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胡宝清, 杨旺彬, 邵晖
    2006, 26(2): 97-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虚拟土战略",构建以县级为尺度的虚拟土安全战略评价体系,基于此体系对西部典型缺粮县(都安县)和产粮基地(田东县)的土地虚拟战略机制的评价基础上, 衡量对比两县是否具备实施虚拟土战略标准,最终提出有效"虚拟土"措施与对策,致使解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提高县的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使本县人们的逐步奔小康, 促进该县可持续发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吴志峰, 刘宇
    2006, 26(2): 102-107,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东莞市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6年来东莞市的总生态足迹显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每年平均增长12.9%,总生态承载力也是逐年上升(9%),但总生态赤字越来越大;从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林地、草地和水域供需相对较小.总的来说,东莞市的生态足迹已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已对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压力.从长远发展看,东莞市应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控制人口数量,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要加强替代资源开发研究,以实现该地区发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谢小康, 陈俊合, 刘树锋
    2006, 26(2): 108-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目标规划和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广东省水资源特点,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计算与综合评估模型.模型选取工业产值、人口、农灌面积和COD排放4个目标,以水资源供需平衡、部门用水限制等约束条件,计算了广东省高、中、低3种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并与城市规划有关指标作了比较,量化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瓶颈作用;选择了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可供水量、用水状况和社会经济5方面共20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了21个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表明各个市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性程度.结果表明,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谢久兵, 朱照宇, 周厚云, 欧阳婷萍
    2006, 26(2): 114-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灾害的研究必须基于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风险评估是这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内容,也是新世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即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和基于危险度和易损度乘积的区域风险评估.同时以广州市崩塌灾害为例,采用该模型进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简讯
  • 简讯
    2006, 26(2): 118.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明庆忠, 史正涛, 张虎才
    2006, 26(2): 119-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展阶段(高原发育期),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水系峡谷、纵向岭谷和垂向气候形成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通道阻隔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万侠, 钟凯文, 刘凯
    2006, 26(2): 123-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75~2001年共7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GIS支持下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比各个时期北江下游河道岸滩形态及位置变化,结合河道的地质、地貌、水文泥沙、整治工程等信息,分析洲滩消长的原因,获取河道横向演变特性,预测岸滩变化趋势以及整治工程效果.对比该时段内北江下游河道纵向演变情况,得出河道的纵向变形影响横向变形,总体变化两者成反比关系,河势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龚兆先, 温春阳, 周永章
    2006, 26(2): 129-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城乡边缘带时空离心推移的驱动力,认为必须而且可以对离心推移进行适当约束,以促进城乡边缘带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离心推移的约束机制及约束的基本方式,提出了约束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靳美娟, 张志斌
    2006, 26(2): 134-138,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评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国外研究经历的形态研究、功能研究、人文关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反映出国外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相比之下,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才不断增多,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但在学科建设、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国内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王爱民, 高翔
    2006, 26(2): 139-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深圳社会经济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对深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国土资源的动态特性与优劣势转换、"深圳发展模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从乡村区域到城市化地域,国土资源的价值与功能、结构与内涵、激励与约束机制处于不断变动中;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国土资源结构体系、开发利用、发展战略有其迥然不同的模式.
  • 区域发展研究
    黄奕龙, 王仰麟, 卜心国, 杨磊
    2006, 26(2): 145-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深圳和广州的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从1996~2003年,深圳市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最快;与广州市相比,深圳市土地利用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都较高,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但与香港或其它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其土地利用效益仍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深圳市各区域之间土地效益差异较大,宝安和龙岗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较低,是效益深圳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建议:深圳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
  • 区域发展研究
    顾翠红, 魏清泉, 王东峰
    2006, 26(2):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迅疾的人口增长、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强劲的面向服务业的经济转型,高效和优化用地成了香港土地用途规划控制的主要原则,香港也因此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以弹性为特征的城市土地用途规划控制机制.香港城市土地用途规划控制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健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为土地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和公平化提供了保障,决策、咨询、执行和辅助机构的职能截然分开保证了土地规划管理的公正性和高效率,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及地区图则三层发展规划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提供了科学的架构,政府与私营机构的合作博弈在
  • 区域发展研究
    钟声宏, 周永章, 徐燕君
    2006, 26(2): 157-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粤闽赣客家民系、客家经济区域的时间演化特征,及客家区域空间演化、环境演化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演化规律,剖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成因,指出了粤闽赣客家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加强3省及地方政府层面的协作,促进企业与珠三角地区、闽南三角地带、潮汕地区在产业上的对接与合作,提高企业对区外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对区外市场的开拓能力,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
    冯利华, 王天阳, 张建珍, 张行才
    2006, 26(2): 162-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表明,仅水资源一项自然资源折旧就可使金华市的GDP平均下降5.2%.指出金华市近几年GDP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也是水环境负债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指出目前金华市的缺水不是水源型缺水,而是水质型缺水.配合金华市政府建设绿色金华的新构想,提出了金华市水资源绿色利用的新思路:采用绿色GDP;实施绿色政绩;发展绿色工业;推广绿色农业;强化绿色治理;实行绿色水价.
  • 区域发展研究
    刘曙华, 沈玉芳, 李非
    2006, 26(2): 167-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经济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与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一系列空间因素,认为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城市主体总是试图通过空间关系的改善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总结了城市在比较优势驱动下的竞争,认为城市发展中政府的调控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探讨合作的潜在利益,论述了不同层次的合作是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有利手段.阐释了城市合作的模式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城市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持续是城市面临区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挑战的应对之策.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刘尚仁
    2006, 26(2): 173-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德宝晶宫既蕴藏近百万年来丰富的地球演变信息,又风景秀丽,是人类一处重要的自然遗产.目前可见宝晶宫洞高约80 m,内有多层水平溶洞和古地下河砾石层,有高出北江111 m--广东最高的地下河阶地,有多种类型碳酸钙溶积地貌和大面积灰华坡.宝晶宫洞外的大碧落湖和北江,已基本具备建设类似肇庆星湖乃至阳朔漓江雏形的地貌条件.建议宝晶宫在高标准建设大碧落湖四周环境、进一步探究该宫的地球演变信息和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
  • 旅游资源与开发
    保继刚, 张骁鸣
    2006, 26(2): 177-181,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一些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纷纷遭遇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利等难题.为扭转局面,个别地方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策略或措施,如投巨资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等,力求突破发展瓶颈.然而,如果以潜在游客的扩大和实际游客的增长为评判指标,这些策略和措施并非都适合于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通过对肇庆的案例分析发现,传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在出台再发展决策时,应当着力将不确定的发展"机会"转化为成熟的发展"条件",以规避风险,节约资源,争取成功.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张瑞泉, 李孝鉴, 丁永祯
    2006, 26(2): 182-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毛公山旅游区、南方最大莺歌海盐场、以及西山岭、腰果场等自然景观,还包括体现黎族风情的三月三、元宵等节日,以及体现黎族艺术的花灯、剪纸、黎锦等宝贵民间艺术.但该地的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价值.为了合理开发、保护、利用,促进该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乐东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郭程轩, 胡伟平
    2006, 26(2): 187-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了城市生态休闲带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基本特征,并分别从城市格局、城市空间扩展、生态环境、休闲需求、旅游环境、城市形象以及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的功能与效应.指出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既可以发挥其对城市功能体的溶解效应、生态间隔和屏障效应,又能够充分满足城市的休闲需求,同时还能补充和完善城市的旅游环境,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蔡晓梅, 熊伟, 司徒尚纪
    2006, 26(2): 192-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