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晓燕, 吴甫成, 田均良
    热带地理. 2003, 23(1): 26-29.
    Baidu(7)
    通过模拟试验比较了位于亚热带的湖南省境内5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的酸缓冲能力及缓冲特性,揭示了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在缓冲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差异性.5种红壤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相对顺序为:板岩红壤>石灰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根据土壤的酸敏感程度分级,可将前3种土壤划归为酸敏感性土壤,后两种归为酸极敏感性土壤.上述研究可为亚热带红壤区土壤酸化治理和重点治理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袁中友, 唐晓春
    热带地理. 2003, 23(1): 30-34.
    Baidu(36)
    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三峡工程库区20处典型崩塌、滑坡体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三峡水库蓄水时和蓄水后,由于水位变动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可能给库区的崩塌、滑坡体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库区崩塌、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预测,认为浸水和水位急剧升降是影响水库崩塌、滑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依此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江南, 蒙伟光, 王安宇, 刘黎明, 冯瑞权, 侯尔滨
    热带地理. 2003, 23(1): 35-39.
    Baidu(86)
    利用45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个特征指数的月平均资料,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6月,第二次在9月.在45年里,副高强度有明显加强,副高位置有南落西移的趋势.副高强度存在3~4 年、10~13 年的振荡周期,10~13年的周期振荡在1950、1960、1970年代占主要地位,3~4年的周期振荡在1980、1990年代占主要地位.副高在1978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副高强度由负距平为主转为正距平为主,而脊线位置正好相反.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梅志雄, 迟国彬, 郑冲
    热带地理. 2003, 23(1): 40-43.
    Baidu(51)
    GPS/GSM/GIS技术在交通监控调度管理和导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文中从某船队的货运作业船舶监控调度系统的构建出发,分析了海船监控调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进而探讨了基于GPS/GSM/GIS技术集成的海船监控调度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案.
  • 城市问题探讨
    林先扬, 陈忠暖, 蔡国田
    热带地理. 2003, 23(1): 44-49.
    Baidu(509)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 城市问题探讨
    韩延星, 魏清泉
    热带地理. 2003, 23(1): 50-53,58.
    Baidu(5)
    作为珠海市的3个行政辖区之一,金湾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其薄弱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文中运用SWOT分析,确定了金湾区优势突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体系发展方向.认为金湾区应走"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化道路,并选择理想区位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合理发挥政府在经济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
  • 城市问题探讨
    郭程轩, 甄坚伟
    热带地理. 2003, 23(1): 54-58.
    Baidu(8)
    分析了广州市交通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广州市交通环境作出的定性评价是广州市缺乏长远性、战略性的交通规划,交通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未来广州市城市总体交通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和对策.
  • 城市问题探讨
    叶长盛, 董玉祥
    热带地理. 2003, 23(1): 59-61,66.
    Baidu(126)
    在探讨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从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了广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出近11年广州市人居环境的各指标及其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对广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人居环境正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但滞后于经济发展.
  • 城市问题探讨
    周玉翠, 廖荣华, 冯灿飞
    热带地理. 2003, 23(1): 62-66.
    Baidu(21)
    选择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状况、科教实力、环境状况、市场潜力等6类共20个因子构成湖南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比较13个地级市投资环境优劣.长沙市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它各市,13市按投资环境可分为4类,各类城市投资环境特征各异,改善措施也各有侧重.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许春晓
    热带地理. 2003, 23(1): 67-70.
    Baidu(55)
    城市居民是城市周边旅游地的目标客源市场,在进行城市周边旅游地的规划中,注重对客源城市居民的需要特征的研究.黑麋峰森林公园是一个毗邻湘潭市的旅游地,采用问卷调查的途径,用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得出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周边旅游地的需求特征.
  • 旅游资源与开发
    王凯, 鲁西奇
    热带地理. 2003, 23(1): 71-74,79.
    Baidu(8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环境保持良好循环发展;其战略实施的切入点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化与产业化;具体实施途径则是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众参与,并导入相应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等.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杨俭波, 乔纪纲
    热带地理. 2003, 23(1): 75-79.
