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3-1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徐宁, 段舜山, 章家恩, 蔡昆争
    2001, 21(2): 99-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观测试验于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茶叶科技研究所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人工林下地表覆盖(A)、人工林下地表裸露(B)、等高梯田种植茶树(C)和等高梯田裸地对照(CK)4个处理,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理4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等指标。结果表明,CK的平均径流深度为3.72 mm/10 mm,降水流失率为37.2%,平均每10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43.6kg*h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7.42 t*hm-2;其它3个不同植被覆盖处理的地表径流量比裸地对照降低2.
  • 论文
    周厚诚, 任海, 向言词, 彭少麟, 李萍
    2001, 21(2): 104-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变化。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该岛土壤pH值按退化草坡→人工林→次生林的顺序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和交换性K、Ca、Mg都随植被从草坡向次生林恢复过程而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草坡10cm土壤有机质比10年龄的人工林群落2和群落3 高,但却比群落4、群落5、群落和群落8低。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贮量也增加,其趋势同土壤养分增加是一致的。南澳岛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营养得到改善,而这又会促进植被恢复。同大陆相比,海岛土壤的交换性K、Ca、M
  • 论文
    李景保, 蔡炳华, 李敏
    2001, 21(2): 108-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滥伐森林,坡地复垦,缺乏环境意识的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及水土保持效益。认为局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且强度增大,水土侵蚀方式改变,重力侵蚀加剧等土壤侵蚀特性的改变,完全是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壤侵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加强水土保持环境建设,增强良好的环境意识则可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水土保持成果。
  • 论文
    周兴
    2001, 21(2): 113-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与土地利用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了广西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来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 论文
    卢培泽, 朱彤, 何永彬, 李凤钊
    2001, 21(2): 118-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非地带性规律分布的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区是中国南方局部区域荒漠化过程的前奏。文中试图以云南干热河谷区为例,对其总体分布状况及特征,土地利用中的气候、生物等限制性因子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云南干热河谷坡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后备土地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在多年野外定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实用推广价值的干热河谷坡地改良利用途径和技术方法,最终得出云南干热退化生境区一系列先锋树种引种选择的指导性意见。
  • 论文
    李阳兵, 谢德体, 杨朝现
    2001, 21(2): 121-124,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植物篱在我国坡地开发中的地位、作用、选取标准及在坡地开发中的其它应用,认为植物篱应是控制川中丘陵遂宁组母质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
  • 论文
    简裕庚, 周文, 陈创买, 温之平
    2001, 21(2): 125-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正规化周期回归分析方法和门限自回归理论对香港1853~1995年月降水资料进行了建模和拟合,并对1996年进行了预报试验。正规化周期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对香港7个时距的试报准确率为71%;建立了7个时距的10年滑动平均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模型对序列拟合效果较理想,预报误差较小,试报准确率为100%。
  • 论文
    植石群, 钱光明, 罗金铃
    2001, 21(2): 131-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实测资料对我省沿海地区的风随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沿海地区风向、风速变化特点,风速廓线指数律适合于我省沿海地区,根据指数律拟合的我省沿海地区风随高度变化系数小于目前各类规范所规定的系数。
  • 论文
    黄镇国, 张伟强
    2001, 21(2): 135-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为广东至2010年的城市化目标以50%为宜。在城市化进程中,下列问题值得重视:加速发展中小城市;采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逐步建立若干个大都市圈;依法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注意城市分质供水的发展趋势;建设多功能的城市;国家、企业、个人多元化参与城市化的进程。
  • 论文
    张远儿
    2001, 21(2): 139-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基本单位普查资料,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行为主体的发育、结构和地域特征,并讨论了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认为其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中国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 论文
    邱文彬, 陈国生, 刘松军
    2001, 21(2): 145-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湖南在改革开放20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的分析,探讨其经济波动性及其结构矛盾。对开放程度、使用外资额、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效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多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种计量手段,分析湖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揭示湖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论文
    周国华, 杨利
    2001, 21(2): 150-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发展对全市社会经济成长的贡献,并针对长沙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经济效益低、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沙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主导行业进行了选择。同时提出了多渠道融资以增加投入,促进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创新及强化第三产业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法制建设等结构优化对策。
  • 论文
    徐君亮, 梁明珠
    2001, 21(2): 156-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番禺“飞龙世界游乐城”是广州市首座主题公园,在1995年元月开业前后,各种新闻媒体曾作过大量宣传,实际景点建设、经营运作声势浩大,一度名扬粤港澳。但在营业4年后,却被广州番禺法院封闭停业了。文中从旅游科学和旅游业实践的角度,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1)景点建设背离主题,贪大求全;(2)市场定位盲目乐观,大量设施空置;(3)经营管理上未能扬长避短,蛇系列产品未能适销对路进入国际市场;(4)投资机制上靠贷款建设,经营严重亏损。并从中得到几点启迪,供今后创办主题公园借鉴。
  • 论文
    钟韵, 彭华
    2001, 21(2): 160-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东佛山市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景点旅游者市场与酒店旅游者市场存有着差异,景点未能共享酒店的商务旅游者市场。文中从分析如何引导旅游者实现决策行为入手,探讨佛山市的商务散客未能实现观光决策行为的原因及其实现观光行为的可能性,并提出实现城市商务旅游者观光决策行为,以使景点共享酒店商务散客市场的几点建议。
  • 论文
    李坚诚, 高凌旭, 方玫
    2001, 21(2): 165-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丰顺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中认为丰顺县发展旅游业宜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其丰富的地热资源“汤”,树立“汤之乡、汤之旅”的旅游地形象,推出以“汤之乡”为统一品牌的系列温泉旅游产品——洗汤、泡汤,赏汤、玩汤,食汤,以吸引潮汕和梅县以及深圳等地区的游客。
  • 论文
    隆少秋
    2001, 21(2): 169-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的规划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文中对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背景契机、制约性和对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论文
    邱国锋, 张正栋
    2001, 21(2): 173-177,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论文
    张洪波, 管东生, 郑淑颖
    2001, 21(2): 178-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包括植物的固碳作用、归还作用和再利用、流失及贮存三个过程,并具有周期短、贮存量大、复杂性及封闭性强的特点。而且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对全球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本身有巨大影响,但是由于热带林地的土地利用每年造成相当大的碳净释放,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深入开展对热带雨林的研究,以及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实现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 论文
    刘尚仁, 彭华
    2001, 21(2): 183-1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地貌、沉积物、第四纪地层关系、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广东封开—怀集一带所谓的冰川谷、冰蚀三角面、悬谷、角峰、刃脊、冰斗、鼻山尾、冰碛砾石、蛇形丘以及近百万年来发生过3次冰期,是既不符合地学基础理论也不符合野外实际,所以是不确实的。那里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 论文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2001, 21(2): 189-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