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书评
  • 书评
    吴正
    2007, 27(2): 0-封3.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黄镇国, 张伟强
    2007, 27(2): 97-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夏代至清代约4 000 a的历史时期,中国热带西部的气候波动比热带东部微弱.东部的5个冷期之中,周、战国至西汉、晋、唐末至南宋冷期,在西部仅有个别冷波动的实例,反而可以举出较多的暖波动现象.明清小冰期东、西部基本同步.东部的3个暖期(汉、唐、元明)在西部也有相应的表现.中国热带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与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有一定的相关.热带东、西部气候波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西部则受南亚季风的影响.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温美丽, 张虹鸥, 杨宪杰
    2007, 27(2): 102-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广东省6个站点47 a的日雨量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各站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据降雨侵蚀力峰值在年内出现的次数,可以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非常集中,连续3个月的降雨侵蚀力平均占全年侵蚀力的一半以上,越靠近沿海的站点侵蚀力的集中度越高.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集中度的分布规律一致,但与降雨量相比,降雨侵蚀力的分布更加集中.各站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倾向率均大于零,说明自1954年以来,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增幅远远大于降雨量的增幅.但降雨侵蚀力倾向率的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海生, 陈桂珠
    2007, 27(2): 107-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退化,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圳市湿地类型有3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13种类型,占深圳国土总面积的8.12%.深圳湿地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滨海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生境面临退化;红树林和湿地水草的生存受到威胁;河流水质不断恶化,河流底质污染程度持续加剧.针对深圳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恢复对策:保护好西部滨海滩涂湿地;控制污染,修复河流自然湿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世俊, 黄胜伟, 王华, 罗杰
    2007, 27(2): 111-114,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时期珠江网河历史地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了河网分形计算,并从河道发育、人为活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珠江网河分形机理.在发育过程中,1883-2001年间河网分维值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正干水道中潮道分维值大于分汊河道.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珠江网河分形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围筑闸消灭横向支汊、口门整治及河道固化减小了河道冲决的几率、河道挖沙引起的水沙分流比变化改变了河道冲淤特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蕾, 李春初, 谢健
    2007, 27(2): 115-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3年夏季采集的37个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7种阴阳离子(K+、Na+、Ca2+、Mg2+、Cl-、HCO-3、SO2-4)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外海,呈现出由口内河床-拦门沙地区-外海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次是拦门沙附近,阴阳离子的含量都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阳离子互相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阳离子与Cl-以及SO2-4这两种阴离子的相关性较好,此外,Cl-和SO2-4这两种阴离子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磨刀门河口的水体盐度、沉积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魏成, 陈烈, 唐常春
    2007, 27(2): 120-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珠三角高密集城中村的形成入手,探讨其与外向型乡村城市化以及相关制度约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高密集城中村空间现象的形成过程.同时,对近年来珠三角各城市治理与改造高密集城中村的相关模式与对策进行梳理与评价,指出目前珠三角各城市的城中村治理中的挫折与困境(适应性效率不足),客观上反映了国家宏观制度供给结构与先行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制度落差,珠三角大都市地区城中村的最终都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中针对目前城中村治理改造的问题与困境,提出珠三角高密集城中村空间治理予以重视的若干政策思路.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朝隆, 陈烈
    2007, 27(2): 126-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王爱民, 缪勃中, 陈树荣
    2007, 27(2): 132-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定量分析,采用GIS技术,对广州市工业用地空间演变和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拓展以市中心区外围地带强度最大,其时空变化除了深受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在空间分异上,工业用地还与行政中心、道路交通和河流水面等因素密切相关,城市和交通的等级和功能不同对工业用地分异的影响不同.