    Baidu(33)
    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 旅游资源与开发
    王亚力
    热带地理. 2003, 23(1): 80-84.
    Baidu(16)
    以"南方长城之旅"为主题对凤凰旅游的形象进行了明确定位,以民族文化的分合为线索对凤凰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此基础将凤凰的民族文化景观划分成3大区:民族文化分界区、民族文化分离区、民族文化融合区,提出了旅游产品组合开发的新方案.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刘尚仁, 刘瑞华
    热带地理. 2003, 23(1): 85-88.
    Baidu(2)
    封开县有4种地貌属广东之最:①一石成山,几乎无缝隙的斑石;②贺江弯曲率为3,下切深度100~200 m的深切曲流;③动物化石十分丰富的河儿口黄岩洞,罗沙岩和峒中岩等溶洞;④阶地高度最大达76m的西江河流阶地.上述有较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要继续发掘,推动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 争鸣园地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 2003, 23(1): 89-93.
    Baidu(8)
    根据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叙述了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汉代古徐闻县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镇之说是可取的;评述认为汉徐闻县治在今徐闻县南部迈陈、或土旺、或二桥等地之说,既无正确的古文献根据,也缺乏考古学资料依据.
  • 考证
    尹国蔚
    热带地理. 2003, 23(1): 94-封三.
    Baidu(5)
    "天涯海角"被用来借指遥远的地方,一类为泛称,无具体地物为证;另一类为确指,有具体地物为证.有具体地物为证的这一类在中国的广西和海南各有一处.广西的"天涯海角"产生于宋代,海南的"天涯海角"产生于清代.两地均有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地理条件和个人因素,但海南产生"天涯海角"的社会环境因素远不如广西"天涯海角"充分,所以自宋至清末,吟咏广西"天涯海角"的诗文大量出现,而海南"天涯海角"迟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广泛关注.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张弛, 任海, 邵华, 李耀光
    热带地理. 2003, 23(2): 97-101,109.
    Baidu(4)
    对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于森林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进行可持续的林业管理必须维护水、土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从景观尺度上进行森林规划并注意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总之,可持续的管理政策应该全面应用现有的生态学知识以尽可能保护各种森林资源.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冯利华, 黄亦君
    热带地理. 2003, 23(2): 102-104,114.
    Baidu(111)
    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使数据结构大为简化,并且客观地确定权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因而是生态环境脆弱度综合评价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分区和分级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熊小英, 胡细英
    热带地理. 2003, 23(2): 105-109.
    Baidu(4)
    从考察鄱阳湖湿地生态特征入手,探讨鄱阳湖控制工程对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只要水位运行调度得当,控湖工程不仅不会破坏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反而会使湖滩草洲及候鸟越冬环境得到稳定和改善.同时提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相关对策.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陶陶, 刁承泰
    热带地理. 2003, 23(2): 110-114.
    Baidu(8)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分析人类造貌营力,即人类建筑活动对城市地貌环境的影响;引入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其导致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量化;选取了地形、气候、城市化水平、文盲率和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南岸区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南岸区6镇的脆弱性指数,并对其分类.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贾建业, 汤艳杰
    热带地理. 2003, 23(2): 115-118,122.
    Baidu(53)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土壤污染特征主要与土壤特性和功能相联系.导致土壤污染的内在和外在的可能因素繁多,土壤污染组分日益复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也逐渐加深.研究表明,重金属类和农药类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的主要化学污染物.现有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即生物技术与化学方法相结合,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玉函, 唐晓春, 宋丽莉
    热带地理. 2003, 23(2): 119-122.
    Baidu(108)
    对1950~2000年间登陆和影响广东省的台风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选取有完整记录的4 2例台风的台风强度、最大风速、最大日雨量作为主要气象因子,采用SAS系统建立了灾情评估模型,计算出历次台风的主要灾情数据,并且将评估值与实测值拟合.拟合的结果表明,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定量地大致估算台风的灾情.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秀存, 易燕明, 苏志
    热带地理. 2003, 23(2): 123-125,133.
