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城市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提出相关性-多重耦合网络-耦合联动效应评价(CMC)的综合研究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为例,在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研究表明: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双核心模式,“马太效应”和“富人俱乐部”现象显著,耦合网络受企业网络的影响更大,在继承单一网络双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网络拓扑结构逐渐复杂化,相较于企业网络,耦合网络的“马太效应”显著性略低;2011—2020年,节点耦合联动多为中低水平,链接耦合联动多为中高水平且呈现减弱趋势,核心链接优势减弱;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政策链、市场规模、技术创新是其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组合和专利合作为研究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揭示了政策链对其创新网络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表明,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链体系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短期正向效应,后续推动力尚不明显。由于资源要素、经济基础和创新环境的不同,在政策链影响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三角形向菱形转变。政策链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实质上是影响行为主体选择合作对象展开合作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链的系统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向竞争性政策转型,以激发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政策干预的链式政策体系应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联系在一起。
超大城市是工业活动主要集聚地,针对工商注册类数据在识别城市内部工业活动区位特征时精度不足这一问题,从“地-房”视角构建了工业活动区位识别新策略。以深圳市作为案例,利用土地与建筑物数据、多源遥感影像与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与空间自相关刻画了工业活动区位特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深圳市工业生产活动“多中心连片”式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工业研发活动“单中心零散”式分布于中心城区;2)城市工业活动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生产活动空间自相关程度与空间溢出效应强于工业研发活动,前者可以在更广的地理范围发挥其集聚经济效应;3)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高速公路、火车站、商业配套与行政区面积等因素对工业生产活动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公交站、地铁站与金融配套等因素对工业研发活动空间集聚具有积极影响。
基于2014—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自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分别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和倒“U”型变动态势。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性视角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地理距离衰减的阻滞效应对采购方式产生影响;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网络中的主导,武汉和长沙的最强联系指向明显,九江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以子城市群内部联系为主,跨省域的联系较弱,承担“经纪人”角色的板块四发挥了中介作用促进关系在整体网络中的连接和传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企关联网络受到邻近性和城市属性的影响,经济邻近、组织邻近、财政支出和市场环境起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对城市网络起负向作用。
为充分讨论城市活力时空分布与街区特征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将街景影像、兴趣点、建筑形态、路网密度等12类数据分别表征为环境因子、功能因子和形态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探讨特征因子对城市活力的独立推动作用,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特征因子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山区的城市活力呈现多活力中心空间集群结构,其中工作日城市活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就业和通勤行为;2)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差异受街区特征因子的驱动或抑制影响,其中城市功能和业态分布是经济型城市活力的主导诱因,娱乐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推动力;3)功能复合、建筑紧凑、绿化环绕的街区可以驱动城市活力。
中国对海外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超过80%,铁矿石的海运时空格局及演变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全球海运时空格局,通过研究疫情时期中国铁矿石进口格局变化态势,试图为未来防范类似危机、提高供应链韧性提供依据与经验。基于AIS(Automatic Identify System)大数据,重点分析了疫情集中暴发期(2020年1—6月)中国铁矿石的时空输入格局,结果表明:1)2020年2月新冠疫情对中国铁矿石进口影响最为严重,随着中国3月复工复产,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开始增长;2)2020年5月长三角、珠三角与西南沿海港口群的铁矿石进口量占比增加,铁矿石港输入重心呈略微南移的趋势,但整体仍分布在环渤海港口群南部边界。新冠疫情并未改变中国铁矿石进口以环渤海港口群为主要输入港的格局;3)疫情集中暴发期中国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加,其中对巴西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度同比降低,而对乌克兰与印度的依赖度同比提升,海外铁矿石供应中心呈现西偏趋势;4)疫情集中暴发期伊塔基港、圣尼古拉斯港、南非萨尔达尼亚湾港等港对华铁矿石供应量整体减少,而黑德兰、澳尔科特、丹皮尔等港口对华供应整体增长。
以南京(1368—1978年)为例,利用方志文献、古旧地图等史料构建了6个世纪的城市路网历史地理信息数据集,基于空间句法理论探讨了权力互动下的路网历时性变化和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政府和公众权力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绝对控制、对立反抗再到政府主导的历时性过程。新兴政权常对路网进行重组,将意识形态内化为空间精神。2)政府和公众权力的互动影响了路网的生长方向和通行能力。民国是时间分界点,路网整合度和穿行度核心均由城南向城北移动。中国古代史料在城市路网的量化研究中具有较好的运用潜力,权力视角为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松江被誉为“上海文化之根”,而九峰作为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山林资源,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自元代以来便成为了江南地区的著名景点。在当代,九峰仍然是展现当地山林景观的重要地标。深入研究九峰地区景观空间意象,有助于识别与理解当地特色景观,从而还原历史风貌,以推动中国传统景观文化传承与发扬。诗词中含有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与景观空间意象的细腻描写,因此,文章以元明清时期639首松江九峰地区景观题材诗词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诗词进行分节、筛选、定量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探索松江九峰地区景观意象构成因素及特色。结果表明:1)松江九峰地区拥有数量繁多的自然景观物象与类型丰富的人文景观物象;2)松江九峰地区诗词文本中以中性情感词与积极情感词占比最高;3)围绕物象与情感,松江九峰地区共归纳出“秋月泛舟”“闲适幽居”“松山感怀”“山间怀想”与“华亭山水”5类景观空间意象。
