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缘政治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60-11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6
    PDF全文 (6194) HTML (1730)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 水文水资源
    赵玲玲, 刘昌明, 王梓尹, 张鑫辉, 杨兴
    热带地理. 2023, 43(11): 2119-213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63
    PDF全文 (6128) HTML (690)   可视化   收藏

    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及其参数综合在洪水灾害防治中起着关键作用。变化环境引发暴雨洪水等水文极值增加,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对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全过程及参数综合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并对目前常用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及其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探讨。流域下垫面和暴雨特性的空间异质性大,产流损失根据其地理特征形成以经验和半经验方法为主的计算方法;汇流计算以推理公式和单位线法为主,流域地形地貌汇流特征能基本反映,但流域形状和微地形在当前计算方法中反映甚少;当前使用的参数成果均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数据得到,限于资料精度和技术水平,参数综合要素较为简单,多地出现不适用现象,亟需开展新一轮的暴雨洪水计算参数综合;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及实时预报上,结合雷达测雨、高分辨率遥感、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建议加强利用新兴技术计算流域产汇流参数,推进其在暴雨洪水设计上的应用。

  • 学者观点
    张虹鸥, 林初昇, 何深静, 黄耿志, 叶玉瑶, 刘承良, 罗彦, 杨宇, 刘合林, 潘峰华, 朱晟君, 李裕瑞, 胡志丁, 杨振山, 周霞, 吴旗韬, 杨忍, 孙伟, 马海涛, 梁育填, 王丰龙, 安宁, 袁振杰, 郭炎, 席广亮, 胡晓辉, 林强, 刘逸, 黄洁
    热带地理. 2023, 43(8): 1453-147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20
    PDF全文 (4131) HTML (702)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 刘艺涵, 朱天可, 操小晋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9-07

    以苏州平江街区及斜塘老街为典型案例,结合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建立基于场域理论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探究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场域内社会空间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区位街区的历史文化累积程度具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街区开发本身所拥有的可塑性。2)街区的发展基础会对权力主体的决策产生影响,权力主体的干预时序与实施力度直接影响战略规训的方向与实践结果。3)更新改造推动街区内部社会空间的重构与组织,使其分化为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2大场域,场域间呈现交织平衡与相互剥离2种状态。保留原住民生活场域不一定会造成“非此即彼”的矛盾与冲突,而剥离原住民的更新方式或不可避免地致使街区走向大众消费化或精英化。引导积极的社会空间演进,实现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共生,是文化导向型历史街区更新的应有之义。

  • 张虹鸥, 林初昇, 何深静, 黄耿志, 叶玉瑶, 刘承良, 罗彦, 杨宇, 刘合林, 潘峰华, 朱晟君, 李裕瑞, 胡志丁, 杨振山, 周霞, 吴旗韬, 杨忍, 孙伟, 马海涛, 梁育填, 王丰龙, 安宁, 袁振杰, 郭炎, 席广亮, 胡晓辉, 林强, 刘逸, 黄洁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8-11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文章认为,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 健康地理
    刘晔, 何嘉锐, 王若宇, 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23, 43(9): 1747-175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33
    PDF全文 (3196) HTML (1364)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亟待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绿色空间使用与暴露水平的多种测度方法,阐明绿色空间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减轻环境压力-修复力-建设力”机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揭示绿色空间使用机会、使用动机和易用性的群体差异对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对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心理健康增益效果关注不足、地区绿化水平评价方法单一、未解决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问题、忽视居住自选择问题和复杂非线性关系尚未明晰等局限性,并在研究内容、研究数据、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提出展望。

  • 自然地理
    龙香月, 黄康有, 陈聪, 谢德豪, 水坤春, 李宏卫, 郑卓
    热带地理. 2023, 43(6): 1005-102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9
    PDF全文 (2802) HTML (165)   可视化   收藏

    华南亚热带武夷山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文章基于武夷山地区不同海拔人为干扰较少的76个表土孢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探讨武夷山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主要孢粉种类的空间散布规律及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武夷山脉表土孢粉组合整体上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对应的现代植被群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优势的孢粉种类包括松属、柯属-栲属、常绿栎属、杉科、木荷属、芸香科、冬青属、蔷薇科、禾本科和蒿属等,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孢粉组合特征,并且自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450 m)孢粉组合以栲属-柯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木荷属、冬青属、禾本科和芒萁为主;中海拔地区(450~1 850 m)常见栲属-柯属、松属、杉科、铁杉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1 850~2 200 m)山顶的优势孢粉种类为松属、禾本科和芒萁等。2)RDA和聚类分析能较好地将表土孢粉样品划分至各自群落,年均温(MAT)、年均相对湿度(MAH)、年均降雨量(MAP)、最冷月降水(Mpco)和最热月降水(Mpwa)是影响武夷山地区现代花粉分布特征的重要气候因子。3)花粉代表性分析显示,栲属-柯属、松属、常绿栎属和蒿属均具有超代表性,代表性较低的属种主要有铁杉属和禾本科。4)武夷山山麓地区植被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花粉种类较少,孢粉组合以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松属、禾本科和芒箕等种类为主要特征。上述结果揭示华南亚热带武夷山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显著差异,孢粉散布规律主要受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田培, 贾婷惠, 平耀东, 许盈, 王哲, 刘目兴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8-31

