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见, HUANG Ming-ce, 赵金彪, GAO An-ning, 罗建英
    2008, 28(4): 297-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查分析广西1961-2007年雨凇、降雪、道路结冰、电线积冰等气象灾害记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至2月5日广西长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下同)灾害天气事件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这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1)北半球东亚倒Q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有利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2)南支槽活动频繁,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中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广西出现长时间降水;(3)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
  • 理论与方法研究
    HUANG Zhen-zhu, 张锦华, SHI Xiao-jun, 何健, CHEN Hui-hua
    2008, 28(4): 302-305,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 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全球地面温度(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ST变 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均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2)南亚热带北区、南区和北热带的增温速率 高于全球,中亚热带低于全球;其中增温速率最高的是南亚热带南区,比GST增温率高出0.07~0.08℃/10 a,中 亚热带增温速率比全球低0.01~0.03℃/10 a;(3)从季节分布看,各气候带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谢平, CHEN Xiao-hong, 王兆礼, LIU Bing-jun
    2008, 28(4): 306-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东江流域1961-2003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的趋势变化和突变变化,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一年中,春季、前汛期、后汛期的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秋季蒸发量减少,但不显著;年蒸发量的突变发生在1981年;秋香江口以下和东江三角洲的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秋香江口以上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全年和各季的蒸发皿蒸发量与日照时数、温度、风速的偏相关系数为正,与相对湿度的为负;日照时数、风速显著减少,突变分别发生在1981年和1982年;气温显著增加,突变发生在1987年;相对湿度显著减少,突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谭超, YANG Qing-shu, 刘秋海, HAN Zhi-yuan, 胡德礼
    2008, 28(4): 311-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分析了30年来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河道总体有冲刷的趋势,其中1977-1990年冲刷量为660X104m3,平均冲刷速率为50×104m3/a:1990-1999年冲刷量为0025x108 m3,平均冲刷速率为270x104 m3/a:20世纪90年代变化强度大于80年代.东平水道上段河床下切幅度不一,沿程下切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深泓线在河口到三水区段从河道右岸向左岸偏转,从三水区到紫洞段,深泓线位置较为稳定.河床地形的剧烈变
  • 理论与方法研究
    XU Dan, 邓孺孺
    2008, 28(4): 317-3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NVISAT.ASAR的APMOde(Alternating Polarisation Mode)数据,对广州市几种典型地物(建筑物、植被、水体)在HH水平极化方式、W垂直极化方式及VH交叉极化方式下的后向散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地物在不同极化方式下的特点规律;并对实地测得的几种果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的植被参数及从光学影像上提取的果树信息和雷达图像上果树的后向散射特征进行相关分析,从雷达图像成像原理及物理机制入手总结几种果树后向散射特征的特点及影响其后向散射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极化雷达遥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2008, 28(4): 322-3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赵焕庭研究员对华南河口海岸研究的贡献,包括珠江河口演变研究、华南海岸动力地貌与环境研究、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组建研究队伍和编辑出版论著等方面的贡献.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王为, XU Liu-bing, 黄山
    2008, 28(4): 326-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南海岸是中国遭受台风侵袭最多的岸段,台风暴潮期间的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作用自然也很强.但特大高潮出现的机率很小,只有天文潮高潮与台风暴潮同时出现时,暴潮波浪才会作用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且一次风暴过程中特大波浪出现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波浪作用在高位的机会也很小.现代海蚀平台和海蚀穴一定是现代波浪(当然也包括风暴潮期间的波浪)在现代海平面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但风暴潮的高潮位和大波浪不能形成相应高海蚀平台.对照按华南沿岸平均高潮位所推算的海蚀平台高度,在现代海面作用下的华南海蚀平台很难有3m以上的高度,在此高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2008, 28(4): 331-3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汕头市海岸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震、河口堆积、海岸侵蚀、风沙和风暴潮等几类主要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已危害当地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活.该区存在着孕育6~7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至今尚处于当地地震第二活动周期内,防震抗震的措施是必要的.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加剧,该区已出现了海岸侵蚀.过度垦殖造成风沙活动掩埋一些耕地与建筑物.非法的、无序的采沙造成某些海滩侵蚀严重.处于韩江河口高速堆积环境的汕头港口航道,淤积严重.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海岸带的整治与管理.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吴天霁
    2008, 28(4): 338-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污水海洋处置工程营运前后对海口湾海域的影响,通过对海口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排放区及附近海域两个站何表层海水中污染物的长期监测分析,发现大肠菌群和无机氮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议污水处理厂增加去氮与灭菌上艺,加快陆上末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截流并网工程.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SHI Xiao-jun, 刘元兵, CHEN Te-gu, 余克服