科创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趋于多元化,传统区域要素难以较好地解释其迁移机理,而舒适性理论为解读其迁移特征与机制提供新视角。基于企业微观主体,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探测器,从舒适性视角探究广州市文化创意企业迁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有别于早期的文化创意企业主要向中心区集聚的演变模式,也不同于制造业企业主要由中心区向外围转移的单向迁移路径,文化创意企业呈现更为复杂的迁移网络关系。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既是企业的主要迁入地,也是主要迁出地,迁出与迁入模式均以中心区为核心,分别呈均衡扩散和等级衰减,且不同类型企业的舒适性偏好和迁移特征趋于多样化。2)舒适性因子对于不同阶段和类型企业迁移的影响力具有异质性,其中休闲与社交场所、交通设施等因素影响力较为显著,景观舒适性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低。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舒适性因子的适用均存在地域性。3)舒适性对于企业迁移的决策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本身和从业者2类主体实现,其影响机制可总结为政策导向下中心区企业流动、设施配套需求下企业回流、政策与设施助推下企业外迁3方面。最后,提出文化创意空间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舒适性环境塑造等策略建议。
盛极一时的种植园是东南亚殖民史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后殖民时期,学界持续关注殖民主义对前殖民地国家带来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代国际合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推进后殖民时期中国海外农业合作区的建设,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以资本批判理论为指导,建立殖民主义的空间争夺理论框架,以殖民主义为背景,梳理了东南亚种植园兴衰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并详细分析了种植园的构建模式。研究发现:1)随着殖民活动的深入和扩展,殖民者在东南亚的空间争夺焦点由单一的物质资源转向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物质及非物质资源,建立种植园是殖民者保持自身支配地位的有效手段;2)种植园的构建充斥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土地、劳动力、国际市场资源的争夺,每一种资源的争夺都形成相应的权力空间关系;3)种植园促进了殖民者对当地社会的渗透,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形塑作用,使得殖民地社会的运行全面服务于殖民政权的资本积累,巩固了殖民者的统治地位。
近40年来,中国钦州湾和菲律宾马尼拉湾海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对区域海岸带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利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MNDWI)和大津(Otsu)算法,结合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对两地近40年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22年,钦州湾海岸线长度增加了44.78 km,总体呈现向海推进趋势,平均变化速率达6.81 m/a,自然岸线占比不断下降而人工岸线比例上升。相比之下,马尼拉湾海岸线变化相对较小,总长度减少1.05 km,平均变化速率为2.36 m/a,自然岸线占比持续下降。钦州湾围填海强度指数和年均空间扩展速率均大于马尼拉湾。两地海岸线演变的特征均是受到围填海活动的显著影响,而港口码头建设和围海养殖是围填海的主要驱动因素。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构造响应的重要地貌标志。文章选定北江上游浈江段出露较好的河流阶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分析浈江河流阶地的年代。结果表明:3个剖面顶部的年龄分别为231±29、256±26、41±6 ka,底部的年龄分别为654±79、576±38、392±56 ka。通过与已有浈江和邻近流域的热释光年龄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北江上游浈江段左岸存在明显的两级河流阶地,T2和T1最终形成的大致时间分别为231±29、41±6 ka。浈江段二级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运动的影响,一级阶地是在气候变化与构造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根据研究区T2和T1砾石层顶部的样品年龄和拔河高度,计算出对应的下切速率分别为0.056和0.524 mm/a。最后,通过与邻区其他流域河流阶地的测年数据和下切速率的对比显示,中更新世中晚期粤北主要河流具有同步演化特征,表明粤北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存在构造抬升。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s, LCCs)作为植物重要的生理生化参数之一,其含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使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人参果LCC进行快速无损监测,有利于实现精准农业的发展。文章以人参果叶片高光谱数据和对应的人参果LCC为数据集,使用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算法,提取人参果叶片高光谱数据0~10层低频小波系数,将0~10层光谱数据集与对应的人参果LCC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然后将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ariable Combination Population Analysis, VCPA)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结合,使用VCPA-GA算法提取人参果全谱和各分解层敏感波段,通过4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人参果LCC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DWT能提高人参果LCC的预测性能,在4种机器学习模型中,4层BP-Ada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好,R 2达到0.919,MAPE=2.090%,RMSE=1.453,RPD=3.900,其次PSO-BPNN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也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文章表明,人参果高光谱数据经DWT-VCPA-GA算法处理后,使用4层低频小波系数重组的光谱数据构建BP-AdaBoost回归预测模型时对人参果LCC的估算性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