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江爱良
    2003, 23(3): 199-2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我国橡胶树存活以及产胶量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寒潮低温与台风的强风.这些都与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关:1.高原促进并加强寒潮爆发南下,使得我国热带冬季低温比同纬度地区较低.2.高原对于我国热带西部起着屏障寒潮减缓降温,而对于热带东部则起着漏斗狭管效应而加剧了降温.3.冬季高原的动力作用,在热带东部形成上升气流,在热带西部形成下沉气流,因而东部多阴雨天而西部多睛天.4.夏季的季风雨保证了橡胶树生长的需要,而冬季少雨尤其是西部少雨而多日照,有利于橡胶树的越冬,并有利于抑制某些病害.5.滇中、滇东的横断山脉可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佑华, 陈晓宏, 陈永勤, 曾彩华
    2003, 23(3): 204-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关联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腹地代表站近期洪水位变异的各种成因的主次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导致腹地洪水位异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河口水流不畅和潮流顶托、西江向三角洲腹地河网分流以及三角洲网河上部水情.三角洲河口水流顶托与上游分流增加、流速加快(均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河床变异有关)在腹地形成"水流挤压"共同导致腹地的异高洪水位;同时,三角洲腹地河滩占用严重,桥梁、码头建设密度大,更加剧了腹地河道水位壅高.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为, 谭惠忠
    2003, 23(3): 209-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山市西南部沿海有一条由典型风暴潮沉积堆积形成,出露高度远高于现代风暴潮增水面的贝壳堤.根据贝壳堤出露的横向与纵向剖面以及横剖面上的3个钻孔的形成年代、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风暴潮在贝壳堤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侵蚀与堆积作用;贝壳堤风暴沉积也具有丘状层理、切割充填结构等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但贝壳堤风暴沉积与浅海陆架上的风暴沉积在沉积过程、堆积层位、保存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长湾贝壳堤是由多次风暴加积而成,形成贝壳堤的风暴增水高度接近或高于历史最高记录.形成贝壳堤的风暴沉积堆积于平均海面之上,所以增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方华, 陈天富, 林建平, 冯炎基, 庄宁生, 谢善民
    2003, 23(3): 214-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新丰江水库岸坡消涨带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说明李氏禾具有抗旱耐淹耐瘠的生物学特性.保证李氏禾在水淹之前具有足够长的生长期,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其正常生长,水库消涨带植被恢复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对李氏禾在水库岸坡消涨带植被恢复中减少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价值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李氏禾用于植被恢复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吴志峰, 文雅, 李定强, 匡耀求
    2003, 23(3): 218-2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分析灯塔盆地景观生态格局.灯塔盆地景观组分主要有水田、旱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5种斑块类型,由于受沟谷相间的丘陵地貌格局的控制,水田作为优势景观组分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相似格局特征,但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部位,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丘陵、台地.研究结果表明,灯塔盆地景观格局的复杂性主要受地貌因素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典型地带性植被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基本消失;人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林开平, 孙崇智, 陈冰廉, 董良淼, 郑凤琴
    2003, 23(3): 222-225,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丘陵地区的面雨量计算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广西主要江河流域的面雨量进行计算和合成分析,并研究了流域的面雨量与洪水水位的关系.流域的面雨量与洪水水位关系非常密切,连续性的强面雨量往往对应流域的重大洪涝灾害;面雨量峰值出现时间与洪峰的出现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关系,一般是小流域滞后的时间短,而大流域滞后的时间长.对于大流域来说,滞后的时间长短还与流域致洪暴雨的落区有关.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周兴, 宋书巧, 吴欢
    2003, 23(3): 226-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广西刁江流域有色金属矿区废弃尾砂库自然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26科58属63种;分析了尾砂库土壤和20种在尾砂库分布较多而且生长较好的植物的Cu、Cd、Pb、As、Sb、Zn、Sn 等重金属含量.研究表明,在废弃尾砂库上自然定居的植物,如禾本科的芦竹、类芦、五节芒、芒、班茅、白茅、粘人草、狗牙根,莎草科的黑莎草、飘拂草,菊科的三叶鬼针草,风尾蕨科的蜈蚣蕨,木贼科的纤细木贼等草本植物,能吸收重金属,对有色金属矿区尾砂库这种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忍耐能力,可作为有色金属矿区尾砂库植被重建的先锋植物.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夏汉平, 周国逸, 任海, 敖惠修, 郭庆荣, 周晓洪
    2003, 23(3): 231-2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平工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应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建议今后10~15年:1)搞好工业布局;2)打响品牌;3)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势工业;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与水力发电业;5)大力引进外资,适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了使生态工业建设产生实效,建议优先开展以下一些重要生态工程:1)药材基地工程;2)水电枢纽工程;3)基础设施工程;4)污染治理工程.
