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许桂灵, 司徒尚纪
    2005, 25(2): 97-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泛珠三角自然地理共性和各省区的历史建置沿革,探讨了我国历史上根据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在这一地区划分政区的各种表现和变迁,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按前者设置政区,以利用河流运输和水利;后者则出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凭险割据,并进一步指出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等区域效应,说明政区建置沿革是泛珠三角能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的一个重要根据,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舒倩, 周国华, 谭卫红
    2005, 25(2): 103-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和网格分维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京圈呈现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据此提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要发展卫星城,构建广域交通体系,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各二级中心集聚、辐射能力等改善措施.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周静, 吴志峰, 李定强, 胡永红
    2005, 25(2): 107-110,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0对珠江口两岸耕地资源进行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岸耕地资源碎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口东岸高于西岸,深圳最高,番禺耕地地块数量破碎化与珠海耕地地块形状破碎化程度最低;地貌结构是两岸耕地资源破碎化差异的主要内在因素;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岸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凯, 黎夏, 王树功, 钟凯文, 钱峻屏
    2005, 25(2): 11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专家系统方法,对珠江口地区3个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得到3个时相的红树林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2年珠江口地区红树林的整体面积变化是一种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但红树林类型由分散分布的天然林转变为集中分布的人工林,除淇澳岛、深圳河口地区还有大片的红树林外,其它地区的红树林基本消失.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梁娟
    2005, 25(2): 117-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磨刀门河口的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的制约,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根据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粒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对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貌和动力条件,分析河口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动力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河口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极细砂、细砂等类型;沉积环境可划分为河口主槽沉积环境、涨潮流沉积环境、浅滩沉积环境、拦门沙坝沉积环境及河口前缘沉积环境.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阳兵, 王世杰
    2005, 25(2): 123-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恢复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和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现状,探讨了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不同空间尺度目标、阶段性目标、植被生态建设目标、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效益目标.指出防治岩溶石漠化的实质绝不仅仅是岩溶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和恢复植被,只有实现环境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石漠化等环境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解决.因此,近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目标必须结合市场重新认识资源环境优势,由扶贫型向提高生活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坡改梯向多途径特色农业转变,由防护型向开发型转变,由政府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陶伟, 黎碧茵
    2005, 25(2): 128-132,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74~2002年<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标题、关键词出现"需求"(demand)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包括从发表文献的时间,作者及其地域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等手段,探讨20年来国际游憩需求的研究状况,总结出目前游憩需求研究的总体特点,并展望未来游憩需求研究的趋势.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朝隆
    2005, 25(2): 13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度假区旅游"、"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名胜区旅游"等旅游类型泛称为"景区旅游",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动力因子与制约因素、功能特性、空间过程与形态、建设与实施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的特殊性.认为城市旅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城市旅游,应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把旅游建设融于城市的整体建设.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吕拉昌, 李永成, 王建军
    2005, 25(2): 138-14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南中国的区域合作,广佛联手构建广佛都市圈,建立强大的区域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佛的产业合作是打造广佛都市圈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在对广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佛产业互补开发的原则与对策.建议从广佛都市圈的角度,规划城市与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及微观的整合机制;发展多种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实现两地产业互补开发、互动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
    王志春, 刘瑞华, 宋丽莉
    2005, 25(2): 142-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广州市蔬菜生产的现状,指出标准化菜田面积减少、蔬菜安全生产意识不足、蔬菜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城市化进程的过快、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的欠缺、土地所有制体制改革的滞后等.提出了加强无公害生产宣传教育、加快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所有制体制改革,建立以科技为导向的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现代蔬菜产销企业制度等策略.
  • 区域发展研究
    李凡, 李森, 罗平, 陈同庆
    2005, 25(2): 146-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云东海湿地的变迁,指出在秦汉时期云东海曾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从明代至上个世纪末,云东海经历了由湖变田,再由田变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应用RS与GI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东海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指出湿地目前所面临的人类活动、水污染和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并从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条件探讨了湿地恢复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云东海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 区域发展研究
    冯利华, 黄中伟, 马跃纲
    2005, 25(2): 151-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指出目前金华市的水荒不是水源型缺水,而是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根据20多年的历史数据和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仿真研究了金华市未来政策实施后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指出,对于金华市来说,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高方案和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目标、经济慢速发展的低方案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兼顾的中方案才是首选方
  • 区域发展研究
    上官贞军, 胡宝清, 严志强, 廖赤眉
    2005, 25(2): 156-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载体,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都安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都安县的生态足迹明显大于生态供给 (生态承载力),即出现了生态赤字,整个县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这也表明都安县的发展是以耗竭本县的自然资源存量为代价或依赖于资源的进口.最后,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都安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张伟强, 翁毅
    2005, 25(2): 161-165,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国际上对特殊活动的定义与分类方法,提出了特殊活动事件分类的新方案.针对珠三角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例如国际旅游目的地特征不明显等,从活动事件对促进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作用出发,结合澳大利亚的成功案例,探究特殊活动事件对珠三角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认为特殊活动事件,尤其是大型活动事件,对于锻造珠三角地区作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品牌有决定性意义,并提出相关对策.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宋焱, 徐颂军
    2005, 25(2): 166-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公园及森林生态旅游业已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广东省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优势项目,也是广东省全面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一项系统工程.文中介绍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的现状特点,借鉴国外森林公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管理、立法、资金、基础设施优化以及精品促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力求促进广东省森林公园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互协调.
  • 旅游资源与开发
    刘小航
    2005, 25(2): 171-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深圳市旅游业发展概况,总结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题内容过多集聚、技术含量偏低等主要问题,对深圳市一级、二级、三级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了深圳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加强对"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旅游吸引物的创意与营造,重点吸引回头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 旅游资源与开发
    禹贡
    2005, 25(2): 176-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桂山作为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存在形象模糊、主题不突出、"灰度区"特征明显等问题.基于SWOT分析、形象定位和区域形象系统理论,五桂山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定位为: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景区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的要素设计重点:视觉形象主要是标准色及字体、旅游徽标、标识牌、建筑物亭、交通工具、服饰、门票和吉祥物等8大识别要素,旅游徽标主体图案设计为"五桂飘香";听觉形象主要是沁人心扉元素;居民形象应强化纯朴、热情、善良、文明元素设计;地标区、光环效应区形象建设的重点在东部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区和城桂路
  • 旅游资源与开发
    谢莉
    2005, 25(2): 181-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加快西部边境旅游的发展,对推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振兴西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梁国昭
    2005, 25(2): 185-1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岭南地区有多处相传是舜涉足过的地方,流传着有关舜的传说,有的地方还有舜的纪念建筑、纪念活动和碑刻,它们构成了岭南的舜文化.这些"舜迹"和相关传说,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即分布在五岭古通道及与古通道相连接的通航河道附近.古老的传说常常给我们传递某些历史信息,这些"舜迹"的线状分布,展示了古交通线的走向,在地理上具有合理性.舜南巡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中原与岭南人文交流的史实.弘扬和传播岭南舜文化,在今天有其现实意义,岭南的"舜迹"和传说,还有旅游开发价值.
  • 历史与文化地理
    刘南威
    2005, 25(2): 189-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现行南海诸岛海地名的4个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采用;阐述了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的来历,指出记载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岛渔民手抄的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以及有关单位的<调查报告>;探明了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类及其名称的现代含义;考释了南海诸岛各具体岛礁的渔民习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在地名学上和维护领土主权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