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庄大昌, 杨青生
    2009, 29(5): 407-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广州市城市湿地资源的特点,分析广州市城市湿地资源的价值,并对广州市城市湿地资源的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由此得出湿地资源的总价值量为66.805 3亿元人民币,其中湿地生态系统直接利用价值为66.3318亿元人民币,占99.3%.评估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湿地资源资产价值主要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利用价值.因此,保护好广州市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广州市城市湿地资源,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曾宇怀, 王法明
    2009, 29(5): 412-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支持下利用FRAGSTATS软件,以2005年广州市林业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17个景观类型,分别用6个斑块级指数和8个景观级指数分析了广州市2005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市的森林景观总面积为2 961 km2,森林景观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占广州市森林总面积的40.83%.其中,森林景观面积最大的是从化市,达到1 396.65 k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70.73%.其次是增城市,其面积为864.08 km2,占53.45%.属于广州市区的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番禺区、白云区和花都区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张凤太, 邵技新, 苏维词
    2009, 29(5): 418-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 海岸河口研究
  • 海岸河口研究
    汤超莲, 游大伟, 陈特固, 陈海明, 余克服
    2009, 29(5): 423-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率为2~3 mm/a,较南海绝对海平面上升率低1~2 mm/a:月平均海平面及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均存在极强的同步性,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中,验潮站的最高值一致出现于2001年.预估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比常年升高9~17 cm.海平面上升将加剧珠江口感
  • 海岸河口研究
    李猷, 王仰麟, 彭建, 刘珍环, 吴健生
    2009, 29(5): 429-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1986、1995和2005年4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海岸线,计算海岸线分维数,系统分析了深圳市多期海岸线分维变化特征,并初步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变化机制,为进~步掌握快速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变化影响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分维不同,由基岩海岸、人工海岸到淤泥质海岸递减:(2)研究时段内,深圳市东海岸海岸线分维总体降低,西海岸总体上升:(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分维
  • 海岸河口研究
    蔡华阳, 杨清书
    2009, 29(5): 434-439,4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和西北江网河区顶端马口、三水共4个代表水文站1960-2004年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分析西北江网河来水来沙及分水分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江网河来水来沙季节变化明显,且西江比北江更为集中;西江的水沙变幅比北江小,西、北江输沙率年际变化大于流量年际变化;来水来沙均存在明显的3种尺度周期变化,即年内(0.3~0.7 a)、年际(1.2~6.6 a)和年代际(11.0~20.2 a)周期变化,以年代际变化最为显著;来水量长期变化趋势除马口站外均为递增,来沙量长期变化趋势除三水站外
  • 灾害防治
  • 灾害防治
    何慧, 陆虹, 欧艺
    2009, 29(5): 440-4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引发华南西南部严重暴雨洪涝特征及其成因.结果显示:①2008年9月下旬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偏西,台风易受其南侧偏东气流引导而西行;②台风"黑格比"强度强,辐合上升运动强烈,触发强降雨;③南海夏季风增强和季风辐合带北抬,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增强了辐合上升运动,并为台风降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使降雨加强和持续;④除了气象因素外,地形对西行台风降雨量的显著增幅作用,是造成强台风"黑格比"暴雨洪涝的重要原因.
