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彭飞,刘天宝,韩增林,张耀光,李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疆的开发利用与权益维护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而中国海疆理论研究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无法满足维护中国海疆权益的现实需求。在人海关系背景下构建海疆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界定海疆的概念与主体构成,探讨海疆地域系统的属性特征;在划分海疆地域系统类型的同时,解读海疆地域系统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在海疆地域系统中,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主导了海洋与陆地的空间塑造,同时该过程也极大影响着国家海疆地域系统的时空演变。海洋与陆地则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具有了自然、社会和关系等基本属性;在海疆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促进了国家与海洋、国家与陆地和海洋与陆地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形成。在海疆地域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海疆被重新塑造,同时国家对自身活动的影响和地域系统的状态进行反思,从而不断促使海疆地域系统更新与完善;当前海疆地域系统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海疆理论基础研究、海疆权益维护、海疆开发与保护、海疆战略研究等方面。

  • 论文
    王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国两制勾勒了独特的跨境水资源治理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跨境供水有力地支持了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和发展;同时,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跨境供水的争议也凸显出“两制”安排下差异化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所塑造的不同治水策略。重要的是,这些争议并不主要产生于政府间议程,而是集中在非政府层面的民众、媒体、社会组织甚至学者。这既体现出“边境重塑”已经超越空间意义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过程的一部分,也反映地缘关系研究中需要融入更多价值观、话语、权利等“低政治”问题。未来的跨境水资源治理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综合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走出“地域陷阱”,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加强对地方层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的研究。
  • 论文
    李红,张珺,欧晓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方法,以县域为尺度对边境省份广西的城镇化和人口迁移时空演变和动因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且与全国均值差距缩小的同时,边境省份大部分地区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上看,县域城镇化呈非均衡发展趋势,中心市辖区水平高、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但分布零散。开放较早的北部湾地区和毗邻发达省份广东的桂东、桂东南城镇化水平高于桂西、桂北地区。2)县域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效应,且2000―2010年其空间自相关程度集聚增强,但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人口迁移的高值区与城镇化发展较快地区基本同步,集中于桂东南及北部湾地区。3)对于兼有国界、海岸和省界等三类影响人口迁移的边界的广西而言,后两类边界较明显地“吸引”人口向其邻近地区活跃迁移与城镇化集聚,而国界目前对人口流动仍有一定的阻碍作用。4)从影响人口流入地选择的角度看迁移的空间格局与动因,服务业的发展正成为吸纳人口迁入的主要力量,自由贸易、商贸服务、沿边通道与口岸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重塑中国西南边境地理的主要动力。

  • 论文
    刘玉立,胡志丁,葛岳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系统概括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整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这一群体的基本属性特征(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特征(跨境渠道、就业类型、收入水平)和居住特征(居住条件、适应程度)在不同边境口岸的空间差异,指出口岸的发展机遇及腹地支撑力度、外籍人员管理服务水平、毗邻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双边社会文化差异等人文因素和边境类型、口岸的交通区位条件等自然因素,共同交织构成的边界“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的不同,是导致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空间分布差异的关键原因。最后提出云南要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密切关注和规范外籍劳务的服务管理,更加有效地变边界的“屏蔽效应”为“中介效应”,合理引导外籍务工人员有序参与区域经济活动等建议。

  • 论文
    马腾,葛岳静,黄宇,胡志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境地区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地带,一直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边境口岸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口岸的发展对载体城市具有直接影响。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州的4个边境口岸为研究对象,引入距离因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微观尺度下县域相对集中指数(RCI)并进行横向比较,探讨边境口岸的发展及其对载体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1)口岸的进出口总额、出入境人数与货运总量对载体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人流与物流成为连接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促进载体城市发展有推动作用,口岸的通关职能与边境贸易职能突显。2)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之间的距离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距离越大,制约作用越明显。3)通过对4个口岸横向对比发现,瑞丽口岸对载体城市发展拉动力度显著,其余3个口岸则带动作用不足。最后为各口岸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 论文
    梁海艳,代燕,骆华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宏观县区政府统计资料和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对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数量在不断增长,地理通婚圈由边境向内地延伸,通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一部分跨境婚姻即将演变为内地跨国婚姻;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边境国家女性嫁入中国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边境女性嫁到邻国;跨境婚姻中夫妇双方整体教育文化素质偏低,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呈现出教育资源的弱弱结合;跨境通婚的结婚登记率较低,大多以“事实婚姻”的方式在中国组成家庭,并且这些家庭早婚多育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有序执行;夫妇年龄差偏大以及跨境通婚具有代际传承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滇桂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不断增长的原因与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跨境民族文化圈子的同源性、等级通婚圈的封闭性、边境邻国→中国边境→中国内地的二级经济阶梯推动性、中越两国人口性别结构的互补性、不同国家婚姻制度“错位性”和边境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存在密切的关系。
  • 论文
    王帅,程杨,叶滨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检索了科学引文数据(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中的边境医疗服务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边境医疗服务相关研究的重点。从研究区域上看,国外研究多关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国内的研究则聚焦于云南省边境地区;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族裔和女性群体,国内研究多关注少数民族群体;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边境地区的健康与疾病管控和跨境就医行为两方面,而国内主要集中于对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疾病流行和医疗服务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外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方法兼有,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体来看,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区域,综合健康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多元视角,全面分析新时代下的边境健康问题。中国的邻国众多,边境地区地缘环境复杂,边境医疗服务的研究有待加强。未来需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空间分析等新兴方法,结合多种概念模型和边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多学科背景下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 论文
    张杰,敖子强,吴永明,杨春燕,李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猕猴桃当代及未来至2050年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23°―35°N之间和102°E以东的中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如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罗霄山脉―南岭和武夷山脉等地区。中华猕猴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总面积为2 382 381 km2,占中国版图的25.19%,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RCP4.5)情景下预测至2050年,适生区总面积相对当前气候情景略有减少,但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强烈。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影响下,中华猕猴桃潜在适生区具有向北或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 综述
  • 综述
    李钢,孔冬艳,李丰庆,刘倩,王会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蝗区是孕育和发生蝗灾的地理空间载体,是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中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历史蝗灾研究的焦点区域。围绕“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主线,重点回顾了飞蝗与蝗区的研究背景,梳理了历史蝗灾与历史蝗区、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等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包括历史蝗灾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地图集的编绘,“面―线―点”聚焦解析与“气―水―蝗”集成研究,蝗灾的社会影响及未来风险等方面,认为尤其要挖掘蝗区显著的“水缘性”特征,在东部季风区开展河泛、滨湖、沿海、内涝4类蝗区演化历史及其相互转化的格局、过程与机制的研究,进而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响应过程与机理。