    揭示鄂西北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可为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2005—2020年鄂西北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的主导因素和多因子间度量交互耦合程度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鄂西北2005—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整体持续下降,15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16.3 t/(km2·a);整体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的93%)。2)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强度不同,8°~25°地区以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为主(侵蚀占比为55.4%);>25°地区,65.6%的面积受到强烈及以上等级的高强度侵蚀。3)坡度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二者共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q=0.479)均优于单因子。4)坡度>35°、高程在500~800 m、年降雨侵蚀力在4 950.55~6 378.09 MJ·mm/(hm2·h·a)且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均被识别为高风险侵蚀区。

  • 城市地理
    郭仁韵, 刘小平, 许晓聪
    热带地理. 2023, 43(6): 1083-109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7
    PDF全文 (2465) HTML (582)   可视化   收藏

    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耦合情景框架下,结合以洪水风险规避为导向的城市扩张策略,模拟未来城市扩张空间格局,并对比多种情景下的洪泛区城市扩张水平以及年期望损失,以对不同策略下的灾损减缓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在SSP5-RCP8.5的自然扩张情景下,珠三角地区2080年的洪泛区新增城市面积为1 633 km2(相当于2021年广州、佛山和中山的建成区面积总和),占总新增城市面积的31.5%;洪水年预期损失达23 413亿元。若通过减排使未来发展为SSP2-RCP4.5的自然扩张情景,洪泛区新增城市面积可减少至1 059 km2(-35.1%),占总新增城市面积的29.8%;洪水年期望损失可降低至14 165亿元(-39.5%)。若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加入洪灾风险规避策略,即在SSP5-RCP8.5的洪灾风险规避情景下,洪泛区新增城市面积可减少至1 358 km2(-16.8%),占总新增城市面积的26.2%;洪水年期望损失可降低至20 010亿元(-14.5%)。从评估结果看,减排以及洪灾风险规避策略可以有效减缓未来洪水风险。

  • 综述
    胡晨晖, 姜海宁
    热带地理. 2024, 44(2): 365-378. doi: 10.13284/j.cnki.rddl.temp.003796
    PDF全文 (2330) HTML (165)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iteSpace计量分析和文献综述等方法,梳理与分析留学归国人才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已涉及区域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异等多个领域,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共同关注。2)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研究对象从泛化的留学归国人才不断聚焦海归创业者、海归高管、海归教师等类型的留学归国人才,其影响领域由技术进步、科技创新逐渐转向经济增长、企业效益等,并进一步转向社会结构、社会认知等,各领域的研究逐步系统化。3)留学归国人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海外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优势和国际社会资本,在回流区域相对欠发达的背景下,对区域创新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该影响呈现由区域、组织到个体的多尺度特征。

  •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学解读”专题
    邓毛颖, 邓策方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11-232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81
    PDF全文 (2118) HTML (285)   可视化   收藏

    多源城市时空数据使得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成为可能。文章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构建一个总体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与数据应用框架,并以广州为案例,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4个维度,探究多源城市时空数据如何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多源城市时空数据应用于构建美丽国土空间,可提高“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的精确性、科学性;应用于存量空间治理,为空间功能优化配置、空间载体分类施策和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于人本化城市建设,助力城市空间需求差异性的深入挖掘,促进城市服务品质整体提升;应用于国土空间动态规划管理,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集成,为国土空间的监测、评估、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应建立规范化的数据渠道与应用标准、加强多源数据整合及“一张图”平台建设、充分吸收跨领域理论与技术,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克里斯蒂安·凯斯特洛特, 洛伦佐·巴尼奥利, 丁雁南, 安宁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12-27

