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吴厚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钟功甫教授是我国知名地理学家。1980 年起,他带领课题组与联合国大学合作,对基塘生态系统进行跨学科的深入研究,出版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等多部专著和论文,形成基塘生态系统学科——一门崭新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为我国地理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 论文
    屈册,张朝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谁的遗产”这一遗产基础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遗产失调性入手,收集云南元阳梯田多依树村客栈经营主在网络预订平台上的图片、文字以及对他们的访谈,通过话语分析法研究比较了本地与外地旅游经营者话语所表征的身份及其遗产认同差异。研究发现:外地旅游经营者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使其对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是多元、小资、跨文化的,他们重视对遗产景观的展示与传播,此时的遗产是“他们的”;但从“家”和“地方”尺度看,他们认为遗产地不是“家”,他们只是外地人。从“国家”和“世界”尺度看,他们认为遗产是“我们”大家的。相反,本地客栈经营者消极的农民身份认同导致其对遗产景观元素的藏匿甚至抛弃,后续由于旅游利益,部分本地人开始有了遗产景观展示意识。由此看遗产不是农民眼中“我们的”遗产,但从“家”和“地方”尺度看,本地经营者认为遗产是“我们本地人”依恋的家;同时,本地人并无遗产“国家”和“世界”尺度的明显认知。

  • 论文
    华红莲,周尚意,角媛梅,王梅,胡志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感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地方感对遗产保护的作用,较少关注地方感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人地关系的特征,从地方感、自然连接、社会连接、梯田保护态度4 个维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感与另外3个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地方感与自然连接中人与自然的连通性、对自然的依恋,与社会连接中亲戚、邻里关系、社区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关系;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呈明显正相关;社区中的亲戚邻里关系以及活动组织对于梯田保护态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感对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地方固有的自然、社会特性以及人们与之的连接程度在个人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假设。据此,提出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强化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保护传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为梯田保护提供内在动力。

  • 论文
    刘志林,角媛梅,王梅,丁银平,闫晓景,章侃丰,刘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内的元阳一中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遗产地中学生的环境解说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解说内容的需求上,环境知识(4.05)>环境意识(4.00)>环境技能(3.95),且发现性别与环境意识、技能,年级与环境知识、意识、技能,地区与环境知识、技能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遗产地中学生对环境解说内容整体处于需要状态,且不同社会背景特征的中学生具有明显的需求差异;解说活动与形式上:发现中学生对亲身体验(83.3%)、据点解说(80%)、实地考察(87.7%)等媒介和形式需求度高,对解说牌示(19.9%)互联网(19.9%、解说折页(17.5%)等媒介和形式的需求度较低,且发现性别与解说空间方式、传统节日解说方式、环境问题解说方式,年级与解说媒介、参与环境活动方式,居住形式、户口类别、地区与参与环境活动方式、解说活动类型均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说明遗产地中学生对解说媒介和形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性别、年级、居住形式等社会背景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总之,遗产地中学生对环境解说的需求明显且以参与性较强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为主,因此,针对这个群体的解说应该以参与式为主。
  • 论文
    胡志昕,角媛梅,华红莲,刘歆,王梅,张贵玲,张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长期的探索,自1992 年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到2013 年的20 余年间,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85 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官网的文化景观遗产信息为数据源,统计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评价标准和遗产类别,结果显示:1)文化景观遗产数量在20 a间呈持续增长趋势,欧洲增长趋势与全球类似,亚洲增长潜力大;2)文化景观遗产集中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人类生活且经济较发达的北半球中纬地区,欧美地区文化景观遗产数量超过全球的50%。大洲中欧洲约占全球的一半,亚洲其次,遗产大国以欧洲发达国家如意大利(6 项)、法国(5 项)、英国(4 项)和德国(4 项)为主,中国也已有4 项;3)入选的85 项遗产主要符合评价标准(iii)、(iv)和(v),说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评价焦点为表现遗产地独特人地关系的持续演进和延续能力;4)对51 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进行的统计表明:具有持续特征的有机演进类约占60%,是国际主要关注类型;5)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共识将在未来使其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尚有较大的申报空间,重构文化景观遗产类别将利于其申报和保护。

