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识别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是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合理制定低碳交通决策的前提。既有研究多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测算,但城市内部统计数据有所缺失,碳排放的动态演化性与空间分布格局难以刻画等因素限制了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而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中样本少、精度低、方法有效性有待考证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出行碳排放测定框架,1)使用手机信令数据克服了对传统统计数据的依赖,创新性地整合交通调查日志与手机信令数据,实现了对轨迹信息的有效校验;2)提取居民社会属性、出行特征、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出行偏好等因素,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5种出行方式,兼顾精细度与精确度;3)综合考虑出行方式、距离、速度、车辆能耗类型及载客率等因素,真实反映个体级居民单次出行的碳排放量;4)分别采用时间、空间、人群特征进行集计,多维体现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格局。并以深圳市为例,基于3千余万条居民出行数据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在空间层面有效揭示出“两带、三区、多点”高度集中的分布格局以及深圳都市圈的功能外溢效应;在时间层面发现城市不同区域存在交通碳排放的时段结构性分化;在人群属性层面进一步印证了年龄、性别等特征对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及出行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该框架有利于更清晰、全面地揭示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时空特征,为城市交通碳排放的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新技术,也为城市交通降污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依据。
研究建成环境对街道跑步活动的影响,对促进健康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缺乏从时空差异的视角分析建成环境与街道跑步行为的关联,且极少关注建成环境可能存在的复杂非线性影响。文章以深圳市为例,利用跑步轨迹数据、街景数据、POI数据等多源城市空间数据,探析街道跑步流量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建成环境与多时段街道跑步流量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深圳市街道跑步活动多聚集于早高峰(T 05:00—09:00)及晚高峰(T 17:00—22:00),且在空间上呈现“点状散布,线性连绵”的分布特征;2)距水体最近距离、天空开敞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各时段街道跑步流量影响显著,而交通设施密度及公园广场密度的影响程度最低;3)NDVI、天空开敞度与跑步流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坡度、界面丰富度、距水体最近距离则与跑步流量呈非线性负相关,功能密度、绿视率、相对步行宽度、交通安全设施占比、接近度与跑步流量的非线性关系在时段上存在差异。
机动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道路网络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基础骨架,其特征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在探讨城市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影响及尺度效应方面有所不足。对此,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析多尺度道路网络的几何拓扑特征与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关系,并鉴别土地利用与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市道路网络的几何拓扑特征与交通事故数量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表现为平均测地距离、网状系数及整体集聚系数与交通事故数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同配性指数呈“U型”关系,以及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呈非线性负相关。同时,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及绕行率与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呈差异性。土地利用与道路网络在影响交通事故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协同效应,适度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可降低交通事故风险,但过高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和容积率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科学认知规模化道路建设对城市群地区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是协调交通建设与沿线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生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科学基础。文章选取高速交通网络快速扩张且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不同等级公路网和土地利用数据,引入兼顾变量非线性和空间非平稳性的地理神经网络加权回归模型,系统探讨了道路建设所引起的城市群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的地理格局,并分析了不同道路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地理加权回归(GWR)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R)模型,文章所使用的GNNWR模型能更准确地揭示道路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及其空间非平稳性。2)研究区景观破碎化呈现“核心―边缘”分异格局,景观破碎化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以低值和中低值区为主,平原城镇区低值集聚与山地生态区高值破碎形成显著空间对比。3)道路等级与破碎化强度呈正向关联,但高速公路因半封闭式管理影响程度有限;低等级道路对斑块维度和空间分布维度的景观破碎化影响最大,高等级道路则显著地影响着各个维度的景观破碎化。4)自然生态本底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导致道路廊道在生态屏障区、农业基质区和城镇扩展区分别形成差异化交通廊道与景观格局互动关系的“因时因地而异”的空间逻辑。
2023年深圳市西涌社区成功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系统评估西涌社区光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对中国暗夜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的高分辨率夜光遥感影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进行辐射一致性校正,评估了西涌社区近3年的光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西涌社区全域夜间灯光亮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沙滩观星区、道路系统及各村落光污染管控效果显著。结合感兴趣区(POI)数据分析,各类型POI的亮度系数整体降幅介于27.68%~74.45%。其中,住宿服务设施仍是西涌社区最主要的夜间光污染来源。高分辨率夜光影像能有效监测和评估城市区域的光污染状况,为后续暗夜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升高,导致藻华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是监测湖库水质状况的关键因素,能准确体现湖库的水质状况以及藻华程度。由于季节、天气和水体富营养程度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型不能满足复杂场景下Chl-a质量浓度高精度预测的需求。文章探讨了以因子交互作用、昼夜差异和营养化状况等3种类型的场景划分方法,针对每种类型的数据特征进行多场景划分,并分别运用机器学习(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库水体Chl-a质量浓度进行短时预测。