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其他
  • 其他
    杨伟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议题 经济地理本质上是研究经济与空间的关系。变化的时代要有随之变化的研究视角。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在于,经济地理学更关注以下5个议题:区位(Location)、领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空间(Space)。那么,作为一个地理学者,尤其是经济地理学者,我们应该如何认知经济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经济地理学关键概念的基本涵义,同时了解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区位(Location):为什么区位很重要?距离是如何影响的?为什么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地区? 空间(Space):经济地理学家的空间概念更加地复杂化,空间没有边界。 领域(Territory):当我们所说的空间有边界时,即是领域的概念。 地方(Place):空间里面包含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存在差异性。 尺度(Scale):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是不相同的。
  • 其他
    杨伟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可分为2个发展阶段:2001―2011年的GPN1.0,强调跨国主义、团队协助、超越小范围地理空间的联系。这一时期,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理解区域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区域升级(Regional upgrading)——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如何影响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2)全球―地方互动(Global-local interaction)——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区域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动态如何被很好地解释?2012年至今的GPN2.0阶段,关注到战略耦合(Strategic coupling)、经济和社会的升级、路径依赖和区域锁定、脆弱性等议题。这一时期,战略耦合已经成为链接区域发展动态与全球生产网络过程的一种互动机制,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的区域发展过程是价值捕捉过程,同时呈现出动态的耦合(Coupling)、去耦合(Decoupling)和再耦合(Recoupling)的过程。全球生产网络的本质是国际生产的空间分工。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前不要求企业把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包办,一些利润率较低的环节可以逐步外包,企业只保留利润或价值较高的那个环节。
  • 其他
    杨伟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1)1960―1979年,东亚进入快速的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过程。2)1980―1997/1998年,伴随着产业重组,东亚进入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工业化过程,知识密集型经济逐步崛起,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要做高增值的那部分产业。3)1999年至今,东亚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产业链/价值链,重新审视技术和市场的挑战。东亚国家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东亚公司在高度全球化的市场和产业中领先;国内政治经济体制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在这里最主要的争论是:什么才能够解释东亚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其一是国家干预强化背景下,发展型政体的存在;其二是国家干预弱化背景下,这些经济体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战略耦合。
  • 其他
    林初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讲中,林初昇(George C.S. Lin)批判性地评价了近期西方学术界对金融化的研究和争论,提出中国金融化研究可重点关注的议题,并以北京、上海、深圳近两年的房地产市场火爆现象为例,探讨了中国城市金融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不良效应。主要观点如下。

  • 其他
    贺灿飞,朱晟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产业集聚经济理论从马歇尔以来得到不断拓展和完善。本讲座梳理了产业集聚理论发展演变,从新古典经济学切入,拓展到产业区位论、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演化经济地理学等视角,全方位透视产业集聚理论,并辅之以中国产业集聚证据。主要观点如下。
  • 其他
    钱俊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化的转型背景下,宗教也在不断创新、重构、再发明。本课程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展示了在现代性语境下,宗教展现的新的物质空间、组织形式与文化体验;提出可从4个基本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现代性与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宗教研究加以分析与解释;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视角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主要观点如下。
  • 其他
    叶玉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区位是理解区域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微观基础。本课程全面回顾了区位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发展,归纳总结了企业地理集聚的影响因素、基本假设以及相关的经济地理学议题。最后,从珠三角外资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中寻找微观证据,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与空间模型,探索企业异质性对于FDI区位的现实影响。主要观点如下:

  • 论文