  • 论文
    汤国荣,章锦河,孙晋坤,彭红松,张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蘑菇房民居为案例,运用地方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阐释哈尼蘑菇房形态衍化的旅游地方化建构机制。研究表明:1)哈尼蘑菇房形态演变过程中存在土木蘑菇房、砖混平房和旅游景观房3 阶段地方性表征差异;2)旅游地方化是当旅游地的地方性受到弱化威胁时,地方风格重构的过程,资源、权力、资本和知识的多行动主体发挥着功能、机制、意象和知识建构作用,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影响旅游地民居形态衍化方向;3)在旅游地方化过程中需处理好人居环境诉求与旅游地方化建构之间的和谐一致性,规避由于旅游化带来的超越地方性。
  • 论文
    梁雄飞,阴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探索基于景观单元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框架:首先,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以景观形态为视角,分析文化遗产的空间特征和功能特点,构建景观单元;其次,通过对景观单元内部要素进行评价,采取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甄别景观单元的类型及其特征,得到内陆据守型、村落联防型和要道镇守型3类防御景观单元;最后,利用叠加分析考察各类景观单元的空间分布,梳理景观价值体系,建议甄选并补充典型的内陆据守型防御单元,从类型完整和要素完整2 个角度开展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工作。

  • 论文
    任炳勋,杨莹,林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肇庆市黎槎村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初创期、兴盛期和外溢期,基于符号空间视角,从整体和内部分别对黎槎村文化景观符号进行剖析,研究显示:黎槎村村域符号空间依岗环水而建,外部形态呈八卦状,由“十里一坊”构成;中心符号空间由起初的周家井、凤凰木,演变为“一台四井”,现扩大为古村整体;地堂是家族地位的象征符号;酒堂是聚会活动的象征符号;祖堂是家族传承的象征符号。黎槎村成于土地政策转变带来的契机,传统文化的推动与改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以及防御需求的驱动。
  • 论文
    何峰,陈征,周宏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湘南地区为地理单元,在分析该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探索该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选址思想和营建模式。从选址思想来看,基于安全防御、农业生产、经济营建和风水观念的考虑,湘南传统村落多选址于地域环境相对独立或封闭的丘陵坡地或台地上;从营建模式来看,湘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布局遵循传统礼制,实行自主互助并秉承经济实用的原则,发展体现区位择优的生长规律。
  • 论文
    钟国平,曹小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密度多中心城市——中山市为例,采取政府主导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40445 个调查样本,应用ArcGIS 等分析工具,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的个体属性与职住地点等信息,对居民职住比、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向进行可视化,分析中山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格局。结果表明:职住比、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圈层结构均不明显。全市职住空间分布整体较均匀,主城区职住基本平衡;周边镇区尤其是西北组团、东部组团职住比高,而主城区较低。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均显著低于国内大城市和发达国家城市。主城区和外围镇区间的通勤量及其比重小,全市没有产生大规模的外围―中心“钟摆式”通勤,在通勤方向上更多表现为内―内通勤和外―外通勤。居民的职住关系空间分布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设施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低密度多中心的城市职住平衡程度高、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均较短,而主城区与外围镇区通勤联系不紧密。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
    李凤珍,钟剑波,谢石营,李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人口密度模型等工具对1990―2010 年广佛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广佛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可以用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进行解释;同城化地区与总体规律相比,同城化进程对边界地区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具有主体的差异性。广州市没有主动向佛山发展的动力,而次一级的行政区域主体(佛山市)对融入广州市中心的发展则呈现较高的意愿。

  • 论文
  • 论文
    杨刚斌,柳林,何深静,徐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和社会失序理论,利用2012年10―12月在广州门禁小区进行的大规模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从社区内部环境角度对广州门禁小区家庭的入室盗窃受害情况及其发生的环境机理进行研究。通过5个多层次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家庭被盗情况主要受到家庭的住房特征和人口特征的影响,小区变量对家庭变量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住房特征、公共空间使用率、家庭人口特征和小区的正式控制机构失效度对家庭是否被盗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环境形象和人口流动性、小区开放度和功能混合度通过对家庭特征的间接影响而影响家庭的被盗情况。

