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2000, 20(4): 1-Ⅲ.
  • 论文
    <热带地理>编辑部
    2000, 20(4): 4-Ⅵ.
  • 论文
    赵焕庭, 温孝胜, 王丽荣
    2000, 20(4): 247-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暑礁南永3井岩心是我国首次完整地获得的环礁湖沉积高分辨率柱样,井深5.90 m,全为松散的生物骨壳碎屑.通过高精度TIMS铀系测年计算了沉积速率.全井柱样全新世晚期1 682 aBP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3.5 mm/a,比同礁同期的礁坪沉积速率1.21 mm/a高,是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的理想材料.以全潟湖沉积柱平均沉积速率为准,将全柱划分为4个沉积速率高低交替阶段.这同祖国大陆近1 700年来的气温波动、冷热分期的变化大体上一致,反映了南沙群岛地区对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的响应.
  • 论文
    闫满存, 王光谦, 李华梅, 李保生, 文启忠
    2000, 20(4): 250-255,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广东沿海陆地典型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调查与研究表明,南澳、汕头、揭阳、阳江等地区是潜在地震多发区和强震活跃区,地震多出现在NEE、NNW和NW向活动断裂交汇的海湾附近.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和城镇区等人类活动区是潜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坡面灾害发育区.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雨、旱季节性变化特别是持久的干旱多出现地裂缝现象.隐伏岩溶区过渡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岩溶塌陷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地下水,特别是深层承压水的结果.软土因其天
  • 论文
    王彦华, 谢先德, 王春云
    2000, 20(4): 256-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测定了广东珠海、阳江和增城三个地区的五条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矿物组成、含量以及粒度、密度、含水量和饱和度等物性指标,表明上述剖面风化残积土的构成以造岩矿物为主,且粘土矿物含量由上到下呈增加的趋势,越接近地表,粘土矿物的粒度就越小.除土质样品外,密度是按风化、弱风化及新鲜花岗岩这样的次序逐渐增加,而在土质样品中,密度的变化趋势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后就转为降低,说明剖面的深部还没有达到最大的含水状态,含水量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还较小.
  • 论文
    庄大昌
    2000, 20(4): 261-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景观系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植物资源1 428种,鸟类资源216种,鱼类资源119种,哺乳类22种,两栖爬行类27种及其它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根据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即环湖丘岗生态系统,湖洲草滩生态系统,湖岸带生态系统,浅水层生态系统、深水层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分类,最后对湿地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本区湿地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些设想
  • 论文
    林彰平, 许林书
    2000, 20(4): 265-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灾害系统进行分析,指出长江流域洪水是湖区主要的致灾因子,江湖关系失调的孕灾环境是形成洪灾的根本原因,承文体的变化总体上不利于防洪减灾,提出了根治洞庭湖区洪灾的"蓄"、"泄"目标时序化的治水策略及相应的对策体系.
  • 论文
    吴恒强
    2000, 20(4): 269-272,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拉萨站1月份地面气温资料、4月份赤道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和南半球海冰和气旋的资料,分析高原热异常、赤道太平洋东西海温梯度异常以及南极海冰变化对广西夏季风变异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具体的"涝线"和"旱线"概念,为季风变异造成的旱涝天气预报提供一些有物理意义的因子指标.
  • 论文
    陈福义, 范保宁
    2000, 20(4): 273-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初,湖南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坚持"在比较优势中突出特色经济"的指导思想,强化"造血功能"的自觉开发意识和"发展、效益、特色"意识,实施"点轴开发与增长极开发相结合"的战略,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五个突破,做到六个促进,建成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论文
    谢守红
    2000, 20(4): 278-281,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基础好,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文中首先讨论了湖南外向型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并对本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进行探讨,提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 论文
    谢国干, 张海林, 林尤河, 陈明智
    2000, 20(4): 282-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从建省前的1984年开始,实施以琼西南部为重点的芒果产业发展计划.1988年海南建省后,调整热带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投入,加强科技指导,大力发展早、中熟良种芒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芒果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省种植芒果面积达36 340 hm2,总产量达58 300 t,分别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加12.6倍和34.5倍.现已成为我国和亚洲主要芒果生产基地之一.鉴于我省在短短几年内芒果迅速发展,因此,芒果发展热应适当降温,今后应以优良品种为基础、科技为动力、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改造和提高
  • 论文
    徐君亮, 叶茂业
    2000, 20(4): 286-2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景观学和生态学结合后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农业工程、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的应用研究成就,认为应用景观生态学正在萌芽.并从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含义和特征.提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有两种不同模式:(1)回归大自然的中长线旅游;(2)人工自然景观的短线旅游.文中以较大的篇幅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提出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的4个应用研究领域:(1)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城市郊野公园;(3)农业观光园;(4)城市生态公园、绿化广场、斑块和廊道.