    简要回顾19世纪以来地理学术史可见,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在过去从未曾统一过,至少在如今论证地理学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过程中有其用武之地时所追求的那种形式上是如此。不过,自然地理学已开始认识到实证主义的局限,这为解决眼下正在影响我们星球的一些紧迫问题开启了一条合作路径。文章在结尾部分以实例展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合作的可能状态,倡导学界多关注政治-地志学取径,将地区在权力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纳入考量,从而集中探讨世界范围内区域的多样性。

  • 城市地理
    刘昱辰, 陈晓纯, 刘轶伦, 吴小芳, 陈飞香
    热带地理. 2023, 43(6): 1098-111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1
    PDF全文 (1940) HTML (548)   可视化   收藏

    流动商贩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效治理流动商贩问题需要全面调查他们的经营规模和空间聚集信息。然而,传统方法在大规模流动商贩信息(尤其是他们的空间分布)的自动调查存在不足。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街景影像和深度学习目标识别模型的流动商贩空间分布自动调查方法。按城市路网的固定间隔距离采集街景影像,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选取1 957张包含一个或以上商贩的图像建立流动商贩标签数据。构建基于YOLO v4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目标检测模型识别街景影像库中的流动商贩,模型的平均F1值为0.77、mAP为0.67。精度能满足覆盖城市主要道路的流动商贩数量和位置调查的需要,进而应用核密度分布模型评估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广州市的街头流动商贩为案例,通过所建立的自动调查模型在3 339 062幅街景影像中识别出26 119名街头商贩,结果表明,流动商贩在中心城区以多中心聚集模式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城中村附近等人流量大的区域,随着道路等级的下降其数量上升,而且流动商贩偏好分布于租金中等的地区。文章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实现高效、低成本和城市尺度的街头摊贩分布制图,所得结果有助于制定和实施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治理政策,并进一步为街景图像丰富且开放的城市的空间治理政策的改进和实施提供建议。识别结果可用于对从业者的区位偏好分析、“邻避效应”探究以及疏导区的划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 健康地理
    龚胜生, 李春明, 肖克梅
    热带地理. 2023, 43(9): 1760-177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43
    PDF全文 (1734) HTML (2460)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ython技术从互联网获取自杀死亡案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自杀死亡案例的时空特征及案例自杀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自杀死亡案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一年之中,夏季5—6月为自杀死亡高发期,冬季2—3月为自杀死亡低发期;一月之中,1、10、20日为自杀死亡高发日;一天之中,77.2%的自杀死亡案例发生在T 06:00—19:00,T 09:00和T 15:00为自杀死亡高峰时点。2)中国90.98%的自杀死亡案例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案例自杀率东南半壁高于西北半壁,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呈梯度下降;大兴安岭至云贵高原、秦巴山区至大别山区、苏北海岸至海南岛,案例自杀率相对较高。3)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自杀率低等级区,但低等级区有向高等级区转变的趋势;研究期内自杀热点区有由东向西扩散趋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始终都是自杀热点区。4)中国自杀死亡的时空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市域尺度上,案例自杀率与人均GDP、城镇化率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经济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在东南沿海要大于西北内陆。文章得到的重要启示是:贫富差距是导致人心理失衡发生自杀事件的重要因素,只有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道路才是人民的幸福之路和健康之路。

  • 自然地理
    程星宇, 朱晓雨, 蒲阳, 何同
    热带地理. 2023, 43(6): 1049-105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6
    PDF全文 (1696) HTML (538)   可视化   收藏

    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下蜀黄土地层记录的多个古土壤条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密切相关,然而古土壤形成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长江中下游位于老山山麓的2处下蜀土剖面的239个样品的磁化率进行分析,并充分结合已有的下蜀黄土年代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将2个新剖面与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进行地层学比对,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古土壤层的气候学意义。2个新剖面与已有研究的泰山新村剖面,在最近30万年发生的3个古土壤发生层(S1、S2和S3)上相对应,与镇江大港剖和江南老虎山剖面也十分相似,说明S1、S2和S3可作为下蜀土的标志层。基于地层磁化率与镇江大港剖面的比较,确立了地层年代控制点,进而分析古土壤层的厚度。结果显示,古土壤层厚接近甚至超过了下伏黄土。古土壤的沉积速率(6.2 cm/ka,n=19)大于黄土层(5.1 cm/ka,n=17)。这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明显不同。结合已有对下蜀土的物源研究,古土壤的形成很可能与长江搬运作用以及河漫滩堆积过程有关。通过Sadler沉积动力模型检验,古土壤与黄土层在冰期和间冰期尺度上沉积连续,物源贡献并未间断。经过沉积速率校正,近50万年以来磁化率校正值曲线清晰显示了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全球冰量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很可能是古土壤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 人口地理
    古恒宇, 李薇, 刘晔, 武荣伟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23-113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0
    PDF全文 (1685) HTML (52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2类典型流动原因(异地养老、家属随迁)对流动老人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异地养老对流动老人居留意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家属随迁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异地养老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比家属随迁群体更高;2)流动群体内部因素和流入城市外部特征共同影响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3)不同流动原因的流动老人居留意愿选择呈现差异化的机制,家属随迁流动老人的居留选择以家庭为核心,城市自然舒适度等外部环境对其产生一定补偿效应;4)异地养老流动老人的居留选择以个人养老目的为核心,依赖于城市群的政策利好及便利养老设施等外部条件,且受流入地社会网络联系影响更显著。