  • 论文
    曾兰华,蔡锦城,欧先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西石肚溪壶穴的成因此前曾引起广东地学界的争鸣。为了对该问题提供更多新的证据材料,详细测量了该河流河谷232 处壶穴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壶穴的大小、深度和形态等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椭圆形和长条形壶穴较为多见;壶穴基本沿节理发育,且长轴走向与主节理即河谷的走向一致;部分壶穴内壁和底部分别可见擦痕和碎屑。壶穴的形成发育受河床基岩岩性、地质构造、河床比降、流水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节理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壶穴为山区河床上流水侵蚀的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壶穴在河床具有一定比降、河水流速较快、适量节理发育的山区石质河床中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

  • 论文
    唐清华,何沛英,朱志华,张明珠,刘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WMM 模型为平台构建已建城市区域排涝模型,以广州市芳村高尔夫地块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实测降雨、径流等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模拟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已建城市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涝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遭遇2 a 一遇暴雨时,J14、J15 和J31 等3 个排水节点出现积水;当遭遇5 a 一遇时,J15 片区和J31 节点出现较为严重的积水,其中J15 和J31 节点积水量分别达到1 674、546 m³;积水时间分别为0.5、0.4 h。针对研究区域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的现状,建议结合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削减暴雨洪峰流量,提高区域排涝能力。文章构建的已建城市排水管网排涝能力评估方法,可识别区域主要积水黑点及管道满流管段,提供了一种动态、定性和定量评估排水管网能力的方法。

  • 论文
    莫婉媚,方伟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脆弱性用于量化承灾体在不同致灾因子强度下的损失率,是灾害系统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损失及危险性实际案例数据不足,是脆弱性定量研究的重要制约因素。研究面向台风菲特(201323)造成的余姚市室内财产洪水灾害,首先给出了脆弱性曲线及刻画二级不确定性的概念图;其次设计了灾害调查问卷并实地开展调查形成386 份有效问卷;然后,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室内财产损失率随洪水淹没水深增加的变化特点;最后,用Logistic 函数拟合了8 条室内财产洪水脆弱性曲线,并利用Beta 函数对脆弱性曲线的二级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室内财产较少或收入较低的家户或商户的受灾概率更高;室内财产损失率与淹没水深的关系可以分为渐增―快增―缓增3 个阶段;不同水深区间的损失率不确定性分布存在差异,快增阶段的二级不确定性要高于渐增和缓增阶段;室内财产损失率与淹没时长之间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描述浙江省余姚市室内财产洪水脆弱性,可为灾后损失评估、巨灾模型应用等提供有效的参数输入。
  • 论文
    温小浩,纪奕璇,吴杭,吴怡洁,周佳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制冷的方法收集2013 年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大气冷凝水52 个样品,对其进行pH 值和阴阳离子分析。结果表明:2013 年春季石牌校区绝大多数冷凝水样品的pH 值分布范围为5.00~6.47,平均值为5.97,已不属于酸雨。冷凝水的阴阳离子总质量浓度(TDS)介于57.87~484.38 μeq/L 之间,平均值为154.53 μeq/L;各离子质量浓度高低依次为2-4 SO >Ca2+> -3 NO >Na+>Cl->NO2->Mg2+≈K+>F-。石牌校区冷凝水的这种离子质量浓度分布特征显示:其清洁程度较优于2011 年春季该校区和同期上海大气冷凝水,而较差于云南丽江的大气降水,与广东鹤山和青海瓦里关山等地的大气降水相当。其污染来源除部分属自然源外,还主要与建筑活动、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
  • 论文
    郑琰明,李坚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9 年广州城区36 座人行天桥上采集的植被叶面滞尘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粒度结果显示:叶面滞尘多为沙质粉沙,粉沙、沙和黏土体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3.99%、41.34%和4.67%;粒度频率分布呈三峰型,主峰态在10~200 μm 之间。4 个市辖区叶面滞尘的粒度特征都较为相似,说明整个广州城区的叶面滞尘在成因和来源上都较为一致。叶面滞尘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100 μm)体积分数极高,PM2.5 和PM10 体积分数略低;PM2.5/PM10 的平均值为0.36,推测其更多来自道路扬尘与建筑扬尘等局地污染源。风沙动力研究指示:其物源主要是由城区30km范围内短距离悬浮搬运而来,属内源性颗粒物。
  • 论文
    罗紫东,关华德,章新平,刘娜,张赐成,姚天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脉冲技术于2013―2015 年连续测定了樟树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了环境因子,分析了樟树树干液流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樟树树干液流速率晴天日变化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季节变化明显,液流速率峰值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峰宽随季节变化存在“窄→宽→窄”的逐步变化过程。樟树存在微弱的夜间液流,且生长季较其他月份活跃。液流启动时间夏季最早,冬季最晚,液流结束(进入夜间低值)时间夏季晚于冬季约1~2 h。上下午液流量比值均<1,平均值为0.74。同月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干旱环境下,樟树树干液流峰值下降了约95%,与2014 年相比,同期内液流总量减少了约47.8%,在干旱中液流量与气温、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改变了常年中(没有干旱)液流量与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干旱显著降低了樟树的树干液流量,也反映了樟树对干旱的适应过程。

