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6, Vol. 36 ›› Issue (6): 1005-1018.doi: 10.13284/j.cnki.rddl.002890
苏木兰,戴文远,黄华富,郭 强,黄剑彬
收稿日期:
2015-06-26
出版日期:
2016-11-05
发布日期:
2016-11-05
通讯作者:
戴文远(1972―),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从事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景观生态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E-mail)dwy_geo@163.com
作者简介:
苏木兰(1990―),女,福建永泰人,研究生,从事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研究,(E-mail)990273241@qq.com
基金资助: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152);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K3-300);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思想库研究项目(2015-7)
SU Mulan,DAI Wenyuan,HUANG Huafu,GUO Qiang,HUANG Jianbin
Received:
2015-06-26
Online:
2016-11-05
Published:
2016-11-05
摘要: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为研究区,基于 2000、2009 和 2013 年 3 期 SPOT 遥感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最近邻点统计量、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定量分析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3 年间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面积共增加 399.69 hm2 ,主要转自耕地和林地,后期(2009―2013 年)的增量、增速均比前期(2000―2009 年)大,说明综合实验区的成立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张产生重要影响。2)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展主要形式:一是块状扩展,即沿原有斑块向四周蔓延式向外扩展;二是带状扩展,即沿各乡镇的交通干线向两侧或某侧扩展。3)2000、2009 和 2013 年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呈现高密度小规模集聚分布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格局,且随时间变化,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不断提高。4)坡度、地形起伏度、道路和河流等景观要素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坡度平缓(0~10°)、近水源(距河流<1 500 m)以及交通便利(距离道路<500 m)的地方,且扩张趋势明显;反之,农村居民点分布明显较少。
苏木兰,戴文远,黄华富,郭 强,黄剑彬.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海岛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以福建海坛岛为例[J]. 热带地理, 2016, 36(6): 1005-1018.
SU Mulan,DAI Wenyuan,HUANG Huafu,GUO Qiang,HUANG Jianbin.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 Rur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aitan Island of Fujia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6): 1005-1018.
[1] 李君,李小建.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巩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7):1195-1204.[2] 陈国阶.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5-8.[3]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186-192.[4] 谭雪兰,钟艳英,段建南,曹浩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3):309-315.[5]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 HILL M.Rural Settlement and U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 [M].London:Hodde &Stoughton,2003:20-36,58-72.[7] CARMEN C F,ELENA G I.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 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4,86(4):889-904.[8] HANSEN A J,BROWN D G.Land-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 Rates,Drivers,and consequence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5,15(6):1849-1950.[9] 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地理学报,1998,43(4):311-317.[10] 周道玮.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69-372.[11] 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赵婷婷,谢志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9-116.[12] 刘明浩,戴志中.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13] 张鹏,雷国平,李佳.石油城市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06-209.[14]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2257-2269. [15] 王成,武红,徐化成,郑均宝,周怀军.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2):170-176.[16] 角媛梅,肖笃宁,马明国.绿洲景观中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10):2092-2100.[17] 梁会民,赵军.基于GIS的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81-83.[18] 李姗姗,曹广超,赵鹏飞.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宁强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86-191. [19] 曲衍波,张凤荣,宋伟,梁发超,姜广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4):490-503.[20] 谢作轮,赵锐锋,姜朋辉,刘海猛,祝稳.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5):937-947. [21] 鲁莎莎,刘彦随.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4):537-549.[22] 焦鹏飞,张凤荣,李灿,朱凤凯,朱泰峰.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45-54. [23] 闵婕.基于村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157-162,319.[24] 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9(2):97-105.[25] 陈鹏,吴剑,傅世锋.平潭海坛岛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J],生态科学,2013,32(3):265-270.[26] 张永战,王颖.面向21世纪的海岸海洋科学[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36(6):702-711.[27] 林志兰,黄宁,陈秋明,廖连招,陈克亮.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在厦门海域的应用[J].台湾海峡,2012,31(1):136-142.[28]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王长有,刘纪远.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5):523-530.[29]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30] 毛政元,李霖.空间模式的测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66.[31] 闫庆武,卞正富.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3):57-61.[32] 马利邦,郭晓冬,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2,30(4):408-416.[33] WONG D,LEE J.ArcView GIS与ArcGIS地理信息统计分析[M].上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24-224.[34] 王焕,徐逸伦,魏宗财.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1):68-73.[35] 张文忠,孟斌,吕昕,刘旺.交通通道对住宅空间扩展和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4,24(1):7-13.[36] 任平,洪步庭,刘寅,周介铭.基于RS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2014,34(12):3331-3340.[37]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 陈传明,黄义雄.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平潭岛例[J].海洋科学,2002,26(4):48-51. |
[1] | 唐锦玥, 何益珺, 塔娜.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6): 1015-1025. |
[2] | 闵开付, 程亮, 周晓, 夏南, 李宁, 李满春. 南沙他国侵占岛礁战略价值及空间格局评价[J]. 热带地理, 2020, 40(4): 684-693. |
[3] | 金万富, 何广静, 陈乐. 中国高尔夫球场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和扩散模式[J]. 热带地理, 2020, 40(3): 515-524. |
[4] | 庄良, 田娜, 赵彪. 上海市博物馆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20, 40(3): 539-550. |
[5] | 刘逸, 李源, 黎卓灵, 韩芳菲. 新冠肺炎疫情在广东省的扩散特征[J]. 热带地理, 2020, 40(3): 367-374. |
[6] | 杜方叶, 王姣娥, 王涵. 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空间差异[J]. 热带地理, 2020, 40(3): 386-395. |
[7] | 胡雪峰, 王兴平, 赵四东. 越南工业区空间格局及产业发展特征[J]. 热带地理, 2019, 39(6): 889-900. |
[8] | 任向宁,董玉祥,王秋香. 珠三角核心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识别[J]. 热带地理, 2018, 38(5): 668-677. |
[9] | 彭 颖,翁时秀,李立勋. 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电视市场结构空间格局演变 ——以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4): 504-515. |
[10] | 孔 锋,王一飞,方 建,吕丽莉,张黎黎,王卓妮. 中等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不同强度降雨对总降雨贡献的区域差异(2006―2100年)[J]. 热带地理, 2018, 38(1): 48-60. |
[11] | 孔锋,方建,吕丽莉,王铸,孟永昌,杨旭. 1961―2015年中国不同强度降雨的 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 [J]. 热带地理, 2017, 37(4): 473-483. |
[12] | 方健,杨兴柱,朱琳. 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7, 37(2): 277-285. |
[13] | 刁贝娣,陈昆仑,丁镭,曾克峰. 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7, 37(1): 56-65. |
[14] | 吕凤琴,陈世栋,袁奇峰. 都市边缘区农村集资房时空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 ——以20世纪90年代广州白云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5, 35(5): 753-761. |
[15] | 姜海宁,许树辉,谭石柳. 中国民族乐器制造企业的空间格局[J]. 热带地理, 2014, 34(5): 599-6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