  • 区域发展研究
    刘松龄, 魏清泉
    2003, 23(3): 236-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肇庆区域经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肇庆现状点轴系统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强有力的增长中心,且点轴系统之间联系较为薄弱.因此,肇庆点轴系统的优化方向为轴线下游地区发展大城市,注重"点"的扩大;上游地区加强发展轴对区域内部的带动作用,强调的是"轴"的延伸.最后为肇庆点轴优化方向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下游城镇群融入广佛都市圈、改善交通条件、适当发展工业园、撤并乡镇、保护生态环境等.
  • 区域发展研究
    刘强, 毕华, 余龙师, 彭少麟
    2003, 23(3): 241-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三道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建议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产业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改造橡胶农场,改变单纯依赖橡胶种植的脆弱经济结构.将农场的土地利用划分为天然林封育区、观光型生态农业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栽培区和生态旅游区共4个功能区.通过实施生态林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和旅游配套工程等措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区域发展研究
    陈朝辉
    2003, 23(3): 246-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却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工企业遍地开花,同时,耕地的锐减和传统生态农业的萎缩等,造成广大农村环境污染,从而出现严重水质性缺水,不少地区农村缺乏饮用水.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克服体制弊端,根治环境污染,保护好耕地,发展传统生态农业和保护好林业,以保护水源和水环境.
  • 区域发展研究
    张落成, 吴楚材
    2003, 23(3): 250-2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雄市是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和联系通道,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与珠江三角洲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具有交通要道、旅游资源等优势,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在韶关地区处于中游,在沿海则属于经济低谷地区.应该采取资源转换、外向带动、跳跃发展、重点突破发展战略加快其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
    汪朝辉, 王克林, 蒋凌燕, 许联芳
    2003, 23(3): 255-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湖南省各地、市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资料、近10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重点从耕地的数量变化、耕地变化的空间差异等方面,宏观分析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趋势和规律.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诊断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耕地变化回归模型,预测出2010和2025年的耕地数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 区域发展研究
    熊鹰, 王克林, 杨勋林, 郭娴
    2003, 23(3): 260-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面临着不少压力,如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耕地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文中对湖南省未来耕地资源及人均耕地量作了预测.为实现湖南省耕地安全与持续利用,应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 区域发展研究
    王鹏, 刘沛林, 杨达源, 谢俭
    2003, 23(3): 265-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衡阳市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冲击强烈,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据此,提出了衡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 城市问题探讨
  • 城市问题探讨
    蔡穗虹
    2003, 23(3): 270-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中山市城市形象特色包括外在宏观物质形象和内在微观精神形象特色,将中山城市形象定位为伟人名城、生态城市和精品城市.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中山城市形象的6条主要对策.
  • 城市问题探讨
    周平德
    2003, 23(3): 274-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心城市建设角度分析了珠海的有利条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认为珠海虽然具备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不少优势,但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指出珠海要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与整个珠三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改善对外联系的交通条件和激活"双港",建设成为立足珠三角西部,面向西江流域的重化工业中心和能源与新材料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与物流中心、生态农业和海洋产业中心、产学研中心和旅游中心.
  • 城市问题探讨
    邓清华
    2003, 23(3): 279-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具有生态城市思想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并将其分为四类模式:风水模式、人本主义模式、技术模式、发展生态模式,认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生态模式,其构成要素、布局特点等则是研究的重点.
  • 城市问题探讨
    胡伟平
    2003, 23(3): 284-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城镇群体概念进行了辨析,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城镇群体是具有个体、种群、群落3种基本空间组织状态,由"人"与"地" 二元构素组成的复杂"人-地"生态系统.据此阐述了城镇群体按照3种基本空间组织状态与二元构素划分的空间关系基本类型.分析了集聚与扩散、增长与演替、遗传与突变(应激)、共生与竞争、寄生(绞杀)与袭夺等城镇群体空间关系的行为方式.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城镇群体空间关系的区域实证研究.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梁留科, 曹新向
    2003, 23(3): 289-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开发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一些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思想和景观保护意识,造成了景观资源的退化和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景观变化的不可逆性和景观结构与功能等原理,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规划,对景观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对旅游规划管理者、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教育,加强环境管理等的生态管理,能够促进
  • 争鸣园地
  • 争鸣园地
    赵焕庭
    2003, 23(3): 294-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中国在史前已发明了养蚕与纺织丝绸,用作宗教祭祀器物,周秦用于服饰和书写纸,并流传海外.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向国外输出丝绸等并从外国输入货物所经之路,有海陆多条.华南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据<汉书>记载111BC有日南港、徐闻港和合浦港.据现代学者研究,秦汉时(200BC前)有番禺港(今广州);南宋和元代(12~14世纪)有刺桐港(今泉州).最早的始发港问题引起争论,焦点集中在徐闻说与番禺说.文中为进一步讨论而整理了持徐闻说和否定番禺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