  • 曹野, 陈虹, 聂宏璋, 邵正杰, 何畅, 刘云刚, 黄慧明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7-26

    选取广州市南沙区为案例研究地,采用当量因子、冷热点分析和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该地1990—2020年多轮区划调整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之间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表明:1)行政区划调整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ESV产生显著影响,区域总体ESV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出现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特征。2)快速城市化地区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虽然带来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便利,但所引致的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耕地和林地减少,将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3)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权和管理权;在政府引导下,生态修复、开发规划实施效果显著。湿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对全域ESV起正向影响。南沙应充分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机遇,增强区域空间治理能力,未来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共同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流域及海岸带等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打造中国沿海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质量标杆。并且,在考量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ESV演变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总体效益的评价,还应对分阶段、多层次、多方面的政府行为、土地利用和国土开发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 邱明昆, 王为, 温小浩, 陈敏, 王晨, 冯静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1-04
    PDF全文 (1581) HTML (148)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礐石花岗岩石节理的性质和礐石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下产生的风化作用,是形成礐石花岗岩地貌的基本因素;礐石地区花岗岩山体主要分为石蛋山、峰林山、馒头山3种类型;洞穴可划分石核洞,崩塌洞穴,裂隙洞和龛4类。

  • 旅游地理
    孙琼, 李林, 黄先开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99-121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63
    PDF全文 (1573) HTML (683)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借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讲述了一名已婚女性的背包客旅行之路。研究发现,父母的旅游行为是背包旅行代际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父辈对子女身份构建隐形影响的体现;在传统家庭观念中,已婚女性因其“依附者”角色而被排除在背包客之外,已婚女性背包客之路象征着已婚女性对社会角色刻板印象、文化观念和消费主义的抗争。研究表明,已婚女性背包客身份构建,打破了传统社会角色认知,塑造了新的社会角色特征,发展了背包客身份构建理论。背包客身份的构建不仅发生于与普通旅游者对立的“不同”,也产生于个体对自决的追求。现代背包客可以通过自决,实现对幸福感的追寻,反思消费主义。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杨忍, 林元城
    热带地理. 2024, 44(1): 42-55.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02
    PDF全文 (1552) HTML (257)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都市农业发展转型评价及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多功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空间组织与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及竞租机制、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多维效应等5个方面。2)都市农业地域系统与城乡地域系统间的要素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作用逻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石。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和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强化基于地域系统视角的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竞租、土地权属和相关利益主体等研究。3)聚焦于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变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亟待开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其一,基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厘清都市农业系统地域功能演化的内源性和外部性驱动力间的交互联动和耦合作用机制;其二,揭示都市农业地域系统空间重组的核心机理,以及利益主体的作用关系与土地竞租的内在逻辑;其三,探索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 自然地理
    邱俊杰, 任永青, 靳建辉, 刘海杰, 卫俊杰
    热带地理. 2023, 43(6): 1037-104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1
    PDF全文 (1548) HTML (235)   可视化   收藏

    闽江下游流域处于陆-海-气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是对环境演变响应的敏感地带,是东南沿海考古研究的热点区域。探明古人类活动范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对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算GIS成本距离,生成各遗址点的不同成本面,结合遗址域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青铜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及土地利用格局,重建区域各时期的潜在人口规模。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壳丘头文化至青铜时期黄土仑文化,闽江下游流域聚落遗址的遗址域面积,可获取土地面积及实际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多。随着文化发展进程的递进,区内史前人类对涉足地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不同遗址间古人类的交流频率与之相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有关。重建结果显示,区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较大增幅出现在昙石山下层-昙石山和黄瓜山-黄土仑转换期,推断人口压力与文化演替有一定关系。

