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人才分布和流动格局
    武荣伟, 王远鑫, 张钦, 周亮
    热带地理. 2025, 45(2): 183-19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49

    异质性视角下,基于各省2010、2020年人口普查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与可视化的方法,刻画了中国地级行政区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才分布的时空格局,使用Beta回归模型,从空间类分、空间选择、空间集聚与舒适度偏好4个维度,揭示了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10—2020年,不同学历人才占比的地区差距呈研究生>本科>专科;研究时段内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地区差距呈缩小态势。2)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才比重均呈现行政等级分异特征,即从首都―省会(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地区,高学历人才比重逐级递减,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才等级分异特征最为典型,专科学历人才最为弱化。3)胡焕庸线是高学历人才比重空间结构模式差异的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侧,高学历人才比重呈现中心(省会城市)―外围(一般地级行政区)的空间结构,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才空间结构最为典型。胡焕庸线西北侧形成东起大兴安岭林区西至哈密的专科学历、本科学历人才高值分布区。4)空间类分方面,不同学历人才均偏好收入更高、行政级别更高、城镇人口规模更大的地级行政区,且偏好程度总体呈研究生>本科>专科。空间选择方面,地级行政区住房成本越高,就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越高,总体呈现研究生>本科>专科。空间集聚方面,地级行政区城镇化水平会促进不同学历层次人才集聚,作用强度表现为专科>本科≈研究生。舒适度方面,地级行政区社会环境舒适度越高,越吸引高学历人才集聚。

  • “中缅印度洋通道”专题
    董晓芳, 李灿松, 刘晓凤, 饶允昌
    热带地理. 2024, 44(7): 1184-119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771

    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是影响边境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其研究对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和双边贸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历史文献档案和统计数据资料等,深度剖析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的时空过程,并探讨了以“裙带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在此过程的运行机制。主要结论为:1)时间上,非法跨境贸易大致经历缓慢增长萌芽期、猖獗发展期和明显下降消退期3个阶段;2)空间上,以北线、中线和南线3条路线为主,贯穿印度北部、缅甸北部,最后进入中国云南;3)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和跨境“裙带关系”提供的信任、规范和执行机制,从而形成完整的社会网络贸易链。最后,建议通过简化正规贸易和加强智慧边境建设等方式来治理非法跨境贸易。

  • 文化地理
    彭熔, 刘超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62-197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33

    音乐有着再现地方和唤醒地方感的力量。以地名命名的歌曲及其评论对地方有着意象化的表达,也是创作者和听众符号化的情感映射。文章搜集与成都有关的歌曲,以歌词及其评论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从音乐叙事视角分析成都地方意象的维度、建构过程以及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音乐叙事里的成都地方意象由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3个层面共同构成。2)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叙事文本从叙事要素、结构和基调3方面起元素认知、情感共鸣、基调渲染的作用,从而构建地方意象。3)音乐叙事下的成都地方意象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的三重特征。4)音乐叙事构建了“理想家园”“故事酒馆”“烟火人间”的地方意象,这些意象成为城市魅力所在。文章丰富了音乐与地方关系的解读,将城市意象的表达从空间结构、符号感知进化到地方意义层面,赋予空间以温度、让空间活起来,为魅力城市的打造、地方意象的建构和形象宣传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 台风气候背景与区域特征
    李铮, 邱兰兰, 王伟, 何斌, 吴绍洪, 贺山峰
    热带地理. 2024, 44(6): 973-98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36
    PDF全文 (286) HTML (2548)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但北上台风占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总数的比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北上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生成,8月份进入定义区数量最多,生命期强度以超强台风、台风等高强度等级居多,且高强度等级北上台风出现的几率近些年有增加趋势;3)共有159个北上台风在中国登陆,未登陆转向路径台风大多在30°N、125°―130°E附近向东转向。北上台风生成位置大多集中在10°―20° N、130°―150° E,登陆类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更加偏西,消散类台风的生成位置纬度更高;4)Niño 3.4指数与北上台风频数和生命期强度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同时其对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也具有明显影响。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生成的北上台风数量更多,生成位置更加偏西、偏北,但厄尔尼诺年发生的北上台风强度更高。

