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朱丽东, 周尚哲, 李凤全, 叶玮, 王天阳, 王佳羽
    2007, 27(3): 193-197,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庐山JL红土剖面的Munsell色度体系研究表明,红土色调、明度、彩度等特征值沿剖面呈有规律变化,随深度增加,红度加深、明度降低、彩度增高,总体呈现7次高低值相间的波动.红化率RR作为衡量红化程度的综合指标,随深度增加波动式递增,亦存在7次旋回,与土体中Fe2O3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该结论表明,庐山红土发育过程中存在热中见凉的气候波动,第四纪以来气候渐趋干凉.同时,RR曲线与CIA曲线变化趋势一致,RR高值对应于CIA高值,指示强成土风化时期,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芳, 卓莉, 冯艳芬
    2007, 27(3): 198-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3年夏季和冬季两景Landsat ETM 图像的热红外波段反演了广州市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变化,并对冬季和夏季热岛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冬季和夏季热岛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并且空间分布、强度差异很大;夏季热岛集中区主要是建筑物和道路等非渗透表面组成地域以及人口最密集区域,冬季热岛的分布主要与工业区和运输业的分布相伴.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能耗布局、下垫面性质、冬夏季生物学和热学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会平, 梁红梅, 倪研贤, 刘江龙
    2007, 27(3): 203-206,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灾是广东省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之一,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广东农业水灾的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的变化规律揭示:过去55年间,农业水灾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与阶段性,大致以5年为尺度,轻重灾期交替出现;受灾率与成灾率具有同步性,在重灾期尤为明显;1980年以来灾情更为严重,成灾率、受灾率、重灾几率都较大.根据异常指数的变化,建立起农业水灾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进行重灾预测.结果表明,今后20年将出现4个重灾年份,分别在2007-2009年、2012-2014年、2017-2019年和2023-2025年.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蒋国兴
    2007, 27(3): 207-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广西88个测站1959-2006年4-6月月平均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EOF、REOF、新型区域旱涝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广西前汛期不同区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降水异常可分为8个地形空间分布型:桂东南、桂东北、桂东、桂西、桂西南、桂西北、桂南及桂中;(2)各异常区代表站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不同年代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但大部分区都存在2~4 a的短周期和12~14 a的长周期变化;(3)上世纪60年代全区性大涝大旱,70年代除桂西、桂西北外的其它地区平均气候态均以湿润状态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高丽芳, 韩广, 杨文涛
    2007, 27(3): 213-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湖南省29个站近40年(1960-1999年)伏旱期(7-9月份)的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用气候趋势系数、累积距平和连续功率谱等方法分析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伏旱期气温的空间变化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而且依据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湘中区、湘北区、湘西南区、湘南区4个区;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湘南区的江华站与其它3个区的代表性站点在气温变化上有较大差异,即在1989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之后有比其它站点非常明显的上升趋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筱青, 曾洪云, 周晶, 李晖
    2007, 27(3): 219-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的典型区域--福贡县月亮风景区为例,利用1986年和2004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对高山峡谷区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等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过去的18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减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景观中林地占优势但以针叶林和灌木林居多,农田不是景观类型中的重要组分,居民地所占比例最少;各景观类型相互之间发生了转移.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吴啸, 李晓军, 彭龙军, 尹剑辉, 梁子森
    2007, 27(3): 224-228,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了GIS 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中的应用目标和实现功能,构造了基于GIS的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并探讨了GIS和数据挖掘与集成技术及其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应用.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飏, 周永章
    2007, 27(3): 229-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广东建设的内涵丰富,其根本核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利于克服科技创新面临的外部性障碍和风险,是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关键.在分析广东省制度创新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揭示推动绿色广东建设的动力机制,提出绿色广东制度创新的对策.具体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环境容量分配及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运作,并在广东率先培育中国式的环境非政府组织(NGO),建立享有环境权益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等三方参与的激励约束兼容机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马骏
    2007, 27(3): 234-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向前推进阶段,遗憾的是不少大城市,也包括一些中小城市在其发展的同时,却逐渐丧失了作为城市重要功能之一的亲和力.这其中既有城市发展途中固有的积弊,又有作为城市主导因素--人的原因.文中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的亲和力缺失的现状,同时就如何增强城市亲和力,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在城市的发展中树立和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意识,在强调建设的同时加强引导,在注重权利的同时提倡奉献,这样才能避免城市亲和力的缺失.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李立勋, 温锋华, 许学强
    2007, 27(3): 239-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珠三角的位序规模曲线及其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规模已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次级城市发育快于首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2000年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区域人口分布分维值降低,人口重趋集中;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规模结构已从传统"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转变;未来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和"分散"趋势将长期并存,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 区域发展研究
    冯波, 吕朝勇, 卢伙胜
    2007, 27(3): 245-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计算和绘制了粤西沿海地区渔港公路物流阻力面形态图和最小累积阻力面图.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在广湛高速、渝湛高速公路和325国道、207国道附近,形成了两条物流快速通道,一条以阳江、阳西、电白、茂名、湛江、雷州、徐闻等地为基点的沿海快速通道;另一条以遂溪、高桥、博白为基点的西南大通道.物流过程阻力从沿海向内陆方向迅速增强.水产品物流方向在湛江市以霞山为区域核心,指向西南和粤东;茂名市的博贺和阳江市的沙扒、闸坡、东平则直接指向粤东.在粤桂交界的廉江和阳春形成两个水产品物流战略点.
