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焦树林, 高全洲
    2008, 28(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大碳库的纽带,其碳行为是解析地球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作为流域系统的重要"呼吸"窗口,河流 "呼吸"作用的特征依赖于河道水-气界面体系中各种理化性状和反应条件以及流域系统内的各种自然环境特征,反映了流域有机质在河道系统中贮存、分解、转化规律.影响河流"呼吸"作用的直接因子有河道水体的温度、总碱度、pH值及其水动力条件和周围大气的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的CO2分压等,而上述直接因子与流域的地理位置、形状、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相关.河流"呼吸"作用由于受上述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很强的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新有, 史正涛, 唐姣艳, 黄剑
    2008, 28(1): 7-1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适宜度评价是进行科学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在目前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研究中,缺乏对气候要素时间分布均匀度的研究.文中尝试借鉴经济学中用于评价社会财富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实现人居环境气候各要素时间分布均匀度的量化评价,结合人居环境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与权重,建立了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昆明市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的评价实例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说明了评价模型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黄镇国, 张伟强
    2008, 28(1):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珊瑚礁剖面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造礁珊瑚生长带等分析结果表明,珊瑚礁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基本轮廓.早更新世总体趋暖,但至少有4个旋回.中更新世总体趋冷,但至少有7个旋回.晚更新世气候剧烈波动,但总体变化为两个前暖后冷的旋回.全新世为回暖-升温-降温的波动.历史时期约1 700 a来有4个前冷后暖的旋回.近200 a的气候波动表现为前百年正距平,后百年以负距平为主,但总体趋暖.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冯利华, 赵贤产, 毛樟林, 华云峰, 朱跃娟, 朱持则, 张行才, 骆高远
    2008, 28(1):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浙江省义乌市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条解决该市缺水的有效途径是利用雨季有利的降水天气条件,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将水库蓄满,以备旱季使用.为了在既保证水库蓄满水量、又不致产生暴雨洪水灾害条件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出了水库实时蓄水标准的新概念.在水库实时蓄水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义乌市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特征,结合中期和短期的天气预报,判断是否需要对近期的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谢韶, 苏小山, 梁越
    2008, 28(1): 21-25,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发现台风"派比安" 的路径变化与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它们的相互配置有着密切关系;对"派比安"所影响地区带来强降水过程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大深厚的台风低压系统是降雨的前提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有利于台风势力的维持,对强降水持续起到重要作用;正涡度区域与降水范围一致,其中心对暴雨中心落区具有指示意义;高水汽通量区与强降水落区密切相关.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高杨, 吴志峰, 刘晓南, 张景华
    2008, 28(1): 2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0年珠三角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三角景观类型图;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的支持下,选取类型面积等9种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珠三角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景观类型受人为活动影响很大,以耕作用地和城乡居民用地等景观为代表的半自然或人为景观占据了珠三角总面积的60%以上,且城市化水平越高,这种现象越为明显;类型水平上,珠三角各市景观空间差异普遍较大,尤以城乡居民用地、森林、草地等景观更为明显,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景观水平上,各市斑块分布较为均匀.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祝功武
    2008, 28(1):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及由此引起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地表格局被剧烈改变的问题和对地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据此论述珠三角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进一步提出构筑生态网络、保护战略性空间资源、适度还塘还涌等土地保护和整理的建设性建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2008, 28(1):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三步法"进行广州市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划分:第一步采用区位商法,以区(市)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选择能够反映城市地域特征的6个指标,进行地域结构的大致划分;第二步以镇(街)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为依据,进行边缘区进一步细分;第三步参照城市意象分析方法,根据主要景观轴的景观梯度变化验证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效果.划分结果比较符合广州市的地域空间格局,有助于广州市城市地域空间管理,也为国内其它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提供新的思维与方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肖雁飞, 廖双红
    2008, 28(1):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资料,借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态势和各省区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S技术,选择1991、1995、1999和2003年4个年度做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空间分异图,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时空分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谢涤湘, 魏清泉
    2008, 28(1):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州市为例,对大都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大都市批发市场的集聚分布是一种常见现象;广州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大致分为老城区传统型、交通枢纽导向型、城市内部交通主干道沿线型和城市外围快速干线沿线及交叉口型4种;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区位、交通、集聚度、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批发市场的功能、分布与其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 区域发展研究
    杨艳芬, 肖玲, 霍诗雅
    2008, 28(1):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理论,在分析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的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应采用空港区、近邻空港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高可达性都会区3个圈层的空间发展结构,并以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航空农业、珠宝首饰业以及皮具业作为其主要产业,以期整合、优化产业区内原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使区内的产业布局更为合理,更好地发挥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作用,并在广州"北优"的发展思路下,保护好北部自然生态环境.
  • 区域发展研究
    范建红, 金利霞, 金丹华
    2008, 28(1): 58-6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口的增多,南海区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区域气候、土壤要素、水文环境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制约南海区域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适应发达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思路,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南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及发展中地区走健康协调的土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思路.
  • 区域发展研究
    李益敏, 郝性中
    2008, 28(1): 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省怒江州的致贫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认为怒江州贫困的重要因素包括:山高坡陡,耕地量少质差;80%人口居于海拔大于1 400 m山地,长期处于种粮为主的原始农业状态;宜耕地少,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加剧,轮歇种植和陡坡垦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为此,怒江州要摆脱贫困,必须科学制定脱贫战略,修建山地干线公路,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山地停止种粮,全面退耕还林还牧;调整产业结构,重建生态环境;建设山区新农村,拓展生存空间.
  • 区域发展研究
    王焕, 徐逸伦, 魏宗财
    2008, 28(1):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省为例,将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划分为低密度块状、低密度点状、高密度点状、高密度条带状4种类型,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空心化、设施缺乏与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空间发展中的问题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及政策制度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类型采取设施集中型、聚落整合型、资源整合型、综合整治型等不同的调整思路,实现农村空间可持续发展.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吴良林, 周永章, 陈子燊, 宋书巧, 阎小平
    2008, 28(1):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旅游资源,它具有脆弱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旅游资源.论文总结了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机制,针对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威胁,提出建立地方性多级资源遗产申报制度、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园、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信息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李国平
    2008, 28(1):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侨文化堪称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华侨移民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但相应的旅游资源整合与系统规划明显缺位,旅游产品开发乏力.在对广东华侨文化资源禀赋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全方位的开发思路与对策: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构筑运作有序的华侨文化旅游网络;打好"世遗"牌以提高广东华侨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品位;拓宽华侨文化旅游开发视野;积极创新华侨文化旅游开发体制与开发模式.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薛熙明, 魏雷
    2008, 28(1):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2008, 28(1): 9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指出岭南历史名镇渊源久远,早期随军事和政区建置而兴起,主要是宋代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较多地出现,成为城乡物质交流中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近代则大量出现,同为聚落和工商产业所在.岭南历史名镇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交通、产业、市场、名人、艺术文化等类型,具有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生态良好和美学价值高等特点,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