  • 论文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民国时期南海诸岛分群并被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4年统称南海诸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先后被日军窃据和法军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侵占,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抗争。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1946年12月,中国政府依国际约法派出文武官员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7年3月收复东沙群岛,整个南海诸岛主权回归,迄今已7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的南越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恣意派兵霸占中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分割中国海疆,在其霸占的多个岛礁上建筑机场及港口,扩军备,掠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与油气资源。还屡次制造磨擦,甚至挑起局部战争。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域外大国美国和日本相继介入,支持南海周边某些国家挑衅中国主权,形势更趋复杂和严重。但中国坚定保卫南海诸岛主权,收复部分岛礁。1974年1月,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自卫反击战胜利,收复了永乐环礁。1988年3月,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自卫反击战完胜,乘胜收复与进驻了赤瓜礁、华阳礁、永暑礁、南薰礁、东门礁、渚碧礁和美济礁等7个礁。2012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三沙市,从此对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的管治、建设和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最近建成了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济礁3大人工岛军民共用海空基地,鼎足而立,同永兴岛和海南岛的基地呼应,威镇南海。同时加强外交活动,粉碎了菲律宾提出的、由非法的海牙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炮制的荒谬“裁决”,捍卫了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优化了南海国际环境,一改南海诸岛中国维权的劣势。
  • 论文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百年来,中国应形势需求和国力状况开展了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研究分阶段和分片区进行:20世纪20―30年代首开南海诸岛的现代自然科学调查研究;1946年南海诸岛收复后的科学调查研究;20世纪70年代重开西沙、中沙、东沙群岛科学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南沙群岛科学考察。调查研究规模逐次变大,涉及学科增加,参加调查研究的单位与人员增多,获得实际资料更加丰富,成果累累,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对国家的南海诸岛维权、建设和生产作出了贡献。
  • 论文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近百年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开展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从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海洋水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土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区划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从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灰沙岛陆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及海洋―大气能资源等方面对南海诸岛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禀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开发南海诸岛的策略。南海诸岛的开发,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捕捞业和环礁潟湖养殖业外,应重点推进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
  • 论文
    赵焕庭,王丽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人工岛的概念、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及在珊瑚礁上建造人工岛的特点。结合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实际情况,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适宜建造人工岛的地质地貌条件,认为南海诸岛的岛屿、沙洲和干出礁均适合建造人工岛,而受限制的生态环境条件则从珊瑚礁相带方面来分析,并指出人工岛建造工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工岛建造导致的水动力改变对珊瑚礁地貌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已建设的和正在建设的人工岛,提出在南海诸岛礁人工岛建设上应注重规划和选址,工程建设应采用“自然仿真”的总体技术思路,力求使人工岛今后可持续发展。
  • 综述
  • 综述
    赵美霞,姜大朋,张乔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珊瑚岛是指发育在珊瑚礁的礁坪上,高潮时也不会被淹没的生物碎屑堆积体。珊瑚岛在珊瑚礁区广泛分布,可划分为无植被沙岛、无植被砾岛、有植被沙岛、有植被砾岛、有植被的沙砾岛、红树林岛和成熟的低林岛等7种类型,不同类型珊瑚岛的地貌特征存在差异。珊瑚岛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处在动态变化中,珊瑚礁健康状况、珊瑚岛沉积特征、台风和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珊瑚岛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全球变化引起海水表面温度升高、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及台风活动增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珊瑚岛的沉积物供给、运移、堆积等动力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珊瑚岛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加强对珊瑚礁动态演变及其稳定性研究,建议从珊瑚岛的生物地貌动力学过程及全球变化对珊瑚岛动态演变的影响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 论文
  • 论文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陶士臣,严宏强,刘国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27.27℃。1880―1892年为降温期,西沙海域SST波动下降,在1892年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26.1℃)。1893―1935年为西沙海域SST低温平台期,SST以波动为主;1936―1957年西沙海域SST先升后降,变化呈单峰模式。1957―2003年,SST呈现快速增温趋势。2003―2007年,西沙海域SST出现“增温停滞”现象。在年代际尺度上,西沙海域SST的整体变化模式可能受气候系统准60 a周期调控。在年际尺度上,冬季风强度、火山活动以及ENSO等共同对西沙海域SST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暖可能在1957年之后才成为西沙海域SST增温的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7年西沙海域出现的降温趋势是对全球“增温停滞”的响应,是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沙海域SST这种短暂的降温趋势很可能随着自然强迫作用的减弱而重新被增温模式所代替。