  • 区域发展研究
    陈斓, 伍世代, 陈培健
    2007, 27(3): 249-253,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福建港湾自然条件和港口开发现状,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分析近20年来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福建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变总趋势呈分散化.这说明了港口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职能结构趋同,因而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福建港口群是当务之急.鉴于此,运用模糊聚类、货种区位商等分析技术,对其体系内的港口等级层次、职能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港口职能分工的发展方向.
  • 区域发展研究
    戴德艺, 曾令锋, 黎忠
    2007, 27(3): 254-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广西百色市各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实证研究,选取16个典型同时具地方代表性的区划指标,建立县域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运用SPSS13.0软件提取4个主成分并计算其得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百色市进行经济区划分,划分出3类县域经济区,进而得出百色市县域经济区划方案,以此为依据,确定百色市3类县域经济区分类发展目标.
  • 区域发展研究
    黄雅静
    2007, 27(3): 259-2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 区域发展研究
    李益敏
    2007, 27(3): 264-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和劣势生产要素分析,依据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够支撑和带动本行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原则,提出围绕矿产、水电和旅游3大资源进行扶贫-发展,立足怒江水电开发,以兰坪铅锌矿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以畜牧业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怒江州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陈国阶, 杨维琼
    2007, 27(3): 269-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产业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动性和带动性都较强的综合性产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实践的迫切需要.川粤两省旅游的资源、客源和需求既有巨大差异,又存在相互协作的空间、潜力和效益.从川粤两地景观资源互补、旅游客源互补、游客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川粤两地旅游协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川粤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彭耀根, 粟路军, 郑旗, 方贤寨, 蒋术良
    2007, 27(3): 275-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基础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出游方式以家庭、亲友结伴与单位组织为主;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体现为自家车与单位车;信息来源以亲友介绍与旅游宣传册为主;消费水平集中在200~599元之间;出游距离集中在2 h车程以内,以1~2 h车程为主;停留时间集中在2 d之内,以1 d为主;出游频次高,季节性明显;住宿选择两极分化,农家与宾馆并重;"乡村"特色产品普遍受到青睐.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陈幼君
    2007, 27(3): 279-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湘南江永县兰溪勾蓝瑶古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具有唯一性、可创新性、内涵丰富性的宝贵资源,同时又是一种十分脆弱的旅游资源.该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古文物,传承民族文化,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议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规划,科学开发与保护,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赵金凌, 成升魁, 闵庆文
    2007, 27(3): 284-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际上对生态旅游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很多,生态旅游者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又因为其复杂性,对其分类研究也是研究的难点.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不同类型观鸟旅游者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是亟待开展的课题.本文运用休闲分类学方法,通过调查到访过董寨的观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观鸟水平和忠诚度,分析观鸟旅游者行为特征,按照不同类型观鸟生态旅游者分析其行为特征和目的地偏好属性,目的是:(1)应用生态旅游者分类方法研究不同类型观鸟旅游者行为特征;(2)为生态旅游者行为研究提供范例.观鸟旅游者可以被分为3类,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