  • 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
    张鹏, 张云霞, 汪洋, 丁一, 尹宜舟, 董震, 武喜红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47-106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61
    PDF全文 (207) HTML (309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每百万人口死亡失踪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台风灾害灾情重心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南移,灾害影响呈现沿海地区减轻、内陆地区加重的特征;3)台风引发的风雨是灾情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因素是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和农作物损失的驱动因素之一;4)浙江闽北、粤西桂东两大区域灾情集聚特征显著,与台风活动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5)局部地区生产总值与灾情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能力的促进作用。

  • 经济地理
    黄卓, 赵渺希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78-198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343

    文章基于1979—2020年东莞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构建企业网络,采用中断模拟和复杂网络的抗毁性分析城市产业网络韧性演化特征,主要从网络单节点韧性演化、网络整体韧性演化以及区域网络韧性演化3方面对东莞产业网络韧性演化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单节点仿真攻击中城区核心节点对网络韧性的影响逐步减弱,城区核心节点和普通镇节点的差异不断缩小,网络对单节点攻击的抗毁性趋于稳定;2)相较于随机攻击,蓄意攻击能使网络更快崩溃,但随着东莞产业网络趋向多中心结构演化,蓄意攻击对网络韧性的冲击逐渐减弱;3)东莞产业网络对深圳的抗毁性低于广州,但城市内外的企业力量趋于均衡,区域网络韧性水平逐步稳定;4)东莞产业网络韧性演化模式呈现从低韧性水平的单中心网络向高韧性水平的多中心网络方向演化。最后,提出构建网络多中心发展结构、加强各节点产业协作,注重城市产业内外均衡发展等优化城市产业网络韧性的策略,为增强产业网络韧性提供思路。

  • 观点&争鸣: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
    朱鹤健
    热带地理. 2024, 44(8): 1341-134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47

    文章针对地理学现状,提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其含意不止这两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更重要的是从中萃取文理融合思维。而文理融合思维成为地理学创新的枢纽,在3个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地理学新定位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用学科;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意在培养新型的文理思维融合的地理学人才,三方面革新主要植根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深度融合。由此地理学成为一个包括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内许多问题无法替代的学科,以独特的魅力学科挺立于科学之林。

  • 综述
    罗茂珂, 张少尧, 邓伟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762-177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33

    通过CiteSpace对200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研究1 26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合城镇化发展与流迁转型背景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研究热点、主题与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人口流迁阶段的职住分离研究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职住分离的研究区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反映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迁转型的新现象。其次,研究视角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微观层面,更加关注个体和家庭的职住分离问题。同时,研究数据由传统抽样调查转变至大数据,多学科理论逐步被应用到职住分离研究。最后提出研究展望:1)在流迁转型背景下,应加强职住分离新特征及其空间关联研究,进一步串联乡城、城-城与城内流迁背景下的多尺度职住分离形成的社会基础。2)当前研究连贯性、纵深性不足,应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各阶段职住分离纳入统一视角。3)积极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处理流迁大数据,结合地理学、城市学、交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职住分离机制进行深入探讨。4)将迁居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讨论职住分离与迁居行为的相互关系,促进适当迁居,以缓解职住分离。

  • 华南水文水资源
    徐飞, 杨骥, 荆文龙, 邓应彬, 赵玲玲, 李泽华
    热带地理. 2024, 44(9): 1549-1561.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234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此,文章以广州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的增江流域为例,基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了1959—2018年增江流域水源涵养年、月、日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水源涵养的供给、调节和削峰补枯功能。结果表明: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685.7 mm,以-1.30 mm/a速率不显著减少;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水源涵养1—9月为正值,10—12月为负值,1、3、6、11和12月水源涵养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趋势范围为-0.04~-0.67 mm/a;近60 a增江流域Max1day、Max3day、Max5day和Max7day为正值,而Min1day、Min3day、Min5day和Min7day为负值,除Min5day和Min7day的水源涵养不显著减少外,其他6个日极端水源涵养指标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呈东南和北部低,西南高的态势;1959—2018年增江流域年、月、日水源涵养分别体现其供给、调节、削峰补枯的功能;水源涵养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大,且明显高于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水源涵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 人口地理
    武荣伟, 王堠崟, 王远鑫, 陈利
    热带地理. 2024, 44(8): 1500-151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43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年间,中国绝大多数县域步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县域步入“老龄社会”,成渝地区、内蒙古中部、长三角外围等地区县域步入“超老龄社会”。2)人口老龄化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式多样。总体上,胡焕庸线是人口老龄化分布的明显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县域老龄化程度高于西北半壁县域,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梯度扩散的特征;局部看,人口老龄化呈现“均质化”“逆核心—边缘”“核心—边缘”等多样的空间结构特征。3)自然环境奠定人口老龄化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是老龄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人口迁移对老龄化空间格局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 笔谈
    郭文, 周尚意, 张敏, 张骁鸣, 艾少伟, 李鹏, 谢双玉, 李亚娟, 陈兴, 张旭, 余志远, 李大伟, 董皓平
    热带地理. 2024, 44(9): 1527-154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902