    Baidu(7)
    利用广西88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0年冬季冻害站数资料,通过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开展、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MHAT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冬季冻害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突变、周期性.得出结论:广西冬季冻害主要有2种分布型态:(1)全区偏多(少 )型;(2)桂东北及部分江、河流域偏多,其余偏少型.冻害站数呈减少趋势,在1985~1 987年前后出现突变点,其变化周期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吴恒强
    热带地理. 2003, 23(2): 126-129,153.
    Baidu(15)
    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雨季开始日的时空分布特点,指出江南极锋雨带南移使广西雨季自北向南相继开始,NE季风与SE季风共同作用使广西雨季东部先于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右江上游的百色,雨季的开始与南海热带季风爆发有关.分析了广西各地主汛期雨量分布的"单峰型"和"双峰型"形成原因以及单双峰型的转换机理,指出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频数大小的变化,是后汛期峰值时隐时现的主要原因.对全区性雨季偏早或偏迟年份的雨量和雨量分布型也作了对比分析,所揭示的相关事实,对天气预测有一定参考意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钟凯文, 黄建明, 梅其岳, 袁雪松
    热带地理. 2003, 23(2): 130-133.
    Baidu(22)
    分析基于java的Web GIS的技术发展和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人防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践,研发出一个人防工程地理信息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实现了C/S 和B/S的有机结合、安全性和实用性有效结合,解决了矢量化地图的操作、图形和人防属性数据双向查询、统计、专题图、统计图制作、人防工事分布分析及规划等问题,对于提高人防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
  • 区域发展研究
    胡振宇, 匡耀求, 黄宁生
    热带地理. 2003, 23(2): 134-138.
    Baidu(17)
    分析全省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人口素质及产业结构,认为自然资源的基础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造成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的分化,这种分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有责任、义务和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为市场机制并不具有自动削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要实现市场导向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合理调控.
  • 区域发展研究
    钟韵, 阎小培
    热带地理. 2003, 23(2): 139-143.
    Baidu(45)
    通过探讨粤港澳三地文化的特色与关系以及三地文化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三地文化整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区域文化整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认识.并提出目前粤港澳三地文化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区域发展研究
    胡春雷, 肖玲
    热带地理. 2003, 23(2): 144-148.
    Baidu(9)
    采用劳克森相对指标法对汕头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初步诊断,发现其属于落后、萧条地区.而偏离-份额分析则进一步显示:汕头市产业结构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力严重处于劣势,居全省之末.由此可见,汕头病因在于竞争力因素,且病情非常严重.立足实际 , 影响汕头经济健康发展的竞争力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思路、社会风气、人口素质和区域行政区划.因此,医治汕头经济发展病的首选药方是开展区域经济规划,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变革制度与文化,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口素质;进行区内合作,减少行政隔阂.
  • 区域发展研究
    李巧玲
    热带地理. 2003, 23(2): 149-153.
    Baidu(18)
    追溯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历史渊源,对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进行定位,认为传承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发展特色海洋产业是该区域海洋经济成功的关键.为此宜采取以下对策:重塑"南珠故乡"形象,发展海水养殖及加工业;重塑"海上丝路始发港 "形象,发展港口运输贸易业;树"大陆最南端,椰风海韵文化游"形象,发展滨海旅游业.
  • 区域发展研究
    何永彬, 朱彤, 卢培泽
    热带地理. 2003, 23(2): 154-157,161.
    Baidu(8)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散布的一类半干旱、干旱地带,自然水分的缺乏制约着干热河谷优势光、热、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干旱环境的形成,有显著的低纬、山原、季风的背境特征,农业干旱直接受区域降水与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并形成了3种类型的农业干旱地域.为了改善农业干旱状况,需要采取增加控制水量,山地-河谷水资源整体规划,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产业等措施.从实际中提炼干热河谷水资源开发的4个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意见.
  • 区域发展研究
    赵莹雪
    热带地理. 2003, 23(2): 158-161.
    Baidu(7)
    利用五华县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重要程度依次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区农业发展的思路,包括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农业;依据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 区域发展研究
    夏丽华, 王芳, 薛云
    热带地理. 2003, 23(2): 162-166.