    2008, 28(4): 342-345,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近50年来西沙、南沙海域SST及全球温度资料,分析西沙、南沙海域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得出,西沙、南沙海域年均SST的增温率分别为(0.02±0.004)℃/a(1961-2007年)和(0.016±0.002)℃/a(1950-2007年),均高于全球温度的增温率[(0.012±0.001)℃/a,1950-2007年];西沙最热月6月份SST增温率高达(0.026±0.004)℃/a(1961-2007年),南沙最热月5月份SST增温率也达(0.011±0.003)℃/
  • 珊瑚礁与海岸河口研究
    WANG Li-rong, 赵焕庭
    2008, 28(4): 346-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南海的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各珊瑚礁区现代沉积底栖有孔虫研究成果,区内礁区底栖有孔虫总体上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热带浅海礁相动物群区系,又由于半封闭的独特的南海海洋地质发展史而催生了大批新属、新种.各礁区条件的差异,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类型不同,个体大小与壳壁厚薄也不同.南海诸岛礁区的底栖有孔虫组合是南海热带海洋礁区的代表.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2008, 28(4): 351-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以珠江流域"西电东送"为案例,分析了跨区域能源合作的动力基础,即东西部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能源效益.根据未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4省区电力能源供需预测,从理论上分析能源规划的动态性与风险性,指出西电东送对于输出区即西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未来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并进一步提出跨省区能源合作的可持续性在于参与方均能获得双方认可的等价交换.
  • 区域发展研究
    黎逸科, LI Bi-yin
    2008, 28(4): 357-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珠三角核心区外围欠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产业集聚区.文中介绍和分析了广东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发展状况,并着重研究广东省新出现的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分析产业由集聚到扩散,再重新集聚的空间结果.新产业集聚区具有距城市建设区较远、规划建设规模较大、发展迅速、产业选择因地而异等发展特征,广东传统与新产业集聚区在产生初期相关作用因素、空间发展规模、企业技术更新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
  • 区域发展研究
    李文翎, CHEN Jian-long
    2008, 28(4): 363-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广州城市交通现状尤其是结合对地铁交通的土地利用与居民出行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地铁实施TOD战略具有诱导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加快城区更新与土地置换的步伐、推进对地下空间开发、吸引居民出行等作用.同时发现广州地铁尚存在如下问题: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不畅;地铁沿线预留地太少,地下空间没有有效利用;地铁票价过高,通勤出行率低;线路规划缺乏全面考虑,站点布置不合理,换乘繁琐.据此提出规划建设地铁环线的设想与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未来广州地铁TOD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 区域发展研究
    赵焕庭, WU Tian-qi
    2008, 28(4): 369-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西、南、中沙群岛区位的重要性,该区陆地小而海洋国土大,拥有丰富的国土资源、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海底矿物资源、海洋一大气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但开发程度低,进一步开发大有可为.提出了开发定位: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具海洋产业的热带海岛花园边境城市.认为应首先发展旅游一休闲度假产业链;其次发展海洋捕捞与养殖业;第三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其它海洋能源,以海南岛和华南大陆为后方基地勘探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同时建立海水淡化产业;第四,配合军队和海警搞好国防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保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刘少和, LI Xiu-bin, 张伟强
    2008, 28(4): 376-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区域旅游正向休闲度假转型,旅游度假区(城、村)建设正从城郊向山区与滨海延伸,呈现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区域特色,如:"环城市(群)休闲度假带"的空间布局模式,"度假+观光+娱乐+专项+特种旅游"的产品开发模式,民营企业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多业共生"的产业组织模式,主题体验型的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主题休闲型的度假旅游地发展模式等;立体地构造了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区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文中以滨海"休闲城市"珠海市与中国"旅游强县"粤北山区清新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 旅游资源与开发
    HAN Xu, 金利霞, CHEN Lie
    2008, 28(4): 382-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公园体系的视角对广州公园的增长特征、分类特征、构成特征、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广州公园与其它城市公园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公园的总体规模与城市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单位公园面积偏小,特别是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比例偏少;儿童公园和带状公园较少;综合公园分布不均;各区公园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广州公园总体和各区的发展对策.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司徒尚纪, LI Ai-jun
    2008, 28(4): 388-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区域文化地理的相关研究,对区域军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提出区域空间军事文化景观包括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原则、框架和方法,试图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军事文化景观研究模式.通过对地域遗留的与军事相关的地理景观和空间分布的研究,探讨军事文化的地域起源、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与现代文化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