    “淄博烧烤”“村超”“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王婆说媒”“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国内外现象级事件在网络的走红,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技术新景观和社会空间新形态。网络技术和流量导向的新空间综合效应,使日常生活、时空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展开关系、地方性及其认同等发生了明确变化。以往人们针对此类现象的学术研究还不够充分,在新媒体技术促进网络社会变革并高频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据此,组织了一批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围绕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问题进行学术剖析。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的理解与反思,在学术上有利于人们增进对网红现象的深度理解,在实践中能对网络技术应用、空间秩序引导、地方营造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发。

  • 南海研究
    关焯强, 李君益,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热带地理. 2024, 44(11): 2025-203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65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70年代的1.086上升到21世纪20年代的1.124。1973—2023年间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年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1992—2023年间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存在较大侵蚀。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 方法研究
    何艳虎, 吴璐言, 林泽宇
    热带地理. 2024, 44(11): 2104-211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67

    土地利用承载着大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探究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更好助力低碳发展,文章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首先分别优化碳汇最大化和碳排放最小化2种低碳发展情景下的流域各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流域202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而比较分析一般情景和2种低碳情景下流域未来土地利用的低碳效果,最后提出低碳导向下的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调控对策。结果表明:1)一般发展情景下,东江流域耕地占比从2020年的15.66%上升到18.66%,建设用地占比从2020年的3.76%上升到7.71%,而林地占比从2020年的74.36%降低至65.01%,变化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南部和中部地区等经济快速发展区域。2)2种低碳发展情景下,东江流域林地占比明显多于一般发展情景,差异部分主要为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变化。相较一般发展情景,2种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耕地占比降低4%~5%左右,建设用地占比降低4%左右,而林地占比则多出10%以上。3)东江流域需提高耕地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将利用率低和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地类转化为林地等碳吸收能力强的地类;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地类转化,旨在通过地类转化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证转化地类具有一定的碳吸收能力或较低的碳排放能力。4)在CA-Markov模型中加入行政中心位置信息,能有效提升模型的模拟精度。

  • 国土空间规划
    魏伟, 段云生, 尹力, 薄立明, 夏俊楠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33-194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393

    为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切入视角,运用交叉转换矩阵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域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微增,但农业空间大量减少,上-中-下游“三区空间”演化空间差异显著;全域农业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在下游地区转换为城镇空间,在上、中游地区恢复为生态空间;2)不同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城镇空间增长最为剧烈,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恢复显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空间大量减少;3)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受社会经济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和道路交通要素的共同驱动,不同驱动因子对于不同类型空间演化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产业发展大幅推动了城镇空间的扩张,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力地推动重点生态区地生态空间恢复。

  • 经济地理
    赵奕涵, 罗震东, 张佶
    热带地理. 2024, 44(8): 1423-143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239

    数字经济时代依托O2O电商平台外卖店铺在中心城区大规模集聚形成“外卖工厂”。除过平台经济、消费需求以及空间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外,骑手是促进“外卖工厂”最终形成的重要实体和动态因素。文章基于虚实空间互动的分析框架,运用参与式调查法,揭示了众包、专送2种不同类型骑手在“外卖工厂”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在“外卖工厂”形成的初始阶段,众包骑手促进外卖店铺在大区域分化;专送系统的出现促进不同片区间配送效率的均衡;随着专送和众包体系的日益成熟,最终促进外卖店铺在大站点片区内完成高密度、大规模集聚。骑手作为虚拟集聚引致实体集聚的核心中介,在不同阶段和空间尺度促进了外卖店铺的分化、均衡与极化过程。