  • 区域发展研究
    熊鹰
    2007, 27(2): 139-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出发,以长沙县为例,研究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区域总体用地结构、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并从科学编制城镇用地规划和强化用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对策,为合理调控城镇发展与用地,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 区域发展研究
    袁媛, 许学强, 佘丽敏, 王磊
    2007, 27(2): 144-148,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20世纪晚期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转变,带来折射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建成环境风格的转变,从而导致作为建成环境一部分的历史环境保护受到全面重视,保护内容和手段不断拓展.继而揭示了珠三角地区历史环境种类丰富、分区明显、涵盖面广的特点,及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保护体系单一的问题.并分析21世纪珠三角主要城市也出现后工业化趋势,而文化大省战略将进一步带来对多元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现,促使区域重新审视和重视历史环境保护问题.最后借鉴西方的经验,提出通过保护的跨学科、多部门融合,保护内容的多样性和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实现
  • 区域发展研究
    黎婴迎, 曹小曙
    2007, 27(2): 149-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解读国土规划及其基本任务、国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入手,认识到国土规划是国家和地区高层次、战略性、综合性的地域空间规划,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托,协调、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指导城市规划、自然资源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国土规划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最后提出广东应以国土空间开发,国土整治为导向,编制一个创新的国土规划,并为全国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验.
  • 区域发展研究
    胡刚
    2007, 27(2): 154-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链由多个城市或城市圈串连而成,呈窄长形,跨度比较长,城市之间依托强大交通走廊进行联系,是以交通为纽带的一种城市空间组合形式.文中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城市链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动力机制,提出了构建东南沿海城市链的设想和实施途径.认为东南沿海城市将以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为交通轴线,以香港、广州、上海为龙头,以汕头、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为结点,以加强城市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科技流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形成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市链.
  • 区域发展研究
    符小洪, 林岭, 张木生
    2007, 27(2): 160-163,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运用综合分析模型定量地评估了区内51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参照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和发展态势,将其分为强劲增长型、分化增长Ⅰ型、分化增长Ⅱ型、次增长型、弱增长型等5类城市.结合地域邻近性与远景发展趋势相关性及行政治理等因素划分了13个城市集群区,并从5个方面重点探讨城市集群化的策略.同时,指出了集群化战略的意义与政府在城市集群化过程的作用.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刘少和, 张伟强, 乔纪纲
    2007, 27(2): 164-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可见大珠三角在广东地理、经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周边地区的边缘地位.这种"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实际上构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前者主要成为旅游客源地,后者主要成为旅游接待地.大珠三角城际在空间上的逐步融合,构成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濒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 旅游资源与开发
    丁媛
    2007, 27(2): 170-1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南岳衡山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南岳衡山进行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体验旅游4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南岳衡山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的有效途径,并就南岳衡山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应采取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江金波
    2007, 27(2): 175-178,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妈祖文化的热涨是传统妈祖文化复兴与现代旅游发展结合的产物.源于中国的妈祖文化历经宋代的闽粤海洋女神崇拜,元明时期成为多元复合海神,自清以来走向全球,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意义,传达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价值、包容大方的为人之道以及善良平和的处世哲学,这使妈祖文化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妈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开发严重的低质和异化现象、旅游活动单调和参与性差、旅游商品少、缺乏系统专项规划等问题,亟需以全球视野、整合提升文化品味进行新一轮的开发.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香, 司徒尚纪
    2007, 27(2): 179-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人类服饰与环境感应相协调的原理,分析岭南服饰文化风格形成、变迁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同步发生的对应关系,指出适应自然是岭南服饰文化一个基本要求,而岭南边缘化政治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时代差异、多次移民高潮和多元民族分布格局才是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和与时变化的根本原因.
  • 历史与文化地理
    邓运员, 冯亚芬, 杨载田
    2007, 27(2): 185-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湘西洪江古商城,凭借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久负盛名的西南地区商品转口贸易城市,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立体式山水型城市,是明清以来祖国大西南特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作为以完整风貌保存下来的中世纪专业性商城,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应该妥善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 会议综述
  • 会议综述
    张虹鸥, 黄恕明, 叶玉瑶
    2007, 27(2): 191-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