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定位、工业结构和区域协调的性质与机制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根据1985~1994年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种计量手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以效率为特色,兼顾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庆地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方向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广东省政区体系变化与人口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指出80年代以来广东省政区体系的几次重大变化,并对政区体制变动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对在规划建设与管理现代化城市中,城市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确立、城市规模结构及发展方向、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及城市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至今仍未有人对动态分布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利用地价平台、地价陡坡等新概念,探索其时间序列上的演化规律及其动因,力图构筑起城市地价四维空间理论的框架;进而探讨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方向和实用价值。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及功能,并尝试把PCARC/IN-FO应用于三高农业规划。通过实例应用,认为GIS在三高农业规划及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阐述了基于GIS的海南岛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包括以ARC/INFD为平台的系统功能和结构设计;并制定出海岸带环境管理的指标体系等技术关键和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路线,这些技术关键亦有益于指导其他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本文利用主分量方法对广东47站1954~1991年2~3月平均温度和广东2~3月间低温阴雨出现年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主分量原理,计算该时期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直接评价低温阴雨出现年景:①广东2~3月温度时空分布极为集中,第1主分量已占埸的总方差的95.1%;③用前4个主分量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配合划分温度分布类型;③广东2~3月温度分布主要由2个类型控制,即全省一致的偏低(或高)分布和南暖北冷或南冷北暧分布。由主分量极大值(正)和极小值(负)表明:1957、1968、1969年为全省性温度偏低年,1973和1987年为全省性温度偏高年。这些年份恰好对应广东2~3月低温阴雨严重和轻微(或无)的年份。
本文提出干旱指数与洪涝指数二分序列,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1470~1993年时间序列上旱、涝气候准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旱的周期振动与涝的周期振动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所反映,作周期分析时有必要分别寻求旱与涝各自的周期振动分量。结果还表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22年磁周期和日月地相对运动19年周期,都与该区旱涝长期变化存在着较强的统计对应关系,并且太阳活动强弱世纪周期对其长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广泛参阅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分析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汇及其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其增暖潜力、温室效应的强度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本文提出了地区洪涝灾害的历史规律和区域差异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模式。通过对典型地区(宁波市)洪涝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区域洪涝的时段性、周期性,以及与旱灾和人口的关系。文章首次提出了洪涝指数的概念;并以计算洪涝指数的方法表达洪涝灾情区域差异分析的结果。
本文对土壤酸沉降敏感性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酸害容量和酸害强度的概念,对我国南方主要酸沉降区土壤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将我国南方主要土壤划分为4种敏感性类型。
本文从景观的概念出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手段。开发了空间信息数据库以记录分析福建森林植被景观的块斑、不规则性及景观总体特征。通过定量分析福建森林植被的空间格局,说明福建森林植被景观受物理、生物以及社会和经济参数的制约情况。空间数据的对比序列表明,参数中某些参数值存在着空间差异,会导致福建森林景观的变化。
花岗岩崩岗侵蚀是红壤区最严重的侵蚀方式,本研究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了花岗岩崩岗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途径,提出了植被重建的模式。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境多佯性、物种多佯性与基因多样性,是一个天然生物宝库。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长期的强烈干预和破坏,库区生境日趋退化,生物种群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在逐渐减少或丧失。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古代西南三条丝路的历史过程和西南三条丝路沿线的主要景点,阐述了开发西南三条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三条丝路区域旅游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上,中国人民不仅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南海诸岛,而且最早对南海诸岛命名、最早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国内外许多历史书籍有明确的记载,各大群岛上也保留着大量确凿的历史见证。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从地名学研究角度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命名和审定等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是中国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是作者多年来对南海诸岛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