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唐永銮
    1982, 2(1):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地理学以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实际是着重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直接有关的自然环境,上自大气圈的平流层,下至水圈的潜水层,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交错、渗透、制约的边界层,即为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现所谓"智慧圈"、"人类圈"。引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后,把"地理环境"、"智慧圈"作为整体研究,更为明确、生动而具体,称为自然生态系统(Natural Ecosystem),捷克地理学家称为地学系统(Geosystem),对整个自然环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类系统。
  • 科研动态
  • 科研动态
    梁日万
    1982, 2(1): 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地理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冲击,科研工作中断,科研设备荡然无存。1978年复所后,本所相继承担了地方和国家的多项研究任务,其中还有与联合国大学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为了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还积极采用新技术,加速实验室的建设。在短短三年来,已购置仪器设备745台(件),总值120万余元,建立了一个基本配套的中心实验室,一个气象观测站,一个制图车间,一个钻机班,以及一个正在加速建设的遥感研究室。中心实验室目前开展了利用C14法测绝对年龄、化学分析、岩矿分析、微体孢粉分析和粒度分析等,为本所加速热带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论文
  • 论文
    陈世训
    1982, 2(1): 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南亚和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主要以研究印度地区的季风为多。我国大致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认识季风问题,60年代以来才进行比较有系统的研究。但因长期沿用的季风概念多是以印度季风为准,不能确切地代表我国的实况。其实,我国与印度的地理位置不同,环流形势有别,季风渊源自有差异。在我国气象事业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今日,比较全面地来研究我国的季风,特别是我国南方夏季风的定义、指标、特征等问题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是在华南季风研究一些成果的基础上,就定义与指标等问题提出初步看法。
  • 科研动态
  • 科研动态
    李禄增
    1982, 2(1): 1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地理研究所自1979年恢复工作以来,积极开展了广东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至1980年已有部分研究取得了成果,其中有两项获得了广东省优秀成果奖。《乐东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土地资源调查与热带作物区划的试点,由广东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开展研究,广州地理所承担其中的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地貌类型与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等6项。从1979年开始,与兄弟单位协作,利用1/3万航片和1/2.5万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并进行野外调查,较系统地进行了乐东县土地分类和土地资源、地貌类型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调查了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量算了面积。
  • 论文
  • 论文
    郭恩华, 王鼎祥, 陈琍
    1982, 2(1): 15-2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的气候深受热带季风影响,而其降水是热带季风气候中变化最大、分布最不均匀的要素。本文试研究分析海南岛降水与季风之间的一些联系。
  • 论文
    张仲英, 黄镇国, 李平日, 李孔宏, 何锐如
    1982, 2(1): 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晚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大理冰期)以来气候变迁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距今约3万年(玉木亚间冰期开始)至500年的气候变迁,根据孢粉分析及C14测年数据,研究较为深入。5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有丰富的物候、史籍及仪器观测资料为依据,研究结果更为详细。但是,上述研究结果大多是反映华北、东北、上海、浙江地区的气候变迁,而从孢粉分析及C14测年研究华南地区气候波动的资料,至今还很少报道。
  • 论文
    黄镇国, 李平日, 张仲英, 李孔宏
    1982, 2(1): 29-3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研究珠江三角洲发育规律的过程中,对26个海相标志较明显的样品测定了它们的C14年代。并综合前人的资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动问题作了探讨。同时与琼雷地区、西沙群岛的海平面变动情况对照,又以Shepard(1964)的海面变化曲线为基准,求算地壳运动的上升率或沉降率。初步认为:①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升降的总趋势是与全球海面"水动型"的升降趋势一致的。②本区冰后期海面呈间歇性持续上升,未必存在全新世的最高海面。③同时代而处于不同高程的海面标志是"地动型"的结果,并可求出陆地升降的速率。
  • 论文
    范信平
    1982, 2(1): 3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有五河八门(五河是西、北、东江,潭江和流溪河,八门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虎跳门、鸡啼门、崖门),各口门的迳流、潮流组合不同;加以岛屿错落,口门形态、深浅各异,水文地理十分复杂。如要全面而详尽地了解珠江三角洲生成、发育和演变的特性,以便兴利除弊,必需各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奏效。过去对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多着重于沉积地貌形态,而忽略了决定沉积形态的水动力条件。
  • 论文
    云祖铿
    1982, 2(1): 46-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几年来,我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了大量水文地质工作,对大部分水文地质钻孔进行了抽水试验和水化学分析,又开展了高要幅、广州幅、江门幅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和编图工作,对珠江三角洲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珠江三角洲的人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长期以来都是使用地表水(河水及小型山塘水库)。由于工业废水及含有大量农药和化肥的农田水不断排入江河,使地表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大中城市如广州、江门、佛山等附近更甚。
  • 论文
    陆国琦
    1982, 2(1):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对于岩石的风化,甚为有利,因此岛上广泛发育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风化壳是指某一地质时期,地壳岩石遭受风化作用仍残留覆盖在原地母岩之上的产物。研究风化壳的形成和发育,不仅有助于阐明区域的古地理问题,而且对于工农业生产,如水土保持、道路工程和砂矿来源等问题的解决,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风化壳就是土壤形成的母质,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海南岛的红色风化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而成,风化层厚,分布广泛。由其他母岩形成的风化壳,其厚度则较小,而且分布零散,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远不如前者大。本文只论述由母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而成的残积红色风化壳。
  • 论文
    秦文清
    1982, 2(1): 5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海岸滩涂面积广阔,如能充分利用,对于扩大耕地,增加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据粗略统计,解放后30年来,围海造田的面积约140.20万亩,其中已经得到利用的95.40万亩,占围海造田面积的68%。湛江、汕头、佛山围海面积最大,广州、惠阳次之,最少是海南岛,大部分还没有开发。如果从土地利用率来比较,广州、湛江、佛山地区最高,汕头次之,惠阳、海南比较低。已利用的土地中,大部分开为农田,小部分挖塘养鱼、种草,或辟成盐田(附表)。
  • 通讯报道
  • 通讯报道
    方兴
    1982, 2(1): 6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地理研究所在复所过程中,根据地理学研究工作的需要,筹建了中心实验室。该室占地面积约500M2。现已建成化学分析、岩矿鉴定、C14绝对年龄测定、微体孢粉分析和粒度分析等五个测试手段,为我所地学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打下了实验技术的基础。一年多来,实验室密切配合专题研究,开展测试工作,完成了大量分析任务。例如先后为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桑基鱼塘的研究和海南岛第四纪地质地貌的研究等课题,提供了大量分析数据,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如对于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年代问题,过去由于绝对年龄数据少,因而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