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化的蔓延,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已成为地区发展转型研究中的国际性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城乡一体化(Desakota)”混杂空间。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地区产权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更新政策的差异,城市中出现增长与收缩并存的新空间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区域农村城镇化的特殊条件出发,结合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结构的制度背景,探索珠江三角洲“Desakota”形成的内在因素,并提出理解城镇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后危机时代,城市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匹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为不同地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机会。实证分析部分以东莞市为例,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探索城市增长与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从产权视角切入分析地区出现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土地是决定地区发展方向的本质性因素,城市中产权明确且结构单一的国有土地有利于更新置换并实现再增长,而产权零散、用地混杂的集体土地往往因改造成本高而难以推动更新发展,地区出现“穿孔式”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