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 ›› 2015, Vol. 35 ›› Issue (4): 456-462.doi: 10.13284/j.cnki.rddl.002724
周尚意,张乐怡
出版日期:
2015-07-03
发布日期:
2015-07-03
作者简介:
周尚意(1960―),女,广西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学领域的研究,(E-mail)twizsy@163.com
;张乐怡(1995―),女,北京人,本科在读生,(E-mail)zly950704@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不同区域地方性的刻画及形成机制研究”(4127115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活化创新研究”(14ZDB139);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北京社区新地名分析地名文化中的主体关系”
ZHOU Shangyi,ZHANG Leyi
Online:
2015-07-03
Published:
2015-07-03
摘要:
国家第二次地名普查已经启动,其中一项工作是调查地名文化。发掘地名文化有6种功能,其中之一是“展现历史时期聚落空间格局”。文章的第一个目的是分析一系列地名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关系,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地名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聚落功能的关系;第二个目的是,基于历史文献恢复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主体性,意在指出所有基于文献分析得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均带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恰恰可以部分反映出城市的社会文化空间。文章以《鲁迅日记》为研究对象,统计鲁迅1912―1926年在北京居住的时期内,他所光顾过的地方。用这一系列地名,将那个时期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来。文章采用文人日记作为研究材料分析地名,这与采用城市历史地图中的地名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是,强调了个体视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这个结构折射出那个时期文人心中的城市空间结构意象。文章的结论有二:第一,鲁迅在京足迹地图串联的那些貌似无意义的地名,可以构成一个地名集合遗产,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第二,鲁迅对北京的空间感知的首要对象是区域,而他将林奇提出的其余4个空间要素列为次要感知层次。
周尚意,张乐怡. 鲁迅在京足迹折射的文人城市空间结构意象 ——对《鲁迅日记》中北京地名的分析[J]. 热带地理, 2015, 35(4): 456-462.
ZHOU Shangyi,ZHANG Leyi. Beijing’s Spatial Structure in 1920’s:A Study of the Beijing’s Place Names in LuXun’s Diary[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4): 456-462.
[1] AYANOVNA L N.The Role of Old Turkic Place Names in Teaching Histo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1:1054-1061.[2] 王锡荣.从《鲁迅日记》看他与北京图书馆的关系[J].图书馆学通讯,1981(3):30-34.[3] 高道一.《鲁迅日记》中的几个衙署[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4] 吴俊范.景观更替与城市区片地名的生命力——以上海棚户区地名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29(3):34-47.[5] 王茂军,张学霞,霍婷婷.北京城市认知的空间关联模式城市地名认知率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0):1243-1254.[6] 霍婷婷,王茂军.基于地名认知率的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519-525.[7] 朱竑,周军,王彬.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8] 周尚意,吴莉萍,杨飞,等.论城市实体空间变化与历史地名保护的关系——以北京二环以内地区为例[J].中国地名,2007(1):66-67.[9] 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76-79.[10] 苏钠.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1900-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11]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J].热带地理,2013,33(6):737-747.[12] FEATHERSTONE M.Postmodernism and the Aestheticiation of Everyday Life[M]//LASH Scott,FRIEDMAN Jonathan.Modernity and Identity.Oxford:Blackwell,1995:265-290.[13] HIGHMORE B.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 [M].London:Routledge,2002:30.[14]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164-174.[15]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16] NAAMAN M,SONG Y J,PAEPCKE A,et al.Assigning textual names to sets of geographic coordinates[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6,30(4):418-435.[17] APORTA C,KRITSCH I,ANDRE A,et al.The Gwich’ in Atlas:Place Names,Maps,and Narratives[J].Modern Cartography Series,2014,5:229-244.[18] SACK R D.Book review(LEY David,SAMUELS Marwyn S.Humanistic geography:Prospects and problems[M].Chicago:Maaroufa Press,Inc.,1978.)[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1980,6(4):438-441.[19] BACKHAUS G.Phenomenology/Phenomenological Geography[M]// KITCHIN R,THRIFT 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 & Boston:Elsevier Publishing,2009:137-144.[20] 卫才华.民国时期北京早市商业类型与城市生活[J].民族文学研究,2013(3):158-164.[21] 于小川.王府井大街商业设施的形成及演变过程[J].建筑史论文集,2002(5):156-162.[22] 吴文科.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138.[23] 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D].武汉:武汉大学,2011:27.[24] 卓光平.戏剧文化的哲人思考——鲁迅戏剧活动和戏剧文化观[J].长江论坛,2009(5):72-77.[25] 钱笑.北京居住空间的发展与变迁(1912―2008)[D].北京:清华大学,2010:36.[26] (清)周家楣,谬签孙.光绪顺天府志经政志•学校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21.[27] 俞启定.书院北京[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71-172.[28] 孙郁.鲁迅与陈独秀[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9] LYNCH K.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0] FRANCESCATO D,MEBANE W.How citizens view two great cities:Milan and Rome[M].DOWNS R,STEA D.Image and Environment:Cognitive Mapping and Spatial Behavior.Chicago:Aldine,1973:131-147. |
[1] | 李旭亮,陶海燕,卓 莉,李秋萍,汪珂丽. 北京主城区伪基站活动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9, 39(1): 125-134. |
[2] | 张争胜,石成,赵霞,刘玄宇,牛姝雅. 刘南威教授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重要贡献[J]. 热带地理, 2017, 37(5): 742-746. |
[3] | 赵 静,张争胜,陈冠琦,南文龙.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J]. 热带地理, 2016, 36(6): 1045-1056. |
[4] | 李凤珍,钟剑波,谢石营,李郇. 广佛同城化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变[J]. 热带地理, 2016, 36(4): 600-609. |
[5] | 战赤嘉. 茂名市地名与地形关系[J]. 热带地理, 2015, 35(3): 437-442. |
[6] | 刘南威,张争胜.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 热带地理, 2015, 35(2): 162-169. |
[7] | 杨宏烈. 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J]. 热带地理, 2013, 33(6): 737-747. |
[8] | 施昌海,千庆兰,陈颖彪. “粤东”一称地理意义的历史演化与当代争辩[J]. 热带地理, 2013, 33(5): 610-616. |
[9] | 施昌海,千庆兰,陈颖彪. “粤东”一称地理意义的历史演化与当代争辩[J]. 热带地理, 2013, 33(5): 610-616. |
[10] | 宋立新,周春山. 基于公共空间价值建构的社区规划——以广州北京街3个传统社区为例 [J]. 热带地理, 2013, 33(3): 269-275. |
[11] | 刘兴亮. 郭子章地理学著述成就述论[J]. 热带地理, 2012, 32(5): 470-475. |
[12] | 叶玉瑶, 陈伟莲, 苏泳娴, 吴旗韬.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 热带地理, 2012, 32(3): 313-320. |
[13] | 翁毅, 朱竑. 城市演进角度下的“涉水”地名文化景观——以福州滨江城区台江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2): 141-146,172. |
[14] | 王彬, 黄秀莲, 司徒尚纪. 广东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J]. 热带地理, 2011, 31(5): 507-513. |
[15] | 郑泽爽, 甄峰.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研究——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09, 29(3): 257-2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