  • 经济地理
    杨亮洁, 罗亚玲, 张小鸿, 杨永春
    热带地理. 2025, 45(3): 347-36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330

    为探究城市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提出相关性-多重耦合网络-耦合联动效应评价(CMC)的综合研究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为例,在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研究表明: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双核心模式,“马太效应”和“富人俱乐部”现象显著,耦合网络受企业网络的影响更大,在继承单一网络双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网络拓扑结构逐渐复杂化,相较于企业网络,耦合网络的“马太效应”显著性略低;2011—2020年,节点耦合联动多为中低水平,链接耦合联动多为中高水平且呈现减弱趋势,核心链接优势减弱;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

  • 地质学
    朱照宇, 黄慰文, 关燕萍, 潘炳炎, 侯亚梅, 李保生, 张俊岭, 曾提, 欧阳婷萍, 李明坤, 贺辰戋, 丁盛昌, 闫龑, 彭莎莎, 胡巧, 吕惠萍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737-174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531

    1958—1999年,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一带发现了众多记录了史前人类活动的石器地点,石器中包括双肩石器和细石器。迄今为止,“西樵山遗址”被认定是4—7 ka B P的大型新石器时期采石场和加工场。2011—2022年,笔者经多次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调查,在西樵山东南麓富贤村北面发现了良好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地质探槽剖面测量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富贤地点存在2套原始沉积地层:上部为第四纪全新世沼泽相地层,AMS14C校正年龄为5052—5409 a B P;下部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冲积-洪积相地层,AMS14C校正年龄为38420—40502 a B P,OSL(光释光)年龄为41.977—43.796 ka B P;在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2层含旧石器层,下部A1层主要石器类型有较大型刮削器、尖刃器、舌型刃器及小型石片工具,如各类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石刀、使用石片、石核等,包括带铤斧型小石刀;上部A2层明显出现更多石刀类型且常常附带修背和修铤工作,其中一件用于生产细小长石片的原始楔形石核引人关注。据平均沉积速率计算,下部A1石器层年龄为46.511—47.325 ka B P,上部A2石器层年龄为41.977—42.167 ka B P;距今大于5 ka的全新世沉积物中的石制品数量虽少,但器物类型仍具有明显继承性与发展性特点。本文的发现更新并延伸了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西樵山文化”的内涵,首次突破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确切年代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存的纪录,追踪到大约40—50 ka现代人在华南沿海的足迹,揭示了同期石器工业的面貌及其文化内涵的发展特征和演变。研究表明,在MIS3间冰段相对湿热时期以及MIS2相对干冷阶段,富贤地点的古人类面临环境变化的挑战而开启了新的生计模式,这对于揭示现代人对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经济地理
    丁树芳, 向云波, 王圣云
    热带地理. 2024, 44(9): 1650-166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464

    基于广东省10 596家化工企业数据,从产业链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2000—2021年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化工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呈“西南—东北”分布,重心沿“东南—西北”迁移且距离逐渐缩短,总体呈现“集聚于珠三角地区,沿江河廊道及周边扩散”的空间演变规律,并基本形成“一中心两带”的产业格局。2)不同化工产业链的空间分布演变差异明显。其中,上游行业由离散趋于集聚,逐步形成茂名核心区及珠江东岸次核心区;中游行业呈现“珠三角大集聚,茂湛出现新热点,其他地区遍地开花”的特征;下游行业具有“珠三角集聚程度提升显著,与其他地区差距明显”的特征。3)化工产业链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且下游行业的空间相关性最强;就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关联性而言,中游与下游行业的产业联系最强。4)整体上,化工产业布局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政府行为和产业关联等多维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但不同产业链化工企业的布局因素存在差异。

  • 城市地理
    杨程程
    热带地理. 2024, 44(8): 1410-142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85

    文章以杭州市馒头山社区为研究案例,以田野调查方式获取资料,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空间生产理论与微观史视角出发,剖析遗产空间变迁与地方意义建构的关系,及以城市更新为表征的现代化对民众日常的影响,试图回应近年城市研究的“微观史”转向。结果表明:1)第一空间的改造对地方环境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具正面效应,对地方情感产生积极引导作用;2)权威群体基于规划改造将遗产社区转化为符合国家政府构想的第二空间,使其转变为具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第三空间;3)各行动主体基于异质性感知,受权威群体第二空间构想的影响,在日常实践中重构第三空间,在情感流变中或可面临迷失、分化风险。审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遗产社区,需关注其迈向第三空间的非均衡与不稳定,认可活化遗产所激发的“地方进步感”时,更应关注“地方分化感”的萌生,否则将桎梏于第二空间的构想幻象中,使“遗产的共享性”成为伪命题。

