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傅京燕,司秀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差异性使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战略时面临着投资领域及投资国的倾向性选择问题。采用普通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92―2011年“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通过构建指标量化评价了这些国家的历史减排贡献与潜力。均值回归结果表明:人口、人口城市化水平、工业产值占比、非可再生能源占比和人均GDP对碳排放的增长作用依次减弱;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中等排放国家的碳排放影响最大,人口城市化水平和非可再生能源占比越高对高排放国家的碳排放影响越大,人均GDP增长越快对高排放国家的影响越小。从减排贡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的产出效应、减排努力和脱钩指数都<1,大多数年份的减排努力都小于产出效应,并且脱钩指数在大部分年份甚至都<0,即这些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几乎没有发生过脱钩效应。从减排潜力来看,高达28%的国家已经挖掘的减排潜力尚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大部分国家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而对这些国家采取针对性的碳减排举措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论文
    王长建,张虹鸥,叶玉瑶,苏泳娴,陈伟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能源-经济-碳排放”混合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利用扩展的结构分解模型,对广东省2002-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显示:1)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从2002年的5 820.55万t增长到2010年的12 097.91万t。2)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分析,经济规模和人口增长是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生产结构在当前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但是生产结构对于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遏制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最终需求结构对于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变化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逐渐成为遏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因子。3)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间接效应分析,国际出口、进口贸易和省域间调进、调出贸易对于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影响显著。同时,固定资本形成和城镇居民消费对于广东省碳排放的增长有较强影响。4)不同最终需求对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分析表明,出口贸易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主要集中在电子与机械类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省域间调出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主要集中在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固定资本形成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城镇居民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
  • 论文
    孙婷,邓飞艳,焦树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规律,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获取2个毗邻的典型喀斯特特小流域土地利用数据特征。利用现场实测水体理化参数,采用径流系数法分别计算其碳汇通量和碳汇强度。对比分析两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岩溶碳汇强度的差异,结果显示:1)陈旗和灯盏河2个喀斯特流域的化学风化碳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碳汇强度分别为1.24×106和1.44×106 mol/(km2•a)。2)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上、下游配置关系,尤其是水田的上、下游配置差异,是导致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是调控岩溶作用碳汇的有效途径之一。

  • 论文
    王洋,张虹鸥,叶玉瑶,吴旗韬,金利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州都市区118个街道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人口稳定性、教育水平、职业阶层、收入水平4个方面构建城市社会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四边形”面积测度方法分析广州市社会空间质量的分异格局;对比4个社会空间质量评价子系统格局的差异特征,研究不同圈层社会空间质量的差异性规律,并总结空间结构与模式。结果表明:1)广州市社会空间质量差异显著,呈现出核心区→中心城区(或旧城)→近郊区递减的圈层式分异结构及其局部扇形扩展结构。2)核心区外不同方向的扇面扩展区在人口稳定性、教育水平、职业阶层、收入水平方面各具优势,形成了4个子系统不同的分异结构。其中,北部扇面扩展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东部扇面扩展区具有较高的职业阶层和教育水平,西部扇面扩展区具有较好的人口稳定性。3)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功能结构演变和住房价格分异是社会空间质量分异结构形成的核心驱动因素。
  • 论文
    王萌,匡耀求,黄宁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城际人口流动倾向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网络用户搜索行为数据对珠三角城市群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路径时空演变特征、流动倾向强度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的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相对强度在区域内处于最高水平。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路径不断巩固。人们体现在网络空间的城际间流动迁移倾向与现实空间的流动迁移行为表现出的路径依赖效应具有一致性。2011―2015年,深圳一直是广州、东莞和惠州的流动首选城市,广州一直是佛山的流动首选城市。2011和2015年珠三角各市在点度中心度位次结果保持稳定,广州一直高居第1位,深圳位居次席。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
    叶玉瑶,李升发,张虹鸥,苏泳娴,吴旗韬,吴康敏,刘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提出了一种国土开发密度的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即从开发强度、开发紧凑度和开发程度3个维度对国土开发密度进行多尺度综合评估,将国土开发密度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扩展。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 TM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其区域建设用地及其上的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分布信息,并采用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对其的国土密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自199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开发模式以低密度蔓延式为主,新增建设用地开发程度低;伴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土开发紧凑度呈下降趋势。2)国土开发密度空间差异明显,集中体现为城市群内外圈层分异特征日趋显著,内圈层的开发强度和开发程度明显高于外圈层。3)各城镇开发强度与开发紧凑度之间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开发强度与开发程度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即随着开发强度的提高,开发程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与传统的国土开发密度评估方法相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国土开发密度三维综合评估方法能够从规模、平面布局模式以及开发程度等多个维度综合反映国土开发模式的时空变化,并且能够在区域、城市、城镇、公里格网多个尺度开展研究,对于揭示国土开发模式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 论文
    刁贝娣,陈昆仑,丁镭,曾克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占据总数的98%;同时,淘宝村分布与大中型城市分布变化具有一致性。2)淘宝村的分布主要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集聚以及上网普及率的影响,淘宝村更多地分布在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集聚区和上网普及率更高的地区。3)淘宝村共有2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依托模式和乡村内生模式。未来淘宝村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大中型城市及有一定产业集聚基础的专业村。
  • 论文
    韦跃龙,王国芝,陈伟海,罗书文,罗劬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皇山地质公园,以浦北岩体为物质基础,是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和S型花岗岩的典型观测点。园区内发育着石蛋、山岳、台地、峡谷、水文遗迹5大类花岗岩景观,它们有序、集中分布于各个相对独立花岗岩山岳的不同地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共同构成一个以石蛋群为核心,山岳、台地、潭池群和瀑布群为重要补充,形态典型、雄伟、优美、珍稀的南方亚热带花岗岩景观群及石蛋景观群。在分析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及花岗岩岩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园花岗岩岩体和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1)中三叠世期间,该区域产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历经岩浆侵位、分异、冷凝结晶后,逐渐形成一个时间上连续的、建造上完整的巨型花岗岩岩基——浦北岩体;其后,经历隆升剥蚀出露于地表并成山。2)第四纪至今,受湿热气候、地表流水及原生和后生节理十分发育的花岗岩岩体的共同控制,由山顶→山腰→山脚,它们各自汇聚各种形式地表流水的能力逐渐增强,对应由山顶→山腰→山脚的流水侵蚀程度逐渐增强,而各自的风化作用却逐渐减弱;历经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纵向―横向差异侵蚀、冲蚀和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公园境内形态典型的南方亚热带花岗岩景观群。