  • 论文
    李茂芬,李玉萍,罗微,李海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南岛太阳辐射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以海口(1961―2013 年)和三亚(1993―2013年)2 个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逐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气温等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的长期演变特征,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辐射变化的主要关联气象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3 年期间海口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21、0.004、0.038 MJ/m2,1993―2013 年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8、-0.658、-0.714MJ/m2。海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呈波动趋势,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75―1992、1975―1990 年;海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67―2003 年为下降期,2003 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显著的“变暗期”为1995、1988―1989 年。1993 年以来,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都呈下降趋势,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99―2013(全年)、2000―2003 和2009―2011 年(雨季)、1996―2001 和2004―2013 年(旱季),突变年份分别为1997、1995、1995 年。三亚站点太阳辐射资源较海口站点丰富;日照时数与海口全年、雨季、旱季和三亚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而日平均气温则与三亚旱季日均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

  • 论文
    史东东,杨仲江,向春燕,杨虎,许永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WRF 模式V3.6.1 中3 种基于经验公式的闪电参数化方案对2013-07-05 江苏省内的1 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3 种方案在模拟闪电位置和频数的特点,分析模拟结果的成因。结果表明:PR92w 方案能够很好地模拟闪电的分布位置;PR92z 方案的模拟结果和PR92w 方案正好相反,闪电频数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分布位置出现偏移;LPI 方案虽然能指示闪电分布区域,但对高闪电密度区的预报有一定误差。3 种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垂直风速和雷达回波是影响模式预报闪电频数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大网格模拟精度和同化雷达资料是改善PR92 方案模拟效果的重要途径。

