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存建,冯凉,杨洪忠,程熙. 四川省林草火险等级评价[J]. 地理研究, 2010, 29(6): 980
-988
. |
[2] |
杨 山, 陈 升.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结合部及其用地结构演变——以无锡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255
-1263
. |
[3] |
武胜利, 李志忠, 惠 军, 葛 琳, 何牡丹. 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J]. 地理研究, 2008, 27(2): 314
-322
. |
[4] |
王 菱, 甄 霖, 刘雪林, Ochirbat Batkhishig, 王勤学. 蒙古高原中部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 地理研究, 2008, 27(1): 171
-180
. |
[5] |
李景宜, 石长伟, 傅志军, 赵 昕. 渭河关中段洪水资源化潜力评估[J]. 地理研究, 2008, 27(5): 1203
-1211
. |
[6] |
王黎明, 杨燕风, 欧阳宏斌. 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压力模型研究[J]. 地理研究, 2001, 20(4): 389
-396
. |
[7] |
张复明. 区域性交通枢纽及其腹地的城市化模式[J]. 地理研究, 2001, 20(1): 48
-54
. |
[8] |
艾少伟, 苗长虹. 异质性"通道"与跨国公司地方化结网——以苏州工业园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483
-1498
. |
[9] |
蔡青, 曾光明, 石林, 梁婕, 黄璐, 韦安磊. 基于栅格数据和图论算法的生态廊道识别[J]. 地理研究, 2012, 31(8): 1523
-1534
. |
[10] |
徐国鑫, 金晓斌, 宋佳楠, 周寅康. 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9): 1621
-16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