  • 论文
    王鸿平,季一诺,伏箫诺,赵志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湿地是海陆交汇带内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其沉积物中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受多种因素制约。对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65个样品进行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范围为141.28~269.20 mg/kg,平均值为221.88 mg/kg,明显高于中国土壤(163.86 mg/kg)和中国浅海沉积物(159.53 mg/kg)中稀土元素的总量,与海南砂页岩母质(216.88 mg/kg)稀土元素总量接近。沉积物REE质量分数显示出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REE/∑HREE为12.87,铕(Eu)呈明显负异常(0.58)以及铈(Ce)呈中等程度正异常(1.98)等陆源沉积物特征。不同类型湿地的∑REE表现为:林内>林缘>光滩,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稀土元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REE与粒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稀土元素的分布主要受化学风化的影响。
  • 论文
    余晓晨,陶 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历现代性转型下的中国基督教发展迅速,其中家庭教会这种“非正式神圣地”形式的礼拜场所在城市中开始出现。对于家庭教会成员与私人化的微观宗教空间的地方互动,现阶段仍缺少地理学的关注。文章在回顾宗教地理学、家庭教会及地方依恋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中青年教会MT小家的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发现,家庭教会内部日常化的空间形态建构出了成员们的情感空间和社交网络。同时小家中教徒与慕道者在地方依恋的2个维度上都存在感知差异,即在地方依赖的维度上,两类成员都体现出功能性的依赖;在地方认同的维度上,慕道者并未如教徒一样对家庭教会产生强烈的地方认同感。

  • 论文
    谭章智,李少英,黎夏,刘小平,陈逸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地铁刷卡数据对地铁客流进行研究时,面临数据量大、数据维度高、信息冗余度高等问题。传统方法主要通过专家经验建立指标进行分析,不能有效地利用原始数据,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文章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广州地铁站点客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用以提高特征选取过程的科学性,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数据维度、消除冗余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尽量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研究表明:PCA提取出6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数据91.41%的信息,前2个主成分代表了工作日地铁客流最重要的居住型站点客流特征和就业型站点客流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广州地铁站点进行类型识别,识别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职住错位型等7类站点。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的空间分布,发现广州地铁站点呈圈层式分布特征,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反映了广州市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城市中心区域站点类型多样,说明这一区域城市发展成熟、功能齐全;城市中心区域周围主要分布着职住错位型站点,城市发展较为成熟;而城市外围主要分布着居住导向型站点,承担城市的居住职能。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
    赵赛帅,孙超,王海江,成王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海上油气平台的开发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意义。针对可见光遥感影像数据源丰富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Landsat系列中等分辨率的光学影像的海上油气平台的提取监测方法。首先将TM/ETM+/OLI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以及区域掩膜等系列预处理,其次采用多滑动窗口动态阈值遍历影像初步识别疑似油气平台,然后应用相邻时期3景影像基于像素级别的叠合判定以去除薄云以及舰船的虚警干扰,筛选出最终的油气平台,以马来西亚与文莱交界的南海海域为实验区,通过1991―2016年共21景Landsat影像,动态监测该区域近25 a来油气平台开发的历史过程,共检测66个油气平台,通过与ALOS PALSAR数据人工识别的油气平台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检测率为82.67%,正确率达到86.11%。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域油气平台开发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而后近海油气新增开发平台较少,开发主要向远离陆地的深海方向扩展。
  • 综述
  • 综述
    陈品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平衡地理景观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然而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价值增殖和创造文明的二元属性在资本运动中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地域空间,不平衡地理发展愈发明显。文章梳理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关于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概念框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进展,表明不平衡地理发展与新自由主义紧密相连,资本、权力与空间成为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国内外对此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却有所差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突出表现为资本积累主导下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空间屈服于资本逻辑,而资本总是借助阶级权力来不断铲除空间障碍,促使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本增殖;国内的不平衡地理现象则是依赖于资本逻辑和国家政府权力的混杂互动,市场经济系统不够完善却日益深化,国家政府权力干预的强大存在并渗透到市场规则运转。最后,结合最新理论动态提出未来实证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日益显化且加剧的不平衡地理发展提供研究的新视角和实践层面的新思考。

  • 综述
    刘佳,张雨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的研究历程与阶段特点、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揭示其研究动态与特点。研究表明:国外研究经历了起步、深入和提升3个阶段;研究对象以国家(森林)公园、海洋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岛屿等为主;研究内容关注旅游景区的准入费、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以及评估修正等方面;研究方法重视假想市场法计量经济模型检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评价为主,研究领域较窄;研究方法以条件价值法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导作用明显不足。最后对国内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不断拓展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领域和视角、提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以及增强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期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