  • 媒介地理
    刘瑞宽, 李同昇, 常芳, 李九全, 陆媛媛
    热带地理. 2024, 44(8): 1475-148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06

    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量化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探析“数实融合”背景下地方记忆被唤醒的过程。结果表明:1)字幕的主题词包括故乡、食物、味道、生活等,弹幕和评论中的核心节点包括食物、故乡、味道等,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语义网络;2)纪录片通过数字媒介平台唤醒观众的地方情感记忆,建构了承载饮食实践和地方归属感的社会文化空间;3)数字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消解了实体空间对交流方式的地域限制,实现身体缺场和精神在场的共存,缩短了人与故乡的情感距离。

  • 台风致灾因子模拟分析
    吴国凤, 刘青, 许瀚卿, 魏旭辰, 王军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25-103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54
    PDF全文 (106) HTML (2637)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合洪涝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和北部滨海地区;2)在最大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中,海口市受淹面积估计为148 km2,相较于最小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增加了约15倍,淹没区域中一半以上的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 m;3)在极端雨潮复合情景下,海甸岛、新埠岛及江东新区一带的滨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显著。根据RCP8.5情景预测,到2100年,海口市受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影响区域预计达到约203 km2

  • “比较视野下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与治理创新”专刊
    曹贤忠, 范之千
    热带地理. 2024, 44(12): 2142-215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48

    区域合作演化及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关于区域合作评价体系及动力机制探讨仍尚显不足。尤其缺乏从关系视角的综合研究。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为例,从关系视角构建了涵盖经济、创新、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社会网络和QAP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从“松散到紧密”“单中心到多中心”,趋于更加紧密和多中心化,形成“南京-上海-杭州”黄金三角核心节点,且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较强;2)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认知邻近及合作基础显著影响区域合作水平;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显著,而在合作初期及快速深化阶段,政府支持和政策协调发挥了关键作用。

  • 台风气候背景与区域特征
    王东, 胡晓霞, 王慧, 王爱梅, 骆敬新, 江羽西, 全梦媛
    热带地理. 2024, 44(6): 987-100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12
    PDF全文 (104) HTML (2315)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降水和海表温度格点数据以及中国沿海台站降水数据,分析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对ENSO时空响应特点,并探讨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受ENSO影响区域特征明显,以连云港和云澳为界可分为3个区域。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呈负相关,东海沿海呈正相关,南海沿海相关关系不显著。2)年代际尺度上,中国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关系不稳定。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负相关在1980年之前和2010年之后较为显著,东海沿海的正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变得不显著,南海沿海的相关关系不显著。3)年代际尺度上,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同期Niño3.4指数、前一年冬季AO指数和当年春季AA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东海沿海都呈显著正相关,南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当年春季北极海冰指数呈明显负相关。对于Niño3.4指数,中东太平洋偏高的海表温度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激发出负太平洋-日本型遥相关波列,使得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和东海沿海增多;当前一年冬季AO和当年春季AAO为正相位时,85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引导中高纬地区气流南下,引起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另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偏西引起上升运动增强,导致东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增多;春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能在850 hPa风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激发出导致南海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反的大气环流形势。

  • 人口地理
    黎芷嫣, 谭一洺, 黄耿志
    热带地理. 2024, 44(8): 1513-152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39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根据流动人口的期望居留时长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长期居留、永久居留3种类型,分析流动人口的流动与居留特征,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差异。研究发现:1)东莞等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其流动人口以短期居留意愿为主,而生活成本低或能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更能吸引流动人口长时间居留。2)虽然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临近省市,但来自较远省市的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更强;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整体倾向于长期或永久居留,并在流入城市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邻近性。3)特征为女性、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在婚、流入时间长、因非工作原因流入、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倾向于在流入地长期或永久居留,反之则倾向于短期居留;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较高程度的社会融入更能促进跨省流动人口产生永久居留意愿。4)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流动原因等因素在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的影响效果上存在差异。