结果表明:1)以因子交互作用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RMSE为0.004 5,比场景划分前的平均RMSE提高了4.26%;2)按昼夜差异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较差,平均RMSE为0.004 74,比场景划分前的RMSE降低了0.9%;3)在富营养场景中,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是最高的,RMSE分别为0.003 4、0.003 6、0.003 5和0.003 9,其中RF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探究总氮(Total Nitrogen,TN)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揭示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对维护流域水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北江流域Sentinel-2 MSI多光谱遥感数据,结合流域内5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构建随机森林TN遥感反演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2019—2023年流域水体TN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收集ESRI(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发布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开展水体TN质量浓度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单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3年流域水体TN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年均质量浓度在2021年最高,2023年最低。上游至三角洲入海口TN质量浓度逐渐上升。TN质量浓度与水体、草地、林地面积占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农业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流域内城市化程度逐年上升,这可能导致未来流域水体TN的来源更多地转向生活源和工业源。并针对北江流域不同区域TN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格局对流域TN削减工程提出建议。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2022年的Sentinel-2、Landsat-8卫星影像和水质实测数据,利用核密度法提取了养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水质遥感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了溶解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在养殖区/非养殖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部湾养殖活动强度近年持续增加,通过分析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季节性变化发现:养殖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和区域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夏季高密度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基于2014—2022年北部湾近岸数据分析,高密度养殖区活性磷酸盐呈波动上升趋势,该区域水质呈现潜在退化态势。
基于动物氛围的核心概念,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为例,探讨人与野生动物在多元时空维度下的互动及情感氛围的生成与演变。研究发现:1)历史时期亚洲象的主体性通过文化表征的形式映射了地方居民的情感体验,奠定了自古以来人象关系的感情基调;但近代以来,在发展逻辑的转变下,物质环境与社群关系的变迁重塑了亚洲象的生活世界,人象之间的负面情感氛围凸显。2)在现代旅游及保育活动的影响下,亚洲象的主体性在不同的互动情景中得以施展,同时物质环境的变化又重塑了人象之间的社群关系,人象之间共同展演了排斥与喜爱交织的复杂情感氛围。3)人象之间的多元情感是人与野生动物在特定时空中协商与博弈的结果,亚洲象通过其情感主体性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保护与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活动规律和栖息地适应性可为评估白云山赤麂种群现状奠定基础。2022年11月—2023年12月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布设23台红外相机监测赤麂活动,并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分析赤麂活动规律。结果发现,赤麂雌雄比为1.17,共记录到6种集群类型。携幼行为主要发生在冬季,求偶行为多发生在旱雨季过渡期。赤麂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T 06—08和T 17—19。该研究开展于人为干扰严重的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雨季赤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晨昏,旱季整体活动时间向夜间集中,其活动呈现旱季低海拔、雨季高海拔的特征。赤麂活动随人类活动的增加向夜间和较高海拔地区集中。
城市是传播的媒介,媒介传播又重塑着城市。自21世纪以来,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对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和绅士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既有研究对其作用机理鲜有关注。文章选取南京网红街区南台巷为案例,并以小红书为社交媒体代表,对社交媒体介入下的商业绅士化发生过程、形成机制及综合效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商业绅士化的发生过程。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商家提供可复制的网红审美与商业模式,并作为商家自我营销的平台,提升绅士化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消费者受社交媒体影响进行跟风式打卡、话语投资,加速商业绅士化的进程。社交媒体再现城市空间的过程放大并且强化了商业绅士化,给该街区带来了商业复兴、建成环境美化等积极效应,同时也产生了商业排挤、流离失所、文化区隔等消极效应。
文章结合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综合应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手段,分析了海外成名的木心如何被大陆的网络空间塑造为非典型“网红”,又如何从网络空间走到现实空间,并在乌镇的现实空间演变中发挥独特作用。研究发现:1)文化界、出版方、自媒体、木心、读者/网民5个权力主体在网络空间将木心打造成为一个引起大众共鸣的“文学偶像”,这种权力进一步重构与之相关的现实空间;2)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影响包括地理重构、权力重构和诗性建构;3)网络空间改造现实空间的动力来源在于人们所建构的具有诗性色彩的想象空间,以及文学偶像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总的来说,网络空间已经不再只是现实空间的附庸,而是具有了主体性,空间生产研究也有了一个全新的田野。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难民规模居高不下,无序的难民流动严重危害了区域安全与发展。文章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强制位移流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与路径中转,并构建重力模型分析难民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视域下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特征呈现空间限制性、区域性和全球性,是多层次空间行为体互动的结果,表现为难民流动形式从初期的“邻国扩散”转向后期的“域外扩散”;难民流动存在显著区域共轭性特征,随时间发展,难民起源地分布与流动方向出现全球化趋势;2)起“路径中转”作用的国家节点倾向于分布在重要航路周围或各大洲的“十字路口”,调节着难民在其子群内部与各子群间的流动;3)难民流动的驱动因素存在动态变化特征,难民更容易因起源地的不利条件而选择流出,而目的地的吸引力度则相对有限。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及路径中转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呈现明显差异性,是“拉力”“推力”“摩擦力”3种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粮食贸易大国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采用2000—2021年FAO粮食生产、消费、贸易数据,运用网络结构和相互依赖理论刻画了印度粮食出口贸易的网络特征,以及印度与他国之间的粮食贸易依赖度,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体现在粮食贸易上的印度地缘战略。结果表明:1)印度拥有强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能力,特别是作为全球稻米出口第一大国,其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在粮食贸易相互依赖中,印度粮食出口贸易对他国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他国(特别是南亚、东非、西非区域的国家)粮食进口贸易对印度粮食的依赖程度逐渐上升;3)印度借助体现在粮食出口贸易上的相互依赖,通过实施“邻国优先”“四位一体”的地缘战略,换取了海外资源、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强化了其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