  • 农业地理
    王贞妍, 何云玲, 林晨
    热带地理. 2023, 43(7): 1288-130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57
    PDF全文 (1504) HTML (815)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云南省1989―2018年的农业数据资料,采用LMDI分解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演化格局,并探究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稻谷、玉米、薯类)生产的变化差异;进一步采用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波动系数等指标分析粮食安全水平。研究发现:1)近30年云南省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表现为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总产量增长率高达97%,且各作物单产量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全省粮食总产量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稻谷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在30年内分别下降了16%和36%,总产量和单产量变化不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量的增长率最明显;稻谷和玉米在1989—1998年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均为单产量的增加,而1999―2018年3种谷物增产则均是由于种植面积的变化;薯类在研究时段内总产量增加了228%,这一变化是由种植面积变化导致的。2)云南省粮食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规律,最多的地区为曲靖市,最少的为迪庆藏族自治州;粮食生产重心有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稻谷产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小麦产量高值区由四周向中部聚拢;玉米和薯类发展较快,高产区均主要分布在滇东北。3)近30年云南省人均粮食增长了111.56 kg,粮食生产能力有所提升,目前处于自给自足型;但70%以上年份的波动系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供给较不稳定,粮食供需矛盾问题依然突出。

  • 乡村地理
    周向丽, 王智超, 刘益珠, 程叶青, 周艳梅, 张金萍
    热带地理. 2023, 43(8): 1599-161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26
    PDF全文 (1461) HTML (272)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口市为案例,利用MGWR模型,揭示了2002—2020年乡村聚落演变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海口市乡村聚落面积在近20年间增加了53.5%,人均聚落面积由120.59 m2/人增长至166.79 m2/人,总体表现为北增南减、聚落景观零散化以及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2)各因素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及尺度效应差异,带宽介于69~10 482之间,位置、到道路的距离、到房地产开发区的距离和高程因素的作用为微观尺度,城镇化率和坡度因素的作用为中观尺度,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人口变化率、到河流的距离、路网密度和旅游资源点可达性因素的作用为全局尺度。3)中心城区带动和房地产开发对乡村聚落演变具有最重要影响,并且聚落越来越向海拔低、坡度小、离中心城区近、离房地产开发区近、城镇化水平高、路网密度高的地区扩展,到河流的距离、人口变化率、旅游资源点可达性却对乡村聚落演变没有显著影响。4)转变房地产业为纲的发展思路,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是有效遏制乡村聚落无序扩张的重要举措。

  • 陈磊, 邱茹梦, 李川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12-07
    PDF全文 (1358) HTML (107)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理量化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识别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上,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其增幅分别为4.40%、13.53%,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面临较大压力;2)空间上,成都平原34个区县耕地非粮化面积呈多中心分散分布态势,非粮化率呈中部高、东北和西南低的空间格局,且非粮化面积空间分布集聚区域集中在成都及其周边临近城市;3)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耕地保护政策是影响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最主要的因素。基于此,提出划定耕地保护红线以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加强部门协同管理以形成耕地保护合力、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以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讲以提高粮食安全意识的建议。

  • 柯钦华, 周俏薇, 孙传谆, 李景刚, 李灿, 朱庆莹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7-2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视角表征土地利用冲突空间范围和强度,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进行区域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 440.90 km2(减幅为8.20%),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1 649.92 km2(增幅为28.01%)。2)研究期间区域碳固定、土壤保持和产水量服务呈上升趋势,而食物供给和生境质量服务则呈下降趋势。其中,粮食供给和碳固定的高增益区以及产水量与土壤保持的高减损区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西北部。3)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冲突指数为1.05,土地利用冲突较强。主要原因是研究区权衡服务类型较多,且权衡关系较强。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自然或半自然区域(1.10)>半自然-半人工区域(0.97)>人工区域(0.77)>半自然区域(0.45)。4)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范围以弱冲突和中等冲突区域为主,但局部区域土地利用冲突较为剧烈。冲突等级从研究区外围到中部整体呈中等-弱-中等的空间分布结构。

  • 城市地理
    张蔼恒
    热带地理. 2023, 43(12): 2345-235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84
    PDF全文 (1306) HTML (644)   可视化   收藏

    日常生活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研究话题,城市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与节奏密切相关。从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的视角,采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文化主位展现广州传统社区西关居民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空间具身体验,基于此,反思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旅游开发等对居民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复杂影响。研究表明:1)透过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发现城市更新与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使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实践与身体节奏服务于现代城市与旅游社区的发展。2)在城市化过程中,居民可能通过迁出传统社区的方式,配合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生活节奏,或是调节生活节奏以适应长距离通勤。3)在景观化过程中,居民通过让渡休闲空间与时间,与游客的节奏从不协调(arrhythmia)转为协调(polyrhythmia),但自身的休闲时间变得更为个体化。4)城市化与景观化促成了“呈现”(the present)的传统社区,逐渐嵌入到传统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义中。传统社区居民的身体被城市生产理性与旅游业的隐形节奏所规训与统治。