  • 论文
    李扬,余克服,王英辉,郭靖,黄学勇,裴继影,罗燕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夏季对三亚鹿回头岸礁海域表层海水进行了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盐(NH4-N)、活性磷酸盐(SRP)、硅酸盐(SiO3)等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叶绿素a、溶解氧(DO)等水质指标的调查,探究该岸礁的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2014、2015、2016年夏季,总溶解性无机氮(DIN)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2.941、1.766、23.428 μmol/L,SRP的调查平均浓度分别为0.493、0.419、0.143 μmol/L,叶绿素a调查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04、1.190、1.251 mg/m3;SiO3只有2015、2016年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10.275、8.506 μmol/L。2014―2016年该海域夏季营养盐总体浓度较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可能和人类活动增加有关,其中DIN的浓度相对较高,N/P呈现上升的趋势,氮污染不断增加,推测主要来自陆源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较高的营养物质输入可能引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 其他
  • 其他
    王璐,余克服,王英辉,王少鹏,黄学勇,张瑞杰,王丽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5年夏季对中国南海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七连屿、东岛、浪花礁、北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等9个岛礁区的综合科学调查和采样,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礁区海水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中、西沙海域的这9个岛礁区海水中重金属铜、铅、锌、镉、铬、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09、1.702、2.831、0.056、0.204、0.272 μg/L,重金属整体水平较低,并以锌、铅、铜为主,质量浓度达所测重金属元素总量的92%,仅部分站点的铅元素质量浓度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在分布上大致呈现东部岛礁区高于西部岛礁区的特点,环礁潟湖与礁坡的海水重金属含量具有差异性,礁坡水体的铜、铅、锌、镉含量均高于潟湖,砷低于潟湖,这种差异可能与潟湖水体相对封闭有关。3)影响中、西沙岛礁区海水重金属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陆源输入、大气沉降、环流等,其中陆源主要影响锌,大气沉降对铅作用明显,环流影响局部水平。4)采用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中、西沙岛礁区域总体处于较清洁水平,海水重金属含量没有达到影响珊瑚生长的水平,但是铜元素对珊瑚的生长可能存在潜在危害。
  • 其他
    李芳洲,李江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8―2012年TRMM卫星资料,对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分为4个区域:华南地区、中南地区、马来群岛地区、南海地区。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低纬地区降水在春夏季呈反位相变化模态,南海季风爆发前后,马来群岛及周边海域的降水变化小于另外3个区域。2)昼夜差异最显著的地区是南海地区。华南地区夏季昼夜差异也较为显著。从春季到夏季,昼夜差异减小的有马来群岛和南海地区,而华南地区和中南地区都表现为增大。3)夏季,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岛2个区域表现出一种同步的日变化规律,降水峰值都发生在T 17:00―20:00,相比春季的降水峰值要提前;夏季南海地区的降水大值区也相比春季提前。4)中南地区和南海的降水谷值变化都非常平稳,但中南地区降水峰值在夏季年际变化较为显著,而南海地区的降水峰值在春季年际变化比较显著。
  • 论文
  • 论文
    刘南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是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据史籍记载,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都有对南海诸岛命名。中国政府正式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共有4次,分别为:李准巡海对西沙群岛的命名、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民国政府内政部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地名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等。详细阐述了每次对南海诸岛命名的背景、经过、特点,地名演变、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存在问题以及每次命名对维护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意义等。
  • 其他
  • 其他
    张争胜,石成,赵霞,刘玄宇,牛姝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南威教授长期关注《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为中国《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的发掘、考证与文化传承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刘南威教授近50年来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主要经历,认为他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重要贡献包括:1)发掘10个版本的《更路簿》手抄本;2)最早公开并研究《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与水产资源调查报告》;3)考证南海诸岛土地名来源、数量及命名规律。
  • 其他
    陈泳欣,陈虹羽,王伊玲
    2017, 37(5): 747-7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其他
    赵歆,李小玲,姚鲁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收集、分析世界各国以热带地区作为研究地域的期刊办刊信息,将其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八大类学科期刊。这些期刊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13个国家。期刊的语种主要是英文刊和中文刊,其次为法文刊、葡文刊、西文刊等。这些期刊多数已被SCI、SSCI、EI、Scopus等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