  • 论文
  • 论文
    廖家仪,戴特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支线航空的概念,总结出支线航程<800 km的判断标准,采集了2014年旅客吞吐量<10万人次的机场的航线数据,分析了这些小机场的支线航空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小机场的支线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41%的航线符合支线定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支线的运营效率要优于非支线,前者的平均起降频次是后者的2.3倍,且满足每天≥1班频次的航线中支线航线占了53.1%,且估算表明平均上座率支线比非支线高近10%。
  • 论文
    孟广文,隋娜娜,王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非洲南部赞中经贸合作区为案例,在梳理其建立背景与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合作区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优势主要有:赞比亚国内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两国政府的政策保障与激励、较大的市场辐射范围、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与园区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区外基础设施差、法律与政策变动、资金短缺、安全问题和舆论质疑。最后探讨了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合作区要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中非交流,应对负面舆论。
  • 论文
    杜丹丹,郑祥民,邓黄月,任少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四纪红土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基于安徽郎溪县十字镇一处典型黄棕色土-网纹红土剖面的155个样品的粒度分析,并结合磁化率、色度和漫反射光谱数据,再结合前人年代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将郎溪十字镇剖面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进行对比,旨在探索该剖面红土的物源。并且对上部黄棕色土和下部埋藏红土的风化程度进行比较,进而揭示从网纹红土到黄棕色土的转变反映出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样品均不含>2 mm的砾石,砂质量分数较少,以“风尘基本粒组”(10~50 μm)为优势粒级,其次为黏粒(<2 μm),粒度组成特征反映了明显的风成特性;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对比分析表明,网纹红土平均粒径较上覆黄棕色土细,细粉砂(2~10 μm)和黏粒(<2 μm)更加集中,说明网纹红土沉积后经历了更强的风化成土过程;2)磁化率、色度和漫反射光谱数据分析表明,网纹红土较上覆黄棕色土含有更多的赤铁矿和针铁矿。这是因为网纹红土形成于中国南方一个极端湿润期,高温高湿的还原环境导致强磁性的亚铁磁性矿物部分被溶解转化为弱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3)郎溪十字镇剖面磁化率值与黏粒(<2 μm)质量分数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说明郎溪十字镇剖面的磁化率值具有指示风化作用强度的意义。郎溪十字镇剖面从上部黄棕色土到下部网纹红土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中国南方一次重大的气候转型事件,可以被视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 论文
    许剑辉,赵怡,钟凯文,阮惠华,孙彩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5年广州地区1 km空间分辨率的MOD13A 3月合成NDVI数据以及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象站点近地表气温,首先利用聚集密度计算方法计算NDVI的聚集密度,构建不同季节近地表气温与NDVI聚集密度的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广州市近地表气温与NDVI聚集密度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季节NDVI聚集密度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并利用AICc信息准则、拟合优度和Sigma指标对GWR与OLS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DVI聚集密度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建设用地、植被和水体等下垫面的综合信息;与OLS模型相比,GWR模型的拟合效果更显著,最小的拟合度从0.02提高到0.464,GWR模型的拟合度最大值达到了0.724;GWR模型回归残差的Moran’s I显著减少,如1月份Moran’s I指数从0.383减少到0.022;NDVI聚集密度对气温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整体上,从广州北到南,GWR模型中NDVI聚集密度与气温的回归系数由负值逐渐增加到正值,表明NDVI聚集密度对气温有着从负到正的影响;下垫面以不透水面为主的区域,GWR模型拟合度较低,以植被为主要下垫面的区域,GWR模型拟合度较高。

  • 论文
    方健,杨兴柱,朱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山市2014年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黄山市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黄山市聚落密度整体分布较为稀疏,但存在“中心城区”集聚分布的特征;黄山市乡村聚落规模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黄山市乡村聚落形态镇(乡)域分异明显,整体上看东北部较西南部复杂。海拔、坡度、交通、中心城镇、人口、经济、规划、政策等因子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都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1)黄山市乡村聚落规模随着区域海拔和坡度的上升而减小;2)乡村聚落规模随着距交通线和中心城镇距离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与乡村聚落规模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正的相关性,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乡镇,其聚落规模也较大;4)规划、政策等也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其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调控和引导作用。虽然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最终形成是地形、区位、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其他
  • 其他
    黄少辉,黄司充,刘苑婷,谭玲玲,许文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应运而生。旅游规划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指导,本应走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但实际并非如此,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实际发展。文章将中国古典文化遗产——易学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应用到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中,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规划发展战略(八卦)模型。以清远市为例,首先从地文、人文提取本土旅游基因,通过SWOT分析,系统地提出旅游规划需要解决的质量关系(定性―定量)、供求关系(定产―定市)、内外关系(定文―定形)、大小关系(定区―定点)四对基本关系和八大定位,在此基础上,将其凝练提升为旅游规划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