  • 论文
    金辉, 李榴芬
    2000, 20(4): 291-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州市内环路工程进行分析,以内环路沿线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根据内环路高架桥的设计与内环路沿线生态景观现状,从城市整体景观与生态角度出发,对内环路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作出评价.认为广州市内环路工程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有:1.内环路建设塑造了广州市中心区城市新景观;2.破坏局部地段现有的视觉景观及生态环境;3.由于高架路对阳光的遮蔽作用,日照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比无内环路时下降, 改变了沿线植物生态系统结构.
  • 论文
    彭建, 陈忠晓, 刘忠伟, 王仰麟
    2000, 20(4): 294-2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区域旅游区位决定模式对防城港市十万大山森林旅游区的区位优劣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客源区位有利,交通区位不佳,资源区位在省市尺度上较优,但在全国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依据最新拟定的风景资源普查评价的分类分级系统,十万大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可分为2个景系,5个景类,共14个景型,旅游资源丰富.在对旅游资源特征及其评价作了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万大山森林旅游区进一步开发的对策构想.
  • 论文
    董丽萍
    2000, 20(4): 300-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场功能、市场类型、市场空间三个方面对南海市旅游市场定位作了探讨.其市场功能定位为:全国商品交易中心、岭南旅游度假胜地、古郡新都岭南文化博览地;市场类型定位为:以吸引中青年游客为主,以吸引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游客为主;市场空间定位为:以珠江三角洲城市和港澳为第一客源市场,即门槛范围,以广东省其它城市和相邻省区为第二客源市场,以其它各省和国外为第三客源市场.
  • 论文
    陈朝辉, 王儒胜, 李斌, 方国祥
    2000, 20(4): 305-3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迅速改变"边、远、荒、穷"的落后面貌,缩小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将开拓内需潜力,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对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稳妥、有效和迅速搞好西部地区的开发,应切实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决不能一哄而起,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让政府背上经济包袱,而是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的全面规划,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
  • 论文
    任海, 邬建国, 彭少麟
    2000, 20(4): 310-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生态学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结构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有活力、恢复力、组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管理选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响等8个方面.文中提出了在时间和空间格局上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或评价的等级概念,即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功能、动态与服务,而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基因、物种-种群、群落-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红量, 廖金凤
    2000, 20(4): 317-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应由资源的价值观、资源的伦理观、资源的科技观、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必须:1)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全面节约资源,使资源长久利用;2)坚持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区际合作,并使代际之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3)树立科技观和生态文明观,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4)强化政府行为,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与监督.
  • 可持续发展研究
    明庆忠, 武友德, 李宏
    2000, 20(4): 321-3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有林场及一些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等,其主要旅游功能为观光、度假、疗养保健、科考、科普以及探险、品鲜等.应当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分类开发利用,宏观布局,重点扶持,并且加强保护和管理,以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 综述
  • 综述
    匡耀求, 乔玉楼
    2000, 20(4): 326-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的现状,将现行评价模型归纳为概念模型与线性组合模型两大类,分析了两大类模型的特点并对已有的一些模型进行了评介,指出了目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法论上存在的两大误区,即过分强调模型的普适性和精细性.认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理论模型的建立应该重视时效性和实用性,并考虑到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分步推进.
  • 简讯
  • 简讯
    理宣
    2000, 20(4): 330.
  • 争鸣园地
  • 争鸣园地
    朱照宇
    2000, 20(4): 331-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广东省揭西县若干河谷地貌与相应的风化层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河谷发育的可能模式;对照河谷地貌与沉积-风化作用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广东省已有的基本研究成果,认为当地目前所观察到的近代-现代河床中的穴状微地貌不大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而可能应归结于山区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正常河成"壶穴".至于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盛冰阶时期的冰川遗迹和冰臼则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书评
  • 书评
    曾昭璇
    2000, 20(4): 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