  • 城市地理
    郑天畅, 张敏, 陈培培
    热带地理. 2024, 44(9): 1625-1635.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47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空间现象,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体现了其与所处社会环境互动的模式、过程与策略。但既有研究主要将空间作为新部落的形成条件和内在特征,而缺乏将空间作为理解新部落的社会与历史过程的关键视角。为此,文章基于索亚(Soja)提出的2条向空间开放的分析路径,即“时间-空间”与“社会-空间”,构建分析框架,以“706青年空间”为例,剖析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研究表明,“706青年空间”具有成员流动性、共同的情感、仪式与符号、共同占用的空间等新部落属性。同时,“706青年空间”也在现场的情感流动与认同中呈现瞬时的空间性特征,在记忆与想象的过程中呈现空间性的稳定与延续。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青年新部落采取多种空间策略,以便嵌入到现实社会中,包括通过空间的收缩和刺激扩散得以保存和发展,通过空间的开放和关系的拓展,以实现与地方的连接。文章突破了新部落理论有关空间认知的局限,揭示了新部落与社会环境互动中所呈现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模式,为解释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部落现象提供了基于空间性的视角。

  • “中缅印度洋通道”专题
    段雪松, 胡志丁, 牛福长
    热带地理. 2024, 44(7): 1149-116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81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周边邻国,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家。在新冠疫情导致中缅边境封控之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依旧突飞猛进。然而这种态势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层面依然将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作为首选。这显然是对缅甸自2000年以来的国别地缘环境变化理解不足。文章借助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通过阐述缅甸基本国情、主要关系与矛盾,揭示在内外因素跨尺度、多领域、多元地缘体互动等共同作用下缅甸地缘环境的演变,即2000—2010年外压内稳和2011—2021年外斗内乱。缅甸整体地缘环境变化为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从地缘环境视角论证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战略定位。文章不仅深化了对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新认识,且为大力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 观点&争鸣: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
    叶玉瑶, 张虹鸥, 刘伟, 陈彩霞
    热带地理. 2024, 44(8): 1368-1375. doi: 10.13284/j.cnki.rddl.003901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 城市地理
    秦书茜, 张楠, 朱佩娟, 张勇, 张趁
    热带地理. 2025, 45(1): 113-12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95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构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在社区尺度的内涵,构建包含7项目标、13项指标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长沙市建成区602个样本社区为例,利用多源大数据,开展社区可持续性综合评估及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沙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度处于“比较接近”区间,并由高到低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2)7项目标中,住房保障、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目标进展顺利,公共交通和遗产保护目标提升显著,公共空间目标缓慢提升,规划管理目标不够理想;3)结合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将样本社区划分为协调发展、过渡发展和失调衰退3种类型,叠加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区结果,提出差异化治理路径;4)评估指标体系效度较高,后续需借助大量实证案例进一步完善。

  • “比较视野下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与治理创新”专刊
    严祥, 韩子璇, 祝怡文, 何深静
    热带地理. 2024, 44(12): 2224-223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350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开展跨境医疗合作,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生活。然而,跨境就医信息壁垒成为香港居民了解和使用内地医疗服务的首要阻碍。文章基于问卷调查和对香港居民、粤港两地医护与卫生部门官员的深度访谈,分析香港居民前来内地就医的信息壁垒的程度、人群差异、主要成因与破解策略。研究发现:1)香港居民对内地医疗质量分等、医保体系和医疗收费的了解程度均较低,后二者的信息壁垒尤为突出;2)中年群体、中高收入家庭、经常在内地逗留和内地亲友较多的人群,对内地医疗了解相对较多;3)跨境就医信息壁垒,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在两地医疗系统和就医习惯差异下被放大的结果,并由于国家对医疗广告的严格管控和香港与内地的社会隔阂而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据此,提出统筹跨境医疗信息治理、拓展医疗信息推广渠道、医疗质量与医疗费用信息并重、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措施等4个策略破解香港居民跨境就医的信息壁垒。

  • 城市地理
    张趁, 张楠,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热带地理. 2025, 45(1): 128-14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32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共生活、支持泛社会关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蓝绿空间公共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依托水系扇形扩展的特征;要素可获取性——要素空间可及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要素数量充裕度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的特征;功能可选择性——活动主体包容性表现出核心区及中心城区湘江沿岸低、湘江东岸低于西岸的特征,功能选择丰富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结构连通可共享性——互动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两区过渡地带楔形交错的圈层特征,并伴随风光带沿线高的带型特征,景观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湘江西岸高于东岸的特征。3)社会需求、经济助力及环境支持,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蓝绿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分异。

