈较明显的跨岛趋势,且跨距普遍较长。文章量化乘客的换乘时间成本以直观反映换乘的实际损耗,为进一步提升公交用户体验,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制定科学有效的换乘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 马爽, 陈欣, 马嘉悦, 陈浙辉, 李双金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4-30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乡镇街道尺度的流空间视角,利用网约车出发地―目的地(OD)出行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别对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基于网约车流的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网络关联强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耦合;2)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形成南部发展均衡性高,北部单点发展能力强的格局;3)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在乡镇街道与城市尺度上呈一定差异,部分交通网络中的高层级乡镇街道在城市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4)乡镇街道间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活力、城市建设水平、行政区划归属和地理区位差异对乡镇街道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行政区划归属差异影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