  • 农业地理
    罗珂, 郭雨露, 何可, 叶昌东, 陈子晗, 凌佩云
    热带地理. 2023, 43(7): 1302-131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09
    PDF全文 (1290) HTML (40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广州都市农业的4个实践案例(花城农园、一方乐田、都市锦田和艾米稻香小镇)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和基本模式。研究发现:1)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都市农业具有新技术、新机制、新功能和新形态“四新”内涵。2)广州4个都市农业案例由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区位布局依次归纳为立体农业(新形态)、休闲农业(新功能)、田园综合体(新技术)以及共享农业(新机制)4种基本模式,不同模式的创新做法、空间形态和实施效果各有差异。3)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经验主要有: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发展多元途径、创新融合多种发展形态并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科技与人工智能共同赋能于都市农业发展;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政-企-校”智库联合机制;制度保障助力都市农业项目落地。

  • 刘晔, 何嘉锐, 王若宇, 李志刚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9-07
    PDF全文 (1274) HTML (183)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亟待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绿色空间使用与暴露水平的多种测度方法,阐明绿色空间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减轻环境压力-修复力-建设力”机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揭示绿色空间使用机会、使用动机和易用性的群体差异对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对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心理健康增益效果关注不足、地区绿化水平评价方法单一、未解决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问题、忽视居住自选择问题和复杂非线性关系尚未明晰等局限性,并在研究内容、研究数据、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提出展望。

  • 罗强, 白凯, 董宝玲, 李贝贝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11-03

    基于自传体记忆理论和自我扩展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挖掘旅游记忆建构维度的基础上,探讨旅游记忆建构对旅游者自我概念扩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记忆是旅游者在场体验后,经个体筛选和重塑所形成的难忘的自传体记忆,呈现深刻性和动态建构性,其建构维度包含认知评价、互动感知和情感涉入3个方面;2)旅游记忆中的认知评价、互动感知和积极情感涉入有助于促进旅游分享行为,旅游分享又进一步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扩展;3)在旅游记忆建构对自我概念扩展的直接效应中,认知评价和互动感知对个体和社会自我扩展皆具有正向作用,而积极情感涉入仅对个体自我扩展具有正向作用,其通过旅游分享间接影响社会自我扩展。

  • 梁日升, 余克服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9-21

    有孔虫指数(Foram Index, FI)是利用珊瑚礁区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功能组(藻类共生种、机会种、非自养种)的含量评估珊瑚礁区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标,迄今中国对该指标的应用还较少。文章以西沙群岛羚羊礁的潟湖中钻取的LYJ2岩芯为材料(全长287 cm,底部对应的年代为2 665 a BP),以0.5 cm的间隔取样,在显微镜下鉴定有孔虫功能组,计算FI值。结果显示:1)近2600年的FI变化范围为4.1~7.9,均值为5.9;2)FI成波动变化的模式,具体可分为3个上升期:2380-1628 a BP,1212-572 a BP和252-92 a BP;3个快速下降期:1628-1212 a BP,572-252 a BP和92 a BP至今及1个小幅下降期:2665-2380 a BP;3)FI在长期变化趋势上叠加不同尺度的年代际波动,具有66.7、54.4 a等周期。基于FI值对珊瑚礁健康状况的评估标准,推测近2600年来西沙羚羊礁的生态环境总体是健康的;基于FI值与海表温度对比分析,推测羚羊礁FI值主要受海表温度影响,与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FI高值与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大致对应,而低值与小冰期、黑暗时代冷期大致对应;FI值具有3次快速下降阶段,前两者(1628-1404 a BP,572-252 a BP)与黑暗时代冷期、小冰期相对应,可能是由于冷期冬季风增强导致大气粉尘物质增多、降雨增加、羚羊礁海域营养物质增加所致;后者(92 a BP至今)与近40年来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快速退化相对应,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大气氮沉降通量增加等导致的羚羊礁海域营养浓度升高所致。文章揭示了有孔虫指数可大体记录南海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可用于对地质历史时期珊瑚礁健康状况的评估。

