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黄镇国, 张伟强
    2006, 26(3): 197-2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热带气候长期热湿,气候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强烈风化和持续剥蚀夷平,缺乏地貌的世代演替,所谓"双重风化"和"双重夷平"的经典概念,未必切合中国热带的实际情况.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不明显,但是这种波动在气候地貌上仍有反映.红土砾石台地代表中更新世冷湿(砾石堆积)转热干(红土化)的气候地貌.老红砂台地代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热干(风积)转热湿(红土化、古土壤)的气候地貌.海岸贝壳堤反映中全新世风暴潮增强的气候波动.广东、海南的所谓"冰臼群"实乃河流地貌的瓯穴.中国热带末次冰期的冰川遗迹仅见于台湾岛中央山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焕庭, 王丽荣, 宋朝景
    2006, 26(3): 202-2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雷州半岛属热带北缘季风气候,沿岸海洋属热带海洋,生长浅水造礁石珊瑚,但只有雷州半岛西南部沿岸形成珊瑚礁,是中国大陆(不含岛屿)沿岸唯一的礁区.主要为岸礁,有个别为斑礁.徐闻县西部沿岸有16段珊瑚礁,初步统计总长约37.5 km,面积30.1 km2.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导致珊瑚不断死亡,珊瑚礁生态退化.现已成立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应予加强管理.海水养殖珍珠与珊瑚礁自然保护事业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吴志才, 彭华
    2006, 26(3): 207-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气候与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广东的红层都分布在白垩-第三纪的红色盆地中,在全省108个红层盆地中,各盆地红层的总面积为28 283 km2,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6%.文中总结出了红层的地层特征、岩性特征和地貌特征,并得出广东省红层分布规律为:红层空间分布: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呈带状和串珠状分布;红层时代分布:中生代中期后.其中部分红层中的丹霞地貌区给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罗攀, 郑卓, 杨小强
    2006, 26(3): 21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物磁化率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磁化率与粒度指标和粘土矿物含量存在相关关系,磁化率突变往往对应于沉积物的突变界面,因此与沉积相变化可以对比.磁化率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表明湖泊的有机质生产力高时磁化率较低.多指标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热带全新世高温期为:7 200~2 700aBP,高温期从炎热而降雨量相对低的稳定时期过渡到频繁变动的气候不稳定阶段;晚全新世,尤其在2 700aBP左右,气候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折,波动幅度变大,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性增强有关.海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张俊香, 李平日, 黄光庆
    2006, 26(3): 218-2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新奥尔良的地理环境,概述了卡特里娜飓风与丽塔飓风及其对新奥尔良的影响.简述了华南沿海的台风暴潮灾害情况,提出了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对华南沿海的几点警示:(1)加强提高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的认识;(2)保护好沿海抗御台风暴潮的"前沿阵地;(3)加强和完善防台风暴潮应急预案;(4)应对台风暴潮要充分考虑全球环境变化.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娟, 陈绍愿, 林建平
    2006, 26(3): 223-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生态效应的异同,对汕头市2003年1∶1万比例尺土地更新调查数据的土地分类系统进行调整,将全部土地景观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裸土地和水域等8类.在GIS的支持下,提取各类型土地景观斑块的数目、面积和周长等信息,据此对斑块景观的数量、面积和形状等特征,以及区域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集中性和区际意义等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全市范围及六区一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帅红, 夏北成
    2006, 26(3): 229-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布点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评价指标,同时,利用GIS技术研究广佛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单元中,由林地和基水地控制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以耕地或城镇、农村居民点为主的单元;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基水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研究单元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研究单元内林地和基水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或城镇、农村居民点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建芳, 包世泰
    2006, 26(3): 234-238,2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快速高效萃取有用信息这一遥感技术应用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基于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解译方法的遥感影像自动及半自动解译和提取的新思路.文中分析了面向对象解译方法在地物信息分类应用中的优势,并提出了基于此方法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尺度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具体结合广州市新白云机场开发区IKON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地物快速提取、自动分类的试验,并对解译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证明此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分类中确实高效可行.