    Baidu(5)
    珠江三角洲中小城镇地表水污染成为珠江流域主要的污染源.对中山市坦洲镇地表水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调查分析表明,由于坦洲镇工业企业数量增多,人口数量增加,环保措施滞后等原因, 地表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为此,制定了坦洲镇近期及远期环境保护规划及水环境治理措施,为指导坦洲镇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 城市问题探讨
    于春, 姚士谋
    热带地理. 2003, 23(2): 167-171.
    Baidu(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各地区进入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趋激烈.重视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有效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上述大背景的认真反思,对有关城市竞争力概念等方面的国际理论进行简析,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5个关键性层面:原有基础的修复,以主导行业为核心,人力资源的发挥,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以及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 城市问题探讨
    杨载田
    热带地理. 2003, 23(2): 172-175.
    Baidu(5)
    衡阳市以位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自古以来自然、人文景观并胜,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近20多年来各方面反而停滞和落后.文中运用企业识别CI原理,从城市形象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将其新世纪城市总体形象定位为"江南内陆腹地重要现代化区城中心 ,湘南最大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山水旅游城市,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人居休闲胜地". 并指出城市形象塑造应体现古城衡阳的气韵和文脉,给人以古老文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总体视觉形象,以推动新世纪衡阳城市的总体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朱竑, 李丽梅, 保继刚
    热带地理. 2003, 23(2): 176-179,198.
    Baidu(17)
    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标准入手,通过对广东旅游发展及岭南四大名园价值和地位的分析,探讨了广东四大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岭南四大名园进入世界遗产行列是新世纪广东旅游发展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扩大知名度,建立品牌效应及构建粤港澳大旅游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文章对岭南四大名园申报世界遗产提出了相关建议.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肖光明
    热带地理. 2003, 23(2): 180-184.
    Baidu(43)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开发指导作用的大小和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运用, 旅游界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寻求该理论的较好运用途径,同时为鼎湖山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中笔者把握旅游地吸引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强调结合旅游地的具体实践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得出鼎湖山将处于长期成熟阶段的结论,分析了其在成熟阶段的旅游开发策略,也对Butler理论的运用途径进行了若干探讨.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郑宗清
    热带地理. 2003, 23(2): 185-189.
    Baidu(55)
    叙述了我国旅游网站即政府旅游部门网站、ISP网站、专业旅游网站、企业自建网站、 ICP网站等蓬勃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旅游网站信息库重复建设,信息内容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更新慢,库容量不足,应用功能单一等方面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为完善旅游网站信息库,政府、旅游企业、高校等三方面发挥各自作用的措施.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海生, 陈桂珠
    热带地理. 2007, 27(2): 107-110.
    Baidu(28)
    湿地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退化,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圳市湿地类型有3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13种类型,占深圳国土总面积的8.12%.深圳湿地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滨海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生境面临退化;红树林和湿地水草的生存受到威胁;河流水质不断恶化,河流底质污染程度持续加剧.针对深圳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恢复对策:保护好西部滨海滩涂湿地;控制污染,修复河流自然湿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世俊, 黄胜伟, 王华, 罗杰
    热带地理. 2007, 27(2): 111-114,138.
    Baidu(13)
    以不同时期珠江网河历史地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了河网分形计算,并从河道发育、人为活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珠江网河分形机理.在发育过程中,1883-2001年间河网分维值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正干水道中潮道分维值大于分汊河道.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珠江网河分形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围筑闸消灭横向支汊、口门整治及河道固化减小了河道冲决的几率、河道挖沙引起的水沙分流比变化改变了河道冲淤特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蕾, 李春初, 谢健
    热带地理. 2007, 27(2): 115-119.
    Baidu(4)
    根据2003年夏季采集的37个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7种阴阳离子(K+、Na+、Ca2+、Mg2+、Cl-、HCO-3、SO2-4)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外海,呈现出由口内河床-拦门沙地区-外海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次是拦门沙附近,阴阳离子的含量都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阳离子互相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阳离子与Cl-以及SO2-4这两种阴离子的相关性较好,此外,Cl-和SO2-4这两种阴离子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磨刀门河口的水体盐度、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