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建明, 王建力, 李廷勇
    2008, 28(5): 395-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进行古环境重建是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碳氧稳定同位素是最重要的气候替代性指标.不少研究者利用洞穴次生沉积物如石笋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的记录已恢复了部分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同时,研究人员也面临着合理解释一系列机理性问题的挑战,如氧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多解性、碳氧稳定同位素在定量重建古气候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失真现象等诸多问题.文中全面论述碳氧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重建中定性与定量研究上存在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分别探究石笋中δ18O与δ13C各种来源进入洞穴石笋的地球物理化学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尚仁
    2008, 28(5): 400-404,4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邱军, 李江南, 梁毅进, 陈志芳, 范绍佳, 冯瑞权
    2008, 28(5): 405-4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952-2002年广东省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持续性暴雨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持续性暴雨的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粤中地区是次多发区.持续性暴雨中心主要在沿山体南侧分布,即迎风向的山前和迎风坡,前汛期主要以沿海的恩平、阳江和斗门为中心;后汛期主要以海丰、南澳为中心.全省各站都以持续2 d的暴雨为主,持续性暴雨在前汛期发生的次数比后汛期多,最多的月份是6月.全省全年及前后汛期持续性暴雨次数的年代际变化相似;但从年际变化看,前汛期与全年发生持续性暴雨次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后汛期与之则呈现一定
  • 理论与方法研究
    主毅, 张润琼, 赵群剑, 万汉芸, 刘莉娟, 陈世平
    2008, 28(5): 411-413,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0-2004年贵州西部10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贵州西部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南部最多,西部次之,东部最少;贵州西部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全年各月均有出现的可能,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9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12月最少;雷暴天气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东海, 艾彬, 黎夏
    2008, 28(5): 414-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Landsat5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研究水面积比例和地表温度的关系,发现水面积比例和地表温度存在较高的线性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2;进一步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比河流两岸不同距离内的城市用地温度,揭示了水体缓解城市内部热环境效应的有效范围,定量探讨了河流宽度差异引起的缓解差异.结果表明,河流对城市热环境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有效范围约200 m左右,河流越宽,缓解能力相对越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秦鹏, 陈健飞
    2008, 28(5): 419-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STER遥感影像,使用IDL语言编写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的计算公式,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别对两种方法处理后的遥感影像采用K-Means分类,经过分类后处理,提取植被信息.NDVI整体上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土地覆被信息;而SAVI对于各种地类的值域较宽,反映绿色植被内部差异信息较明显,可为不同植被类型的信息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田光进
    2008, 28(5): 423-4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区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模式,边缘新城或卫星城建设成为疏散大都市区人口和职能的重要途径.由于地形特征、历史因素及新城的发展,厦门大都市区已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发展格局.文中利用面积百分比、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连接度指数等研究了2000年厦门大都市区多中心城镇斑块模式及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斑块的时空动态模式,对城镇化过程中多中心模式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顾翠红, 魏清泉
    2008, 28(5): 428-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博弈分析方法,研究城市住区开发区位选择过程中的多方博弈及其空间结果,提出促成住区开发区位选择规划管理增和博弈和合作博弈的措施.结果认为,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和非营利组织在住区开发区位选择决策中的空间博弈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城市住区区位的演化;住区开发区位选择规划管理博弈应以促进增和博弈和合作博弈的形成为目标,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各主体参与博弈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规划管理部门的主导角色,运用规划引导、投资引导和信息引导等手段促进目标的实现.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张战军
    2008, 28(5): 434-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廖什的需求圆锥体模型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增长极理论及其增长圆锥体模型.该理论主要根据人类历史上经济活动的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替规律,探索诸产业与区域增长极的关系,并据此提出新的广义增长极理论;同时,又根据需求圆锥体相关理论,提出广义增长极的增长圆锥体模型.广义增长极理论及其增长圆锥体模型对于当今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和增长极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温锋华, 李立勋, 许学强
    2008, 28(5): 439-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务办公空间的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综述,总结办公空间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对办公活动、办公业的概念讨论、办公空间的区位与布局研究、办公产业空间、总部经济空间、城市CBD空间以及商务办公空间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概括了商务办公空间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演变,前者包括基于办公空间选址的空间区位论、基于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办公空间结构论和基于企业行为主体的空间决策论,后者包含从简单的定性描述到注重理论解释、数量和模型化趋势等演变过程.展望未来,办公空间的研究将会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许桂灵, 司徒尚纪
    2008, 28(5): 444-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评价广州社区类型、结构、规模、布局等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建设滞后等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应按照广州城市外部、内部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的差异,针对广州旧城、新城和城中村三种地域类型,采取相应的社区建设规划理念、目标和对策.
  • 区域发展研究
    谢涤湘, 朱竑
    2008, 28(5): 450-454,4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驱动力,以小规模、个性化、灵活生产为主要形式.创意产业与老城区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其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可以在老城区获得,而老城区的闲置空间再利用、产业转型、形象提升可以通过创意产业来实现.因此,以创意产业的发展驱动老城区更新是切实可行且必要的.文中以广州荔湾为例对创意产业与老城区的更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文化艺术、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如加强对传统
  • 区域发展研究
    赖慧芳, 陈凤桂
    2008, 28(5): 45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及其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分析1996-2006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内部空间差异显著;运用SPSS对其进行时间序列曲线估计,发现该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明显;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驱动机制可归纳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区域产业结构因子和外资因子,各因子对广州土地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 区域发展研究
    楼旭逵, 黄海峰
    2008, 28(5): 461-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珠三角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以及判别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珠三角各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论表明:"九五-十五"期间,珠三角环境与经济的整体协调水平在下降,而协调发展水平在上升.同时得出珠三角环境与经济要达到高质量的稳定协调发展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但过程和任务将非常艰巨,其核心问题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改善环境质量.
  • 区域发展研究
    席广亮, 甄峰, 郑泽爽, 魏宗财
    2008, 28(5): 467-4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将闽、粤、浙城市发展置于一种新的发展框架之下.文中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城市的竞争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策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海峡两岸合作背景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区域发展研究
    曾令锋, 黎忠, 吕曼秋, 康乐
    2008, 28(5): 473-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对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西经济布局初具"T"字型空间结构,但沿海地区空间结构还存在不少无序现象,海洋经济与人才的观念比较薄弱.应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在确立海洋经济为区域经济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区域功能,加快构建相应中心城市集聚区,以旅游和边贸为切入点,加强与东盟、泛珠三角和西南等经济区的联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阚兴龙, 李辉, 周永章
    2008, 28(5): 478-4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大地震使地处中国四川省西北部的小城汶川为世人所熟知,大地震给灾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地震旅游资源.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结合汶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如下构想,主要包括两种开发模式:主体式开发、组合式开发,以及具体的开发设想:震迹和震记资源开发、地震主题公园建设等.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原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等.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方远平, 毕斗斗, 甘巧林
    2008, 28(5): 483-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源市是广东省地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区,拥有远古时期的恐龙化石、南越国创始人赵佗文化、以万绿湖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及东江客家文化等,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空间组合较好,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水平较低、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参与不足以及分散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动互补开发模式和内涵增容开发模式,以期对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有所启示.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肖光明
    2008, 28(5): 488-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争夺客源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目的地营销对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中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特点、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逐步确立区域旅游品牌的复杂过程.以此为基础,对广东传统旅游目的地--肇庆市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