  • 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为, 吴正
    2006, 26(3): 239-2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粒度特征是沉积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方法主要有矩法和图解法两种,其中图解法必须通过手工作图求累积曲线,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劳动,不利于计算大量样品.文中提出的方法将图解求沉积物样品的累积曲线百分位数的过程转化为不等区间的一维函数内插值问题,然后利用通用程序MATLAB的函数功能求解百分位数和计算粒度参数.计算结果和验算表明MATLAB计算相当可靠,完全可以代替手工作图.该方法原理简单,使任何懂或不懂编程的沉积分析人员,都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无须作图用图解法计算样品的粒度参数,既能使粒度分析从繁杂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李郇, 李灵犀
    2006, 26(3): 243-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城市新区开发不断升温的现象,分析了城市政府和市场在新区开发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在政府实现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新区成功开发需要政府与市场的相互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区开发的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模式,即政府规划、投资引导,房地产商跟进与市民参与,并以广州市琶洲新区开发为例,演绎了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下的新区开发过程.
  • 区域发展研究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2006, 26(3): 248-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
  • 区域发展研究
    黄春苑, 陈俊合, 苏晓波
    2006, 26(3): 254-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模型的构建方法,使用多目标交互解法的逐次线性加权法进行求解,然后把模型应用于深圳市,计算了深圳市2010年及2020年3种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的供水措施,最后基于模型推演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以保证深圳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 区域发展研究
    叶延琼
    2006, 26(3): 259-2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梅州市1949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对梅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由于全市产业结构层次低,演进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素质不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素质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体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全市三大产业比例虽渐趋优化,但现状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结构不平衡.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梅州市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对梅州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思路与对策.
  • 区域发展研究
    郑建生, 刘瑞华
    2006, 26(3): 264-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广州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以及富水规律,划分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红层孔隙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4种地下水类型,叙述了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以实例说明各类地下水对城市建设环境的影响,并引发斜坡失稳、岩溶地面塌陷、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等灾害.提出采用1∶10 000~1∶25 000比例尺,开展广州地区红色风化壳的水文地质特征与边坡稳定,隐伏岩溶与上覆第四系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场地稳定性,软土及沙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场地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及研究内容,为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决策、灾害防治提供地下水
  • 区域发展研究
    钱紫华, 闫小培, 王爱民
    2006, 26(3): 269-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芬作为深圳油画产业集聚体所在地,目前其商品油画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份额.从大芬油画发行的网络演变来看,地处深圳、毗邻香港和广州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其集聚模式来看,内部的诸多生产协作使其生产趋于高质、高效,而技法和题材的创新则在网络中得以形成和推广.针对大芬油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积极实现商品油画产业升级;继续开拓市场,加强配套和相关产业的建设;扶持外部支撑体系的建设;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
  • 旅游资源与开发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陈松庆, 冯炎基, 黄少辉
    2006, 26(3): 275-27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浮市为粤西山区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点,旅游资源分散.如何合理组合资源,寻找发展旅游业的突破点,是云浮市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的评价,确立开发潜力排序,提出云浮市旅游发展战略:整合云浮市旅游资源,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分区发展;以六祖组团为龙头做大做鲻强标志性景区;整合推介"云浮游",创建广东省品牌线路.同时,对云浮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实施措施.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郑良文
    2006, 26(3): 280-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是古代历史人文资源精彩的省份,历史上众多入粤和本土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活动遗迹和文化遗产,而历史文化名城是这些资源的富集地,可惜大部分已经湮没.对此应予认真恢复建设,其方向是发展文化旅游,以弥补我省稀缺的内容,并形成新的系列旅游品牌.这是对历史资源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并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为此所有地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均应对其作保护利用规划,使历史人文资源得到完整系统的整合,并作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
  • 旅游资源与开发
    马秀芳, 林媚珍
    2006, 26(3): 285-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广东省的森林资源、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评价了森林旅游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确保广东森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 历史与文化地理
  • 历史与文化地理
    许桂灵, 司徒尚纪
    2006, 26(3): 290-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联合应获得文化支持,而文化支持的基础在于文化共同性.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地区,自古以来即不断发生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直到唐代以前,形成以百越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格局,同时在以铜鼓和风俗为代表文化变迁和发展上表现出更多文化共性,折射泛珠三角各个区域历史交流和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奠定了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形式出现的文化基础.