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晓勇, 陈同斌, 肖细元, 黄泽春, 安志装, 莫良玉, 李文学, 陈煌, 郑袁明. 污染水稻田中土壤含砷量的空间变异特征[J]. 地理研究, 2003, 22(5): 635
-643
. |
[2] |
李九发, 陈小华, 万新宁, 薛元忠, 顾靖华. 长江河口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河床沙波现场观测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22(4): 513
-519
. |
[3] |
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 周滔, 刘筱非.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4, 23(4): 469
-478
. |
[4] |
于伯华, 吕昌河.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289
-2295
. |
[5] |
刘立华. 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J]. 地理研究, 1989, 8(4): 16
-27
. |
[6] |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2012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在武汉隆重召开[J]. 地理研究, 2012, 31(11): 2122
. |
[7] |
李仁东, 庄大方, 王宏志, 吴胜军. 洞庭湖区近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64
-169
. |
[8] |
李柯, 何凡能. 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49
-1054
. |
[9] |
田明, 樊杰. 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86
-194
. |
[10] |
G.F.罗杰斯. 关于生物地理学教学工作的建议[J]. 地理科学进展, 1985, 4(1): 54
-5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