  • 龚岳, 曹吉阳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3-06

    流动人口长期处于城市住房阶层的底端,近年来其内部出现明显阶层分化,影响新型城镇化和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文章采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房价数据与城镇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住房阶层的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与机制。首先从人口城镇化视角,采用潜在类别模型,根据购房状况将流动人口分为流入与户籍地多房、流入地一房、户籍地城镇有房、户籍地村房、无房共5个阶层。进一步的分析表明:1)流动人口形成三阶五层“土”字形的住房阶层结构,非农户籍流动人口多处在住房阶层的中上层,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无房阶层中占比较高,多处在中下层。2)流动人口住房阶层形成南北差异的空间格局,城镇多房和流入地一房阶层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且多集中在中小城市;而户籍地城镇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多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且多集中在大城市。3)除社会经济因素外,制度、迁移、区域因素显著影响流动人口住房阶层,户籍制度仍对住房分层有较大影响。4)制度维续、市场转型和住房过滤是流动人口住房分层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应加快户籍等制度改革,依据地域实施差异化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流入流出地都无购房的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促进农村流动人口住房阶层跃迁。

  • 饮食地理
    赵志峰, 李志伟
    热带地理. 2023, 43(7): 1351-136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10
    PDF全文 (1244) HTML (212)   可视化   收藏

    将地方餐饮品牌真实性的研究扩展到旅游情境下,对地方餐饮品牌真实性维度与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游客对地方餐饮品牌的评论文本为研究素材,借助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法,提炼出真实性具有持续性、可信赖性、关联性和独特性4个维度;通过量化研究证实了4个维度的合理性,并通过检验持续性、可信赖性、关联性和独特性维度与品牌认同、推荐意愿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验证其法则效度,结果表明:持续性维度是旅游者认可品牌的重要外部线索,但并不影响推荐意愿,而关联性维度对品牌推荐有正向影响,但不影响品牌认同,可信赖维度部分通过品牌认同影响推荐意愿,独特性维度完全通过品牌认同影响推荐意愿。在此基础上,将餐饮品牌真实性认知的3个层次的范畴统合起来,建立了地方餐饮品牌真实性维度与结构的理论框架。

  • 肖文菊, 杨颖频, 吴志峰, 郑少兰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4-01-30
    PDF全文 (1238)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幅分割阈值,构建撂荒地识别规则,并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开展耕地撂荒监测试验,分析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对比撂荒地与非撂荒地的NDVI时序曲线形态发现,撂荒地全年NDVI时序曲线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非撂荒耕地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过程,NDVI时序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2)通过迭代式选取振幅分割阈值,撂荒地与非撂荒地NDVI振幅的最佳分割阈值为0.42,在该分割阈值下,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83%和90.20%。3)对撂荒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坡头区耕地撂荒面积为14.6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1%,撂荒地块普遍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空间上分布零散,少有大面积撂荒现象。

  • 观点&争鸣: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
    克里斯蒂安·凯斯特洛特, 洛伦佐·巴尼奥利, 丁雁南, 安宁
    热带地理. 2024, 44(1): 1-12. doi: 10.13284/j.cnki.rddl.temp.003791
    PDF全文 (1235) HTML (737)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19世纪以来地理学术史可见,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在过去从未曾统一过,至少在如今论证地理学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过程中有其用武之地时所追求的那种形式上是如此。不过,自然地理学已开始认识到实证主义的局限,这为解决眼下正在影响我们星球的一些紧迫问题开启了一条合作路径。文章在结尾部分以实例展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合作的可能状态,倡导学界多关注政治-地志学取径,将地区在权力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纳入考量,从而集中探讨世界范围内区域的多样性。

  • 城市地理
    陈洁莹, 刘云刚
    热带地理. 2023, 43(7): 1339-135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02
    PDF全文 (1231) HTML (64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中村改造及随之而来的村民市民化进程备受关注。广州市杨箕村作为重要的城中村改造地,其村民市民化进程极具代表性。文章从城市更新下城市村落变迁的视角出发,运用市民化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了杨箕村变迁和回迁对于村民市民化的具体影响,希冀可以厘清城中村市民化的普遍特征和特殊进程。研究发现:1)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的基本路径是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获取城市户籍以及城市就业机会,在融入到社会分工中逐步实现市民化;2)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村落时期、城中村时期、回迁小区时期3个阶段;3)政府的征地和房屋出租行为推动村民职业和文化心理的转变,而城中村改造提高了村民收入、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身份的市民化、职业的市民化和文化的市民化进程;4)总体上,城中村改造助推了村民市民化进程,但村民的市民化不仅是改造背后的生活空间转变,还受到城中村所处的区位、村集体干部、外部社会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的影响。

  • 地缘政治
    王芯芮, 杨鑫, 胡志丁, 张喆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72-1185.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5
    PDF全文 (1227) HTML (348)   可视化   收藏