  • 珊瑚礁研究
    王明壮, 张喜洋, 谭飞, 王冠, 施祺, 杨红强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826-183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160

    潟湖坡是礁坪沉积物向潟湖盆搬运的关键地貌带,对了解礁后沉积过程和环礁发育演化至关重要。然而,潟湖坡微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还未明确。文章对南沙群岛主权礁与三角礁潟湖坡开展研究,采集表层沉积物并结合水深数据和水下微地貌开展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主权礁与三角礁潟湖表层沉积物以砂级颗粒为主,粉砂与细砾质量分数较少,其中主权礁沉积物中砂级颗粒质量分数为94.55%,细砾为4.18%,粉砂为0.61%;三角礁S1-S1′方位含砂93.96%,细砾4.04%,粉砂1.65%;S2-S2′方位含砂91.73%,细砾为6.84%,粉砂为1.17%。潟湖砂体的中值粒径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粒度分布曲线在深水区呈单峰式,在浅水区呈双峰式,整体偏态为负偏态。2)物源和水动力特征是影响南沙珊瑚礁潟湖坡砂体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主权礁潟湖坡点礁密布,周围颗粒粒径显著增大,削弱了水深与粒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潟湖点礁亦是重要物源;三角礁潟湖坡发育海草床,减弱了颗粒的动力再分选作用,形成粗粒和细粒混积的双峰形态。3)潟湖坡微地貌对颗粒粒度分布起关键作用。主权礁双峰式分布曲线的形成主要受潟湖点礁的影响,而海草根系的固沙作用减弱了颗粒的动力分选作用,形成三角礁双峰式分布曲线。

  • “比较视野下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与治理创新”专刊
    徐菊芬, 杨雅涵
    热带地理. 2024, 44(12): 2214-222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58

    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关联度偏低、政策依赖度较高的特征,在演化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因路径依赖而陷入低效锁定。为探究其演化路径与机制,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实地调研与半结构访谈法,以扬州市江都区花木产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剖析农业产业集群的路径形成、路径锁定与路径突破,总结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动力,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可以看作是在“市场供需匹配”基本原则下做出的“需求反馈―供给调整―需求再反馈”的循环过程;2)制度支持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保障,新路径的创建过程需要创新制度的供给加以呵护,旧路径的调整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低效产业的退出和种植结构的转型;3)知识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关键推力,无论是基于地缘关系的经验交流,还是更具创新水平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传播,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多元的知识网络构建,都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发展。

  • 经济地理
    王立, 郑青青
    热带地理. 2025, 45(3): 361-37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161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政策链、市场规模、技术创新是其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组合和专利合作为研究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揭示了政策链对其创新网络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表明,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链体系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短期正向效应,后续推动力尚不明显。由于资源要素、经济基础和创新环境的不同,在政策链影响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三角形向菱形转变。政策链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实质上是影响行为主体选择合作对象展开合作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链的系统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向竞争性政策转型,以激发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政策干预的链式政策体系应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联系在一起。

  • 林业经济
    王贵珍, 陈帮乾, 赖虹燕, 王心澄, 高远凤, 吴志祥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915-192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85

    割胶作为当前获取天然橡胶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唯一手段,其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对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割胶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已引起高度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详细空间信息的转换估算,不利于宏观调控。文章基于2020年海南岛天然橡胶林分布图、Dynamic World土地利用分类产品和WorldPop人口分布数据集,分析了海南岛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年龄结构特征,并进行转换估算和缺乏程度分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揭示割胶劳动力亏缺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海南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总数为156.74万人,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且45~59岁年龄占比达34%,老龄化趋势明显。2)劳动力缺乏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级缺乏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与中东部市县的交界区域,呈带状分布;而二、三级缺乏广泛分布于中西部、中部及部分中东部市县交界区,中部尤为严重,呈连片状分布。3)儋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一级缺乏面积位居前三,累计面积达到5.05×104 hm2;白沙县、琼中县、澄迈县和乐东县在二、三级缺乏面积上同样突出,总面积达到2.33×104 hm2