  • 论文
    时光训,丁明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0―2013 年长江流域131 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M-K 检验及滑动T 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突变时间较早的区域主要有嘉陵江流域,中游干流区,太湖流域和下游干流区(1997 年);而岷江、沱江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较晚(2001年);长江源头的金沙江流域最晚(2002 年)。2)在区域尺度上,1970 年以来,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初日分别以-1.25、-1.39、-0.8 d/10 a 提前,终日分别以1.52、1.43、1.47 d/10 a 推后,持续日数以2.97、2.92、4.62 d/10 a 幅度延长。积温总体上分别以113.5、88.8、77.3℃/10 a 增加。3)≥10℃积温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积温增加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奉节―五峰―吉首―武冈―道县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海高原的个别站点。
  • 论文
    陈颖,张灵,千怀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13 年华南地区56 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 突变检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近53 a 极端高温日数的趋势变化、突变、周期变化及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从趋势变化看,大部分站点呈增加趋势,绝大部分站点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增加期,其变化倾向于由东南部沿海逐渐向西北部内陆递减,沿海地区增加趋势明显。2)从Mann-Kendall突变检验看,绝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日数有不同程度突变,显著减少突变和增加突变的起始时间段分别集中于20世纪60和90年代,其区域分布特征与海陆位置和地形关系密切。3)华南地区平均年和各站点分别存在26a和22~28a为主的第一主周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 年代的减少突变和2000 年左右的增加突变存在于多个振荡周期中,多尺度周期振荡的同位相叠加是引起气候突变的主要原因;第一主周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所引起的潜在突变对气候突变有决定性作用;地域特征与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密切。
  • 论文
    李梦凡,张奇,李云良,姚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具有物理机制的二维水动力模型MIKE 21,基于2006 年长江枯水与1953―2000 年长江平均来水条件(平均条件)2 种情景,模拟比较2 种情景下鄱阳湖退水期(7―12 月)洲滩出露过程,阐释长江来水变化对鄱阳湖洲滩出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 年长江来水减少导致鄱阳湖洲滩出露开始时间提前,与平均条件相比提前1 个月;洲滩出露50%面积仅历时约0.5 个月,比平均条件缩短约1.5 个月;长江枯水对鄱阳湖洲滩出露分布影响最显著的时段为8―11 月,8 月上旬洲滩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赣江入湖三角洲和东部湖湾,而8月中旬―11 月末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中部开敞湖区和北部入江通道洲滩;长江枯水对鄱阳湖中北部洲滩出露天数的影响大于南部湖区,对修水和赣江北支入湖三角洲的影响大于赣江中支和南支入湖三角洲,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明显大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长江来水变化还显著影响洲滩出露速率,2006 年长江水情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8 月初―10 月中旬)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25 km2/d),与平均条件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9 月初―12 月末)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14.5 km2/d)相比增大了72%。

  • 论文
    李丹,彭智平,韩留生,黄继川,刘尉,黄思宇,陈水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荔枝叶片的反射光谱曲线与荔枝秋稍老熟阶段叶片SPAD-502 叶绿素计读数(SPAD 值)之间的关系,探索高光谱数据进行荔枝叶片SPAD 值估算的能力。研究4 类光谱变量,第1 类变量是其他文献中提出的光谱指数,第2 类变量是基于波段迭代算法进行波段优化后的新指数,第3 类变量是蓝边、黄边和红边(“三边”)的面积、位置、斜率,第4 类变量是二阶导数光谱波峰、波谷区间区间内光谱曲线的面积、最值、最值处波长。结果表明:一阶导数的蓝边斜率和光谱二阶导数提取的490~520 nm 范围内光谱数值之和与SPAD 值的相关程度也很高(r 分别为-0.834 和-0.856);对于3 种光谱数据处理形式SNV 光谱(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FD 光谱(First Derivative,FD)和SD 光谱(Second Derivative,SD),波段迭代算法优化后的最佳四波段双差值指数与SPAD 值相关性最好,其中(FD516-FD474)-(FD684-FD660)与SPAD 值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875,预测模型的确定系数达到0.747,RMSECV 为2.375。利用高光谱数据监测荔枝叶片SPAD 值是可行的。

  • 论文
    彭振中,李倩霞,徐知秋,杨波,夏林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NSS 可提供全天候的实时高精度定位结果,是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卫星信号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如建筑物、人群等遮挡的影响,而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修建于山谷、城市建筑群、车流密集等区域。文章研究在遮挡环境下卫星定位应用于形变监测领域的可行性问题。因中国北斗系统在星座布设上与GPS 不同,采用GEO、IGSO 及MEO 三种不同轨道类型形成高轨卫星与中轨卫星的结合,不同的轨道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以广州大桥为例,通过对北斗/GPS 集成高精度定位的研究,并针对北斗卫星的不同轨道类型,利用GEO、IGSO 及MEO 之间的不同组合进行定位,分析其在形变监测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北斗/GPS 集成高精度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满足形变监测的需求;同时,北斗/GPS 集成定位可增加可视卫星数,改善卫星的几何分布,而北斗系统的高轨卫星高度角较高,特别是GEO 和IGSO 两种高轨卫星的组合仍能达到1 cm 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了山谷、高边坡、城市峡谷等遮挡较为严重区域中卫星高精度定位的可行性,有利于形成全天候自动化实时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与灾害监测安全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