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罗开富
    1983, 3(2):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外文惯称广州三角洲)是华南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它是西江、北江、东江、加上海水共同协作的产物。三角洲的生长,使原日珠江口外南北向大型河口湾逐渐填充。今日湾的西部北部东北部已成陆地,湾内原来的岛屿已成三角洲上的山丘。未填充的海湾,只剩东南一角,称为伶仃洋;广州出海航道由此经过,三角洲仍然在增长,洲外的岛屿仍不断与三角洲相接成陆。岛屿的存在,加速了三角洲的成长。
  • 论文
    林幸青, 蔡人群
    1983, 3(2): 5-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与太湖流域、成都平原同为我国农业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其范围有多种不同概念。本文研究的地区不仅包括珠江三角洲平原,还延伸到其外缘共28县(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见图)。总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另港澳地区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600万人(包括港澳人口共2,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4万人。拥有耕地1,369万亩,其中水旱田1,121万亩。
  • 论文
    吴厚水, 邓汉增, 梁国昭
    1983, 3(2): 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量交换研究是基塘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明能量在基塘系统中各次级系统间的交换的定量特征,评价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提供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塘系统十分复杂,桑基鱼塘是其中一种类型,它的循环性表现得比较完整。桑基鱼塘系统由三个次级系统组成:桑基、鱼塘及其联系环节——蚕。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个次级系统基面的能流情况。
  • 论文
    罗章仁, 杨干然, 王鸿寿, 陈志永
    1983, 3(2): 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原是流经广州附近一段河道的名称,因原江中的海珠岛而得名。现广义的"珠江"则是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江水系的总称;狭义的珠江也扩大了范围,通常指源于流溪河、流经广州至虎门如海的水道,习惯上称为珠江干流或珠江正干。
  • 新书简讯
  • 新书简讯
    禄增
    1983, 3(2): 2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规律(第四纪过程)的研究,是珠江三角洲综合整治所必需的。从1979年开始,广州地理研究所地貌第四纪研究室开展了这项研究。
  • 论文
  • 论文
    罗子声
    1983, 3(2): 25-3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广州近期的海陆变迁,前人著作曾有过一些记载。1937年,著名地理学者吴尚时在七星岗发现了海蚀遗迹,揭开了研究广州地区海陆变迁史的序幕。1974年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中,在淤泥层发现了海生生物遗骸。近年来广州多处发现地下海相贝壳,广州地质资料也有几处关于蚝壳的记录。这些事实说明海水曾经侵入过广州地区。但是广州地区近期究竟有多少次海侵?每次海侵的范围在哪里?古海岸与基底断裂、基底岩性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笔者试根据广州市的地质资料以及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资料,结合C14年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 论文
    何大章
    1983, 3(2):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粤北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山地丘陵,以韶关地区计,山地丘陵面积约3,500多万亩,约占全区陆地面积80%;林地面积2,400多万亩,占全区陆地面积53%;全区垦殖指数不过10%;人平田不足1亩,而人平山地约9亩,可谓"八山—水—分田"之地。而且,韶关地区木材蓄积量近5,000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30%。
  • 论文
    谭伟瑞
    1983, 3(2): 37-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南部一般指桂东南和桂西南两部分,包括玉林,钦州、南宁三地区和百色地区的右江河谷、梧州地区的南部,面积约10万多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43%。除右江河谷位置稍为北伸外,大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因地处低纬,南临海洋,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论文
    黄远略
    1983, 3(2): 44-5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但如何合理开发,建立起新的农业用地结构和生态平衡,已成为建设海南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海南农业开发条件,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生态和经济特点,合理调整、建立新的农业用地结构和生态结构的问题。
  • 论文
    钟功甫
    1983, 3(2): 5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8月以吴传钧同志为团长的中国地理代表团,一行5人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国际地理联合会拉丁美洲区域学术讨论会。我们有机会与南美洲地理界接触,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增加了解。会后我们到巴西内陆进行考察,曾到过巴西高原、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区以及一些著名城市,获益良多。
  • 地理资料
  • 地理资料
    方铭迪
    1983, 3(2): 62-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广阔土地,连同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小片地区,组成了巴西著名的稀树草原"赛拉多斯"(CERADOS)。首都巴西利亚正处于稀树草原的中心。稀树草原大部地处巴西高原地区。举目遥望,尚未开发的沉睡荒原到处可见。巴西政府为了执行"开发农业边疆"的发展战略,已着手研究和实施开发稀树草原的试验。
  • 热带植物介绍
  • 热带植物介绍
    黄松甫, 常东珍
    1983, 3(2): 6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帕伊巴(Copaiba offcinalis)是一种珍贵的油料植物。适宜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它具有多种用途,经济价值颇高,科帕伊巴油不仅能作工业燃料,亦兼有多种药用价值。科帕伊巴盛长于墨西哥、安的列斯群岛、热带非洲;广泛分布于巴西的亚马孙原始森林。在巴西的米那斯州、巴拉州等地区亦有大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