  • 交通地理
    毛润彩, 戢晓峰, 尹安藤, 陈方, 赵润林
    热带地理. 2024, 44(7): 1210-1222.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248

    不同时段下行为主体生活方式的客观变化导致活动者地铁出行空间与模式发生改变,区别不同时段地铁客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有助于引导城市功能更新与集约增长。以深圳市为案例,运用时空数据挖掘与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从整体、站点、OD多视角考察工作日、周末与节假日地铁客流在流量、流向、联系、结构上的时空动态波动特征。研究表明:1)网络整体视角下,工作日、节假日、周末表现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铁客流模式,分别呈现“双峰”“平峰”和“小双峰+平峰”形态。2)站点视角下,仅少数站点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客流量及分担率差异显著,工作日客流高度集中于就业功能主导型站点,非工作日客流集中于交通枢纽型及综合型站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高混合度有助于客流分散和抗扰。3)OD视角下,地铁网络OD客流呈幂律分布且层级分异明显;地铁拓扑网络中心与不同时段下的客流中心均呈空间双耦合特征;周末与节假日的多元化出行以及城市中心的高密度混合开发模式弱化客流对特定线路的依赖,其客流联系易呈圈层结构。

  • 传统村落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2024, 44(10): 1800-1811.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59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刘蓓蓓, 赵飞, 王曦, 闫雪, 林森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02-111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83

    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是灾前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2009—2022影响中国东南5省的108个台风案例近4 000个县级灾情,融合30类多源风险要素指标,建立台风动态风险评估样本库,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6个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用于灾害事件发生前对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风险等级以及综合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通过实际灾情与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准确率整体达到80%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可用于实际灾害评估工作。实验对比发现,训练样本量提高1~2个数量级能使模型评估准确率提升3%~14%,表明灾害风险大数据的积累对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
    李颖, 杨程, 方伟华, 姜瑜君, 王振国
    热带地理. 2024, 44(6): 1113-112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976

    台风大风可导致输电线路杆塔断裂倒塌等事故,影响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因而台风灾害输电线路杆塔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全域杆塔为例,基于杆塔属性、地理信息及台风灾情资料,提出了一种基于“超额损失”的针对连续型和离散型变量的输电线路台风灾害杆塔脆弱性评估模型;利用68 a台风参数风场再分析数据,基于极值理论,建立了台风大风危险性评估模型;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台风大风、杆塔脆弱性之间耦合分析,建立了台风输电线路杆塔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台风大风危险性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态势,随重现期增大呈非线性增大趋势,以20和100 a一遇极大风速为例,浙江省全域风速强度分别为23.5~50.9和32.6~68.9 m/s;台风影响下的杆塔综合脆弱性总体呈南高北低且与地形联系紧密的分布态势,脆弱性高值(>1)区域主要在浙中南和沿海地区;输电线路杆塔风险总体呈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局部差异性较大。应根据具体线路特点采取差异性较大的抗风策略。

  • 文旅融合
    贺小荣, 陈文灏
    热带地理. 2024, 44(7): 1314-132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368

    促进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协调适配是实现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有效把握二者协同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在梳理两系统协同发展框架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其次,运用协同关系测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201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协同关系的时空演进特征;最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演进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协同指数保持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极低协同(0.180)提升至2020年的低级协同(0.279)。2)空间分布上,呈稳定的“东-中-西”递减梯度结构,空间协同特征与空间集聚特征显著。3)各解释变量对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协同关系具有正向效应,政府调控和人力资本高值区在研究期末呈现自东向西扩散态势,而城镇化水平、技术实力和互联网供给能力在文旅资源禀赋优势更大、发展空间更具潜力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更明显的推动作用。

  • 城市地理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热带地理. 2024, 44(9): 1615-162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439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性视角下,症状的产生和对病毒的感知态度被视为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过程,且具身交流的结果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影响,这有助于人类重视病毒的能动性并正视病毒在身体内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如何与人类共存共生;2)病毒流动性跨越身体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和尺度,通过关注病毒在延展的身体间流动探究身体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流动性和生物社会属性,即城市被视为拓扑的、超越边界的生物社会网络。文章丰富了身体与城市动态关系的认识,揭示了病毒大流行背景下宏观社会文化政治与微观身体行为实践意涵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