    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在传统投资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借助地缘位势概念融合了国家博弈互动,建立了大国竞争视角下的地区投资风险框架。研究表明:1)东南亚各国的基础投资环境风险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北变南稳;2)2010—2019年中美对各国的地缘位势呈现区域异质和演化异构特征;美国在绝大部分区域拥有着地缘位势优势,但中国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结合地缘位势和基本投资环境风险后的综合风险也存在显著的区际差异;高、低综合风险地区空间分布稳定且发展演替存在惯性;中等综合风险地区呈现为逐渐南向分布;4)对中国而言,在东南亚地区综合投资风险的集中化趋势在消解,各个国家的综合投资风险处于向均衡化发展的态势。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
    谭雪兰, 李印齐, 安悦, 周舟, 刘悦, 朱晶晶
    热带地理. 2024, 44(1): 56-6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14
    PDF全文 (1225) HTML (210)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国内学者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地理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逐步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农业功能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分类体系、测度评价、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开展了诸多研究。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平台上近10年核心期刊中关于农业功能的学术论文,选取了151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果:1)地理学者聚焦于农业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研究,更加关注农业功能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农业功能阶段论等是农业功能研究的基础,地理学者正不断完善和丰富农业功能相关理论;3)基于GIS和RS技术以及地理数学模型,地理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农业功能的空间变化与地域特征;4)地理学者科学诊断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各因子的作用方式、方向与强度,并针对地区地理环境与影响因子进行功能区划与优化;5)未来地理学视角下的农业功能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体系,推动多要素、多尺度、多目标的体系研究;聚焦农业功能转型,强化多学科、大数据、新技术手段的集成研究。

  • 城市地理
    黄浩, 黄幸, 谢苑仪, 宋恒之, 罗焜升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11-112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93
    PDF全文 (1196) HTML (453)   可视化   收藏

    非正规经济与空间生产是21世纪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在相关研究中,摊贩日常生活力量对空间的生产与重塑未被充分重视,在高校边界研究中也相对鲜见。高校周边摊贩空间因具有依托高校消费、拓宽高校后勤、服务高校师生、彰显高校文化等特点而成为空间研究的理想场所。基于日常生活实践视角,选取广州大学城“广工五饭-南亭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等调研方法,从物理空间、权力空间、社会空间3个层面阐述其空间形成过程,并通过还原摊贩丰富的日常生活片段,深入解析摊贩日常反规训的特征、过程与机制,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在空间生产中的社会力量,最终总结摊贩日常生活实践对高校边界空间重塑的机制。研究发现:1)高校周边摊贩空间的时空流动展现出特殊的规律性,其空间生产中也潜藏着主体权力的微观时空变化;2)摊主通过撤离、藏匿、非正式合作等反规训策略来争夺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摊主间的社会关系与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推动了反抗力量的长久延续;3)多元主体的对抗和支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并实现对高校周边摊贩空间秩序的不断重塑,也将地摊文化属性嵌入到原本单一的学生社会空间中。多元主体空间生产的过程展现了高校周边摊贩空间的日常丰富性与特殊性,也对大学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 南海研究
    阎根齐, 吴昊
    热带地理. 2024, 44(2): 258-26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22
    PDF全文 (1192) HTML (343)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西沙群岛的历史认识和地理环境演变,强调了地理特征和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风力、潮流和海浪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人至迟在汉代对“岛”和“沙洲”就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岛屿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于4 000年以上,地势相对较高,不易被海水淹没。相反,沙洲是相对年轻的地貌,其地势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2)风力、潮流和巨浪对西沙群岛地貌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风力和巨浪堆积沙洲,但同时也能导致其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也对这些岛屿和沙洲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迁不仅是地貌的动态展现,也与海洋生物数量下降趋势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岛和沙洲在地理特征和稳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沙群岛地貌的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沙群岛的演化过程,以及保护和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需求。

  • 张薇, 王悦, 秦兆祥, 杨永春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9-21

    红色歌曲记录了特定时空的家国故事,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构建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的宏大叙事。基于人文主义认识论,借助NVivo11软件,采用扎根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及LDA模型从时空叙事视角分析歌词文本的维度结构及其价值内化机理。结果表明:1)红歌歌词文本可分为时间、空间、记忆和精神4个维度,其中时间和空间是显性维度,而记忆和精神则是时空中的隐喻维度,呈现时空表现隐喻至时空表征的关联路径。2)红歌的价值内化体现为受众对多维度信息的接收、比对、叠加、重构、升华等系列过程,从而构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思想和意识。3)红歌歌词的价值内化机理是政治话语、文化基因和现代性作用于媒介、教育、主体和社会等因素上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