  • 灾害防治
    张艳梅, 黄锋, 钟静, 杨宏宇
    2009, 29(5): 445-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贵州地区52个测站1961-2006年历年主汛期(6-8月)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统计了贵州近46年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并分析了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特征以及极端降水事件典型多年、少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贵州主汛期极端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极端降水事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存在2.9 a、20 a的周期振荡特征,在贵州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偏多和偏少时期,其环流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灾害防治
    唐光良, 孙宁, 刘瑞华
    2009, 29(5): 450-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广东清远飞来寺、广州花都梯面、佛山南海西樵山等典型泥石流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华南沿海地区泥石流的类型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泥石流的流域地貌有沟谷型和坡面型两种,流体特征以水石流和稀性泥石流居多,激发泥石流的动力主要为暴雨,属台风暴雨型;在规模上各类泥石流均为小型,但灾情严重.分析认为在华南沿海地区具有泥石流条件的区域当中,降雨量达到200 mm/d时有可能发生泥石流,降雨强度达到63~86mm/h时发生泥石流的几率极大,局部地区达到43 mm/h也有可能激发泥石流.激发泥石流与降雨强度有直接关系,日降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李郇, 符文颖, 刘宏锋
    2009, 29(5): 454-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产业空间重构的成本因素变化,通过对企业迁移区位和政府产业转移园区区位的分析,揭示广东产业空间重构的趋势与可能的窄间格局,并且从绩效的角度对比了2003和2006年两个时间的广东省域经济增长格局,证明原有的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一边缘"结构已经被打破,产业转移不仅导致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促使"后厂"的空间拓展和珠三角产业空间的转型.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谢涤湘, 江海燕
    2009, 29(5): 460-4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1990年以来我国有关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文献,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新动态,认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正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规划指导思想从强调经济发展到强调区域协调、空间管制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强调打破行政区界线,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跨区域治理.现阶段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编制理念、目标重点、技术手段、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其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等类型的区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有序、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区域规划体系,以解决不同类型区域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陈梅英, 郑荣宝, 王朝晖
    2009, 29(5): 466-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全面梳理,系统概括其发展历程和阶段,总结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内容、特性、衡量标准以及模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评价了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展望了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吴大放, 刘艳艳, 董玉祥, 刘海珍, 倪少春
    2009, 29(5): 472-476,4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1995、2000和2006年共4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珠海市耕地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珠海市耕地面积在3个研究时段经历了"快速减少一缓慢增加一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0-2006年耕地的动态度最大,而1995-2000年耕地的动态度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水域和林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转变成水域和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是珠海市耕地变化的主
  •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黄大基, 林幸青, 陈海平, 杨素悦
    2009, 29(5): 477-4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惠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主要用地需求量预测、各类用地调整指标以及部门用地布局规划等资料,在综合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区位优势、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惠东县的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空间管制分区,并提出土地管理的基本策略.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杨洪, 李蔚, 黄静
    2009, 29(5): 483-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省永兴县从工业"三废"中提炼"再生白银",成为全国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活标本,并获"中国银都"称号,其"再生白银"工业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分析认为,永兴"再生白银"工业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本体资源优势、组合资源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应重点考虑旅游项目设计、银饰旅游纪念品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旅游品牌培育、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等问题,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韦福巍, 甘永萍
    2009, 29(5): 489-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西入境旅游为研究对象,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和旅游流等指标对广西入境旅游的时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了广西入境旅游的时空变化特征.按照对旅游目的地国际游客从来源到流向的分析思路,首先对广西入境旅游的时空集中性和亲景度进行分析,提出根据亲景度和年际集中指数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有重点、分层次开发.其次通过入境游客在广西区内的流向分析,指出应在把握游客需求趋势的基础上,促进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罗迎新
    2009, 29(5): 495-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李凡, 司徒尚纪
    2009, 29(5): 500-5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以来,基督教文化逐渐传入佛山.从古地图和历史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以及教堂、寺庵、神庙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以教堂景观为视角,通过GIS空间分析表明,佛山的基督教文化景观与佛教、宗族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景观呈交错分布,而且基督教各教会在佛山的布道范围有明显空间差异.基督教各教会在佛山空间扩展可以概括为"中心型"和"边缘一中心型"两种类型,基督教循道公会势力最强,表现为从佛山城市边缘向中心扩展的态势,而其他教会则呈现出"中心型"的特征.这种空间分布和扩展诠释出清至民国时期佛山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
  • 书评
  • 书评
    张争胜, 郝鹏翔, 李九光, 李道娟, 曹